華東烈士陵園

華東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49年4月,占地15萬平方米,有塔、堂、館、亭、墓、廊等大型紀念建築物18座。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江澤民等1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陵園題詞。198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景點

華東烈士陵園華東烈士陵園

華東烈士陵園坐落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沂河西岸金雀銀雀二山之間的平地上。1949年2月,由中共中央華東局提議,山東省政府為紀念在人民民主革命中犧牲的華東區革命烈士而建,名為“臨沂革命烈士陵園”。

介紹

1950年7月1日,主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陸續修葺增建。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並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坐北朝南,南北長65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19.2萬平方米,有墓坊等建築15處,規模宏大。

陵園大門為坊式建築,面寬36米,高12.8米,前並立4根朱漆明柱,橫枋彩繪,藍色斗拱疏密其間,頂覆黃色玻璃瓦。大門上中紅色橫額題“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系著名書法家舒同手書。大門兩側,紅牆灰瓦,古樸典雅。門前左為廣場,右為桐樹林,中一弧形單孔石橋跨青龍河與陵園前街相通。

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陵園中心,為五角燈塔式建築,高47.5米。基部塔台為五面體石質平台,高2.5米,周圍繞以石檻,環周有5條13級台階通下。基台上為亭式塔墩,周圍環接銅質欄桿,5角各立有2條花崗石柱,石柱頂端鑲有表現戰爭年代工、農、青、婦、兵戰鬥、生產、放哨等內容的浮雅。亭內5面塔壁上部各有一幅大型淺浮雕,題材均為反映軍民英勇戰鬥、取得勝利的事跡。浮雕下部亭壁上分別為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的題詞,山東省政府建塔碑文,魯中南區黨委、行署、軍區、軍區司令部和政治部題寫的碑文,及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塔身正面,鑲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鎏金大字,每字平均高1.5米,數里之外,清晰可辨。塔上部為攢尖亭式建築,頂端嵌有一立體巨型景泰藍五角紅星。

革命烈士紀念堂位於烈士塔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闊45米,進深19.6米,高21.4米。兩層飛檐,斗拱交錯,頂覆青色玻璃甬瓦。正面廊檐下懸一巨匾,上題“革命烈士紀念堂”。堂四周,環以迴廊,正面並立14根明柱。堂內以鋼筋水泥和棟樑,穹窿頂棚飾以彩塑。堂內迎門為一石碑,上鐫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碑面為任弼時題詞“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碑前兩側,陳例子著王麓水趙鋪、劉炎張元壽4位烈士的半身石質浮雕像。堂內東西兩面正中陳著著兩塊巨在的聯碑,直通堂頂。碑上鐫刻著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他們都是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在以沂蒙山區為主的山東以至華東各地英勇捐軀或積勞成疾逝世的,其中有3萬多是沂蒙山區人,其餘的來自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有的則是來自外國的國際主義戰士。

革命戰史陳列館位於紀念堂東側。1980年興建。館為“回”字型平房建築,正廳寬4米,進深3.5米。館內以大量的文字、圖片、圖表、照片、雕塑和實物,反映黨和人民在魯中南地區的革命鬥爭史,再現了1932年“日照武裝暴動”、1943年蒙陰“岱崮阻擊戰”、1947年蒙陰“孟良崮戰役”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光輝戰例。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西側,與戰史陳列館對稱布列。建築形制亦同。館內通過大量文字、圖片、文物等資料,系統介紹了羅炳輝、趙鋪陳若克及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漢斯·希伯等32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陵園內東西兩側,還建有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辛銳夫婦8位革命烈士的7座風格別異的烈士墓,又立有羅炳輝遺像亭1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