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

荼(tú),中國萬千漢字中的一個,原意指古書上說的一種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塗”。又讀:shu,玉板,古朝會時所執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出自《荀子·大略》荼通“舒”。舒緩。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周禮·地官·掌荼注》荼,茅秀也。《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惟荼檟之荼卽今之茶也。《博物記》雲南郡荼首,其音為蔡茂,是兩頭鹿名也,永昌有之。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荼

拼音:tú

注音:ㄊㄨˊ

部首:艹

總筆劃:13部外筆劃:7

筆順:1223411234

編碼:CJK 統一漢字 UniCode:U+837C

五筆:AWTU

倉頡:TOMD

鄭碼:EOMF

四角:44904

漢字首尾分解: 艹余

漢字部件分解: 艹人一木

筆順讀寫: 橫豎豎撇捺橫橫豎撇捺

基本解釋:

古書上說的一種苦菜:~毒(“荼”是苦菜,“毒”指毒蟲毒蛇之類,喻毒害,如“~毒生靈”)。

古書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

古同“塗”,塗炭。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荼 ·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7

《唐韻》《正韻》同都切,音塗。《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傳》荼,苦菜也。《大雅》周原膴膴,菫荼如飴。《爾雅·釋草》荼,苦菜。《疏》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白汁,花黃似菊。又《詩·豳風》采荼薪樗。《又》予所捋荼。《注》荼,萑苕也。又《詩·鄭風》有女如荼。《箋》荼,茅秀,物之輕者,飛行無常。《周禮·地官·掌荼注》荼,茅秀也。《前漢·禮樂志》顏如荼,兆逐靡。《應劭曰》荼,野菅白華也。《師古曰》言美女顏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卽今所謂蒹錐也。又《書·湯誥》弗忍荼毒。《傳》荼毒,苦也。《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為荼毒。《疏》荼、毒皆惡物。又《詩·周頌》以薅荼蓼。《孫炎曰》荼亦穢草,非苦菜也。《王肅曰》荼,陸穢。又《爾雅·釋木》檟,苦荼。《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飮。《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惟荼檟之荼卽今之茶也。詳茶字注。又《博雅》荼,僭也。又《揚子·方言》倩、荼,借也。《郭注》荼,猶徒也。又神名。《風俗通》上古之時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蔡邕·獨斷》十二月歲竟,乃畫荼、壘,幷懸葦索以御凶。又《唐韻》宅加切《六書正譌》直加切《正韻》鋤加切,音㗪。義同。又通舒。《禮·玉藻》諸侯荼。《注》讀如舒遲之舒。《荀子·大略篇》諸侯御荼。《注》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荊荼是征。《索隱注》荼,音舒。《唐韻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音舒。又《集韻》時遮切,音闍。《爾雅·釋草》蔈、荂,荼,卽芀也。又倉大切,音蔡。《博物記》雲南郡荼首,其音為蔡茂,是兩頭鹿名也,永昌有之。又《集韻》余遮切,音邪。荼陵,縣名,在長沙。又姓。《通志·氏族略》《漢書·江都易王傳》有男子荼恬。蘇林云:荼音琅邪之邪。又《正韻》商居切,音書。與瑹同。又《周禮·地官》掌荼,徐邈讀作羊諸切,音余。又《集韻》後五切,音戸。亦茅秀也。

考證:〔《禮·玉藻》荼前詘後。〕謹按所引非原文句讀,謹照原文改諸侯荼。

相近字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人物別名

著名畫家吳冠中,別名荼。

拼音是cha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