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枇杷

莆田枇杷

莆田枇杷,系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是莆田市的地理標誌產品。種植歷史悠久,單果重為中國最大,栽培技術最先進,以果實特大、外觀艷麗、肉多味甜、早熟、耐貯運等特點而聞名,主產區常太鎮號稱“中國枇杷第一鄉”。

基本信息

品種特點

莆田枇杷品種達100多種,主要有“解放鍾”、“長紅3號”、“莆選1號”、“早鍾6號”、

莆田枇杷莆田枇杷

“白梨”等,單果重為中國最大(解放鍾最大單果重172克,為世界之冠),栽培技術最先進,主產區常太鎮號稱“中國枇杷第一鄉”。“解放鍾”枇杷選自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英龍街繡衣里的“大鐘”實生變異味,1949年莆田解放那年發現而得名。其最大單果重可達172克,曾在1954年西德舉行的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金獎,故被譽為“枇杷王”。“解放鍾”枇杷樹勢強,枝條粗壯,抗逆性強,結果習性好,產量高,果實倒卵形或長倒卵形(梨形),果皮橙紅色、易剝離、中等厚、耐貯運;平均單果重70-80g。根據福建省農科院測定,果肉厚0.93cm,可食率71.46%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1.1-12%,含酸量0.51%,維生素65.72mg/100g果肉,莆田當地成熟期5月上、中旬。

種植條件

莆田枇杷質優名揚四方,除其歷史悠久外,離不開當地的氣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枇杷開花結果和其他果樹不一樣,它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開花結果,而花和幼果的耐寒力遠不如樹體和枝葉,枇杷怕寒,

莆田枇杷外觀特點莆田枇杷外觀特點

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一般在年平均氣溫15℃~17℃以上的地區可栽培。莆田地處南亞熱帶到中亞熱帶過渡地帶,是枇杷生產的最適宜區之一。這裡常年平均氣溫20.1℃~20.6℃,3~8月份降雨最多,這個時候恰好是枇杷結果生長期,需要大量水分;11~12月份開花期,雨比較少並且較少有大霜,有利於受粉受精;2~5月份間,氣溫逐漸升高,日平均最高氣溫在16.6℃~27.5℃之間,日平均最低氣溫在8.7℃~19.8℃之間,這樣的氣溫有利於幼果生長。莆田的這些氣象因素恰能最好滿足枇杷生長結果的要求,所以莆田枇杷比江蘇、浙江、日本產的都要大,並且比浙江等地的枇杷早熟一個多月。除了對氣候有要求,枇杷的根喜歡通氣性和透水性好的土壤,有積水的地方容易引起枇杷爛根和落葉,甚至死亡。莆田枇杷重鎮——常太鎮按照他們的經驗,種植枇杷在平地或者山坡上都可以。山坡排水比較好、陽光充足,種下去的枇杷樹壽命長,病蟲害少,產量高,枇杷果子比較大;另外,山坡下的平地、土層深厚的地方以及溪河兩岸的沖積地,土層深厚、土質較疏鬆,排水良好,栽培枇杷也很好。

生產情況

莆田枇杷歷史悠久,據記載,早在公元3-5世紀的晉代枇杷就已引入莆田市,莆田枇杷歷史至少在1000年以上,由於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莆田枇杷的品質比江蘇、浙江、日本產的都要個大,品質要好,名揚四方。公元14世紀時的郡守趙勵修刊的莆田縣誌就有記載:“枇杷別名蘆桔,夏初成熟,色黃味酸。”

