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屏風

草書屏風

《草書屏風》唐代著名詩人韓偓(842-923)所寫的一首詩。

原文:

草書屏風

草書屏風
韓 偓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背景

【“屏風”是室內擋風或作為障蔽的器具,為美觀計,上面一般都繪有圖畫或寫有文字,所以它在適用中還有書畫的藝術價值 。這首詩看似詠“屏風”,實際上是詠“屏風”上懷素的草書。它“通過生動精闢的語言形式,極其深刻地描述了懷素草書的飛動氣勢和蒼勁形象,以及它那無窮的生命力。是為唐人論書名篇之一”(洪丕謨《書論選讀》)。
懷素,字藏真,湖南長沙人。原姓錢,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 。生卒年月不可考 ,活動當在公元八世紀,即唐代中葉。他曾師事張旭、顏真卿等著名書法大師,勤奮好學,後遂以狂草知名,興到筆運,如驟雨急旋,隨手萬變,而合乎法度,成為一代大師。他的草書名盛一時,到後來 ,他的書跡更為人所珍愛,雖片紙隻字,亦價值連城。他留存下來的墨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書,有影印本傳世。其中尤以狂草《自敘帖》為最出眾有名。】
懷素的草書到了韓所在的晚唐、五代,愈來愈為世所珍愛。韓偓本人不僅精於詩歌,對書法也有一定造詣。據宋代《宣和書譜》卷十載:“考其(指韓偓)字畫 ,雖無譽於當世,然而行書亦復可喜 。嘗讀其《題懷素草書詩》(按即《草書屏風》)云云,非潛心字學 ,其作語不能迨此。後人有得其《石本詩》以贈,謂字型遒麗,辭句清逸 。”由於韓偓本人對書法有愛好和研究 ,因而他對懷素遺留在屏風上的草書墨跡表示了極大的愛好 。

翻譯

(你從)哪裡(得到)(這)一(個)屏風?(上面)分明(有)懷素(的書法的)蹤跡。雖然(有)(很)多灰塵、顏色的沾染,還(能夠)見到墨痕的濃重。(寫的字的點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澗,(字的豎和勾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掛(在)古松(下)。如果叫(人把屏風)送臨(江)水邊(的話),每個字(都)恐怕化成蛟龍(的)!

賞析

“ 何處一屏風 ?分明懷素蹤 。”
一開始就以問句突起,好象十分激動地在問主人:“您從哪裡得到的這個屏風啊?”驚喜萬分之態,溢於言外。而且緊接著就立刻判斷,這個分明是懷素的筆跡(“蹤”是蹤跡,這裡指筆跡)!這充分說明他平日對書法極為留心,尤其是對懷素的草書風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認了出來。接下來,作者在驚喜中對屏風上的整幅墨跡作了審視 :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前一句從“塵色染”中 ,看出墨跡流傳已久,古色古香,彌足珍貴;但由於長期輾轉流傳,字幅上侵蝕了塵色,有些斑駁,詩人在極端愛惜中也流露出一絲惋惜之意。後一句說雖然蒙上了很多塵色 ,但還是可以看見那濃黑的墨跡 ,從“墨色濃”三字中 ,仍滿含著詩人的驚喜愛惜之情 。這裡一個“濃”字,生動地描述出懷素草書中那種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的特點,已經把整幅字中體現的風格和意境初步傳達給讀者,十分形象準確。
前四句一句一轉,“何處”、“分明”、雖多”、“猶見 ”,在轉折中步步頓宕,峰迴路轉,引人入勝,作者的驚悅之情在詩行中不停地躍躍。但一氣貫通,流轉自如,其歡欣的情緒,猶如一條活潑的小溪,在曲折中暢流而下。這四句顯得極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讀來仿佛如見當時情形。到後四句,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對字幅中的點畫作了具體描述,把這一高度抽象的藝術 ,十分具體 、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而且具有懷素書法的特點 ,使人欣賞讚嘆不已。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
這兩句先是從點畫來讚美懷素書法的剛勁有力。前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的點,好象怪石正在向秋澗奔走。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來。晉代衛夫人(筆陣圖)說:點,要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裡在“石”前加一“怪”字 ,就表明它不同一般 ,體現出懷素草書的 “狂”的特色 。在“怪石”與“秋澗”間著一“奔”字,充分表現了草書中“點”畫在映帶時那種迅疾有力的動勢,十分形象生動。後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豎和弧鉤筆畫,真象枯藤(即“ 寒藤 ”)掛在古松上,這個比喻從歐陽詢來。歐陽詢 《八訣》說 :豎,要如“萬歲之枯藤”;弧鉤,要如“勁松倒折 ,落掛石崖”。“藤”、“松”已有勁健意味,再用“寒”、“古”來形容,就更具蒼勁感。兩句中雖只點出點、豎和弧鉤這些個別筆畫,但卻在懷素草書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筆畫概可想見,那種中鋒運筆時飽滿、剛勁、渾厚的效果,鮮明地凸現出來 。而且 ,這些“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的點畫,構成了狂放、豪縱的整幅氣度,無一字不飛動,無一字不活潑,體現了生動活潑的氣韻。這是書法作品中很難達到的高妙境界。這屏風上生動的草書,激動著詩人的心,不禁萌發奇妙的想像: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如果把屏風搬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龍,游到水裡去了。這一想像更為奇特,但也並非無來處。古人把寫草書比為“筆走龍蛇 ”,如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 。”因為筆畫的盤繞曲折,有如龍蛇迅速有力的遊動。從這個比喻中,可見懷素草書是何等的筆勢飛矯 ,生動活潑 ,顯現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來比喻“書聖”王羲之的字,此處隱然以懷素比王羲之,可見推許之高 。“恐”字,不僅有估計的意思,也還恐怕它真化為龍,從水中飛走,而失去這珍貴難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種風趣的意味隱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達了對懷素草書遺墨的萬分珍愛之情,使前四句那種驚喜神情一直貫穿到結束 ,全詩洋溢著充沛的激情。詩人從屏風寫起,然後寫懷素草書,寫懷素草書又先表現整體感覺,然後再以形象的筆墨作具體的描述,全詩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最後又以神奇的想像結尾,留下回味不盡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應,在章法上顯得嚴謹、完整,表現出精心的安排。特別是形象的生動描寫,激情的強烈抒發,使全篇蕩漾著盎然詩意,語語動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背景:

韓偓(842-923),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十歲能詩,曾得其姨夫李商隱讚許 ,稱其“雛鳳清於老鳳聲”。以“狂草”著名並著有《玉山樵人集》、《香奩集》。龍紀元年(889)登進士第。始佐河中幕府,累遷左諫議大夫。天復元年(901),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從昭宗至鳳翔 ,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屢欲擢為宰相,均辭謝不受。偓為人正直,後因不阿附朱溫 ,受排斥貶官 。天佑二年(905),復召為學士,不敢入朝,攜家入閩,依閩王王審知而終。 韓偓詩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詩篇。它們幾乎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再現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圖景。作者喜歡用近體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寫時事,紀事與述懷相結合,用典工切,有沉鬱頓挫的風味,善於將感慨蒼涼的意境寓於清麗芊綿的詞章,悲而能婉,柔中帶剛。他的作品多寫上層政治變亂,觸及民生疾苦者較少。而藝術上缺乏杜甫沉雄闊大的筆力和李商隱精深微妙的構思,有時不免流於平淺纖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