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紀念館

華佗紀念館

華佗紀念館華祖庵,為祭祀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醫藥學家華佗的廟祠。華佗字元化,一名敷。華祖庵始建於唐宋年間,由廟祠、故居、古藥園三個院落組成,殿宇輝煌,肅穆莊嚴。陳列大量的醫史文獻和文物展品。

基本信息

信息

(圖)華佗紀念館華佗紀念館

名稱:華佗紀念館

占地面積:8600平方米

地址:安徽省毫州市永安街12號

建館時間:1981年

簡介

亳州華佗紀念館亳州華佗紀念館

華祖庵始建於唐宋年間,由廟祠、故居、古藥園三個院落組成,占地面積8600平方米,廟祠內外雙獅雄踞,古木虬枝盤空,殿宇輝煌,肅穆莊嚴。神醫塑像,熱誠慈祥倔降飄逸,神采奕奕。這裡陳列著大量的醫史文獻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內,數組彩塑蠟像,配以燈光布景,引人入勝。東院修竹間,華佗自怡亭翹首昂然,亭懸楹聯曰:“自是閒雲野鶴,怡然流水瑤琴”,這對華佗一生寫照是多么確切!穿過廟祠就是他的故居。元化草堂立於高台之上,東廂名“益壽軒”,西廂“存珍齋”為其當年的藥房和看病的地方,分別懸掛著中國歷代名醫畫像和其鄉土別傳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題詞和繪畫。整個院落迴廊相接,松蒼柏老,竹翠梅寒,綠蔭沉沉與廟祠相映生輝。繞過畫廊,進入古藥園,被垂柳吊槐覆蓋下的藥池,晶瑩綠泛,至善水榭與曲橋玉立其間,碧影波光晃然水晶宮裡。一片竹籬柴扉間,滿植芍藥、牡丹、白菊、曼陀蘿、玫瑰、棕榀等名貴中藥草及花卉,可謂藥圃流香,四季繁花爭艷。神醫閣、五禽戲壇、課徒館、雲路橋和詩壁諸景,掩映在碧水綠樹間,古香古色,令人靜謐而神盪,悠思千古。這裡也是華佗紀念館的所在地。自開放之日蟾仰勝跡,緬懷先哲的國內外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華祖庵已成為世界研究華佗學術的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亳州的一處閃耀著無限風光的景點。

亳州華祖庵亳州華祖庵

又名華祖庵、華佗廟,位於亳州市永安街中段路北,東鄰三神廟和神農衣冠冢,南鄰曹操的鬥武營,是祭祀神醫華佗的廟堂。因廟的歷代主持皆為女僧,因此叫華佗庵。1961年郭沫若先生來亳,親題“華佗紀念館”館名,而後有現名。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佗辭世後,家人流散,故居被水沖壞。唐初尚文,譙人便在他的故居前建了華佗廟,而後又多次修建。現存華佗紀念館與華佗故居連為一體,占地1.3 萬平方米,有山門、耳房、大殿、東西殿、禪房、元化草堂、存珍齋、益壽軒、課徒館、自怡亭、五禽戲台、藥圃、洗芝池、碑廊等建築。大殿上方懸有清嘉慶2年(1797)安徽巡撫朱圭題寫的“燮理通微”的匾額。殿內金柱上有朱圭題寫的楹聯:“五戲轉靈樞道本皇軒仙位業,四輪消劫運功參地釋佛菩提”。店內供奉著雕塑大師錢紹武為華佗雕塑的銅像。碑廊上襄著古今名人為華佗題寫的詩文。整個紀念館,古樸典雅,環境優美,凝聚了中醫藥文化的精髓。

