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袋鼠

荒漠袋鼠

荒漠袋鼠(拉丁學名Caloprymnuscampestris)又名沙漠大袋鼠,大小如細小的兔,可以高速賓士一段長時間。它們日間會躲在巢中,夜間才出來覓食。它們單獨生活,可以很久也不用喝水。產於澳大利亞,外觀與兔子有許多相像的地方,因此荒漠袋鼠的英文名中,稱其為“兔袋鼠”。荒漠袋鼠於1935年滅絕。

基本信息

概述

荒漠袋鼠(拉丁學名Caloprymnuscampestris)產於澳大利亞,外觀與兔子有許多相像的地方,因此荒漠袋鼠的英文名中,稱其為“兔袋鼠”。荒漠袋鼠又名沙漠大袋鼠,是已滅絕的有袋類,生活在昆士蘭西南部及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砂脊及礫漠。

形態特徵

荒漠袋鼠荒漠袋鼠

大小如細小的兔,可以高速賓士一段長時間。它們日間會躲在巢中,夜間才出來覓食。它們單獨生活,可以很久也不用喝水。體長在270-440mm之間,尾長在350-380mm之間,體重1千克左右。相對雄性而言,荒漠袋鼠雌性的體形較小,體長約300mm,體重約0.8千克。荒漠袋鼠的皮毛非常密集、柔軟,呈灰白色,背部的斑紋呈淺黃色,荒漠袋鼠的毛色與其棲息地的環境非常匹配,起到了很好的保護色作用。

與同一科其他種的袋鼠相比,荒漠袋鼠的耳朵又窄又長,非常特別。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荒漠袋鼠的前後腿,荒漠袋鼠的前腿非常精緻小巧,標本顯示它們的前腿骨骼重僅一克,反之它們的後腿骨骼卻有12克重,差別巨大。

生活環境

荒漠袋鼠的棲息地非常貧瘠,棲息地中只有很少的植物,如濱藜和其他灌木。荒漠袋鼠是巢居者而非穴居者,它的巢是用樹葉和草做成的,非常簡陋。荒漠袋鼠主要以樹葉和植物莖幹為食,其妊娠期不詳,幼仔的出生在每年的4月到12月,時間跨度較大。

發現

荒漠袋鼠最初是由歐洲人於1841年發現,其後的90年再也沒有觀察到它們。最後見到它們是於1935年,當時一隻荒漠袋鼠正被三個人騎馬追捕。最後馬匹也追不到這隻荒漠袋鼠。

研究

人類是從1843年開始認識荒漠袋鼠的,但是直到1931年,人類對荒漠袋鼠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認知上而已。1930年以前,荒漠袋鼠一直處於珍稀狀態,雖然乾旱直接威脅著它們的生存,但還是能夠聽到一些荒漠袋鼠的信息,不知為什麼,1935年後就突然沒有了任何荒漠袋鼠活動的信息,直到今天,人類也沒有弄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荒漠袋鼠走向滅亡的,只是猜測可能是在引進的食肉動物,比如狐狸、貓的攻擊下,在家畜的爭食中,在突發的自然災害中滅絕的,但因缺少有力的證據,可信度不高。

荒漠袋鼠的滅絕時間:1935年

二名法

Caloprymnuscampestris

(Gould,1843)

保護狀況

絕滅(1935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