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

茨威格

史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從羅丹得到的啟示》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1881年,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楊文》;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楊文莉》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第一部小說集《我是一個瓜娃子》,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蹟》四篇小說;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
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
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
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創作《三位大師》;
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命運攸關的時刻》;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
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占;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1940年,加入英國國籍,後去巴西;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看透了人生的虛無幻滅,與妻子一起自殺。
史蒂