華佗生平

毫州華佗紀念館毫州華佗紀念館

東漢未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董奉隱居廬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而華佗則深入民間,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於世。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華佗,字元化,出生在東漢未年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的一個普通士族家庭,約生於漢沖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小華莊。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在華佗成長的過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外,盛產藥材的家鄉也給他以不少的影響。譙縣出產多種藥材,如“毫芍”、“毫菊”,早已聞名天下。再加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所以譙縣自古就是一個藥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毫縣的通衢大街上,中藥材貨棧比比皆是。幼年的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當地父老傳說他曾在泥台店一帶讀書養性,學醫識藥。在封建社會裡,讀書人大多以出仕做官為榮。而華佗則不然,他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終身以醫為業,矢志不移。他青少年時期,正值東漢桓帝、靈帝之際,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綱不正,政出私門,賣官鬻爵,賄賂公行。對百姓敲骨吸髓,瘋狂榨取,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之中,華佗目睹官場之腐敗和蒼生之苦難,決心棄絕仕途,以醫濟世。當時朝廷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對華佗的品行、學識很為賞識,太尉黃琬要徵辟他為官,華佗謝絕了,沛相也薦舉華佗為孝廉,對此他也婉言謝絕了。這充分表明了華佗志向的堅定和品德的高尚。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在華佗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他非常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和臟腑病位,對症施治。一日,有軍吏二人,俱身熱頭痛,症狀相同,但華佗的處方,卻大不一樣,一用發汗藥,一用瀉下藥,二人頗感奇怪,但服藥後均告痊癒。原來華倫診視後,已知一為表證,用發汗法可解;一為里熱證,非瀉下難於為治。又有督郵頓某,就醫後自覺病已痊癒,但華佗經切脈卻告誡說:“君疾雖愈,但元氣未復,當靜養以待完全康復,切忌房事,不然,將有性命之慮。”其時,頓妻聞知夫病已經痊癒,便從百里外趕來看望。當夜,頓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後果病發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臥床,華佗前往探視,徐說: “自昨天請醫針刺胃管後,便咳嗽不止,心煩而不得安臥。”華佗診察後,說:“誤矣,針刺未及胃管,誤中肝臟,若日後飲食漸少,五日後恐不測。”後果如所言而亡。某郡守患疑難症,百醫無效,其子來請華佗,陳述病情,苦求救治。華佗來到病人居室,問訊中言語輕慢,態度狂傲,索酬甚巨,卻不予治療而去,還留書謾罵。郡守原已強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殺,蹤跡全無。憤怒之下,吐黑血數升,沉疴頓愈。原來這是華佗使用的一種心理療法,利用喜、怒、優、思等情志活動調理機體,以愈其疾。 華佗對民間治療經驗十分重視,常吸取後加以提煉,以治療一些常見病。當時黃疸病流傳較廣,他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覆試驗,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華佗還以溫湯熱敷,治療蠍子螫痛,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如此等等,既簡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中年以後,華佗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國六,下轄六十二個城、邑,人口二百餘萬,首府為彭城(今江蘇徐州)。民間傳說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國(今江蘇沛縣)。其實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毫縣),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在行醫的同時,為了採藥他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於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成了我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就這樣,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華佗的醫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對此,《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 ‘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 正當華佗熱心在民間奉獻自己的精湛醫術時,崛起於中原動亂中的曹操,聞而相召。原來曹操早年得了一種頭風病,中年以後,日益嚴重。每發,心亂目眩,頭痛難忍。諸醫施治,療效甚微。華佗應召前來診視後,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進針,片刻便腦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興。但華佗卻如實相告:“您的病,乃腦部痼疾,近期難於根除,須長期攻治,逐步緩解,以求延長壽命。”曹操聽後,以為華佗故弄玄虛,因而心中不悅,只是未形於色。他不僅留華佗於府中,還允許他為百姓治病。公元208年,曹操操縱朝政,自任丞相,總攬軍政大權,遂要華佗盡棄旁務,長留府中,專做他的侍醫。這對以醫濟世作為終身抱負的華佗來說,要他隔絕百勝,專門侍奉一個權貴,自然是不願意的。何況,曹操早年為報父仇,討伐徐州的陶謙,坑殺徐州百姓數萬人,屍體壅塞,泗水為之不流,接著又連屠取慮、夏丘諸縣,所過“雞義亦盡,墟邑無復行人”。徐州是華佗後期行醫和居住之地,與百姓休戚與共,內心豈不憤慨!因而決心離開曹操,便託故暫回家鄉,一去不歸。曹操幾次發信相召,華佗均以妻病為由而不從。曹操惱羞成怒,遂以驗看為名,派出專使,將華佗押解許昌,嚴刑拷問。面對曹操的淫威,華佗堅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殺華佗。雖有謀士一再進諫,說明華佗醫術高超,世間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寬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獄中處決。華佗臨死,仍不忘濟世救民,將已寫好的《青囊經》取出,交獄吏說:“此書傳世,可活蒼生。”獄吏畏罪,不敢受書。華佗悲憤之餘,只得將醫書投入火中,一焚了之。後來,曹操的頭風病幾次發作,諸醫束手,他仍無一絲悔意,還說,“佗能愈吾疾,然不為吾根治,想以此要挾,吾不殺他,病亦難愈。”直到這年冬天,曹操的愛子曹沖患病,諸醫無術救治而死,這時曹操才悔恨地說:“吾悔殺華佗,才使此兒活活病死。”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為了將醫學經驗留傳於後世,華佗晚年精心於醫書的撰寫,計有《青囊經》、《枕中灸刺經》等多部著作,可惜失傳。

現任館長

安徽亳州華佗紀念館長顏語安徽亳州華佗紀念館長顏語

旅遊交通

池州市內交通較為方便,乘坐公車基本可抵達市內主要場所,其中,1、3、6路公車均可到達池州市長途汽車中心站,而1、5、6、7路公車可到達碼頭,但請先確認要到達的是哪個碼頭,以便乘坐相應的公車;池州市內的運營的公車票價均為1元/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