莆田枇杷幼果莆田枇杷幼果

1949年莆田枇杷的面積100公頃,產量190噸,20世紀50~80年代中期,從常太鎮開始枇杷種植,開始發展,隨後向山區逐漸鋪開,到2001年全市枇杷種植面積達1.21萬公頃、產量3.5萬噸;2002年枇杷總產量達4.5萬噸。2006年莆田枇杷種植面積近30萬畝,占全省的1/2、全中國的1/4,年產量達近10萬噸,莆田枇杷已經成為當地的農業支柱產業。2007年全市枇杷種植面積達1.8萬公頃,產量8萬噸、產值近4億元,莆田枇杷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占福建省的50%以上,在國內同類產品中所占的市場份額超過25%。2011年,莆田枇杷栽培面積30萬多畝,占世界枇杷面積的五分之一、中國的四分之一,年產量達8萬多噸,占全中國枇杷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莆田市連續在昆明、蘭州、瀋陽等地舉辦枇杷節,推介“莆田枇杷”品牌,不斷擴展市場。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莆田桂圓、莆田枇杷中山脆肉鯇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8年12月10日起對莆田桂圓、莆田枇杷、中山脆肉鯇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公告2008年第132號)。

保護範圍

莆田枇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政府《關於請求界定莆田枇杷地理標誌產品產地保護範圍的函》(莆政函〔2007〕143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萩蘆鎮、新縣鎮、

枇杷套袋枇杷套袋

莊邊鎮、白沙鎮、江口鎮、梧塘鎮、國歡鎮,荔城區西天尾鎮、新度鎮、拱辰街道辦事處;城廂區常太鎮、華亭鎮、鳳凰山街道辦事處龍橋街道辦事處霞林街道辦事處,仙遊縣楓亭鎮、郊尾鎮、蓋尾鎮、榜頭鎮、園莊鎮、賴店鎮、大濟鎮、龍華鎮、書峰鄉等2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莆田枇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莆田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解放鍾、白梨、烏躬白、早鍾6號。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500m以下;土層厚度>0.8m,p值5.0至6.5,土質較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2%,低於2%要逐年改良,排灌方便。

(三)栽培管理

1、生產基地選擇:選擇坡度25°以下的山坡地建園,坡向東向或東南向。

2、育苗:用1年至2年生,嫁接部粗度達0.6cm以上的枇杷實生苗作砧木嫁接。

3、定植:定植時間在10月至翌年3月,種植株距為4.5m至5m,行距比株距略寬,或根據地形而定。

4、樹冠管理:

(1)整形修剪:幼齡樹培養開心形或雙層杯狀形,枝幹開張、矮化、透光的樹冠。

(2)疏花穗和疏蕾:疏花穗在花穗小花梗開始分離時進行,疏後結果枝與營養枝比1:1至2;花穗留大去小、留主去副、留內去外、留下去上;留下的花穗選留中部向下便於套袋的3個至5個支軸,其餘的摘除。

(3)疏果:在著果後,幼果縱徑1.5cm至2.5cm時進行,選留髮育健全較一致的果實。解放鍾、早鍾6號每穗留3粒至4粒,白梨、烏躬白每穗留4粒至5粒。

(4)套袋:疏果後進行,再用70g/㎡至90g/㎡重的牛皮紙(袋)包(套)果穗。

5、施肥管理:以有機肥為主,適當配施化肥。每株全年施氮0.4kg至0.8kg,有機肥使用量占50%以上,N:P:K比例為1.0:0.6:1.0至1.2,分別在采果後、抽穗期、幼果期施,其中采後肥占40%、花穗肥占40%、幼果壯果肥占20%。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外運、貯藏、加工要八成成熟度,果實呈淡橙黃色以上採收。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實大,果形整齊端正豐滿,同級果大小均勻,果面色澤良好,鮮艷,果粉厚,毛茸多,銹斑少,味甜,有香氣。

2、理化指標。

(1)解放鍾單果重≥60g,早鍾6號單果重≥50g;解放鍾、早鍾6號可溶性固形物≥10%,固酸比≥16:1,可食率≥70%。

(2)白梨單果重≥40g、烏躬白單果重≥50g;白梨、烏躬白可溶性固形物≥11%,固酸比≥20:1,可食率≥68%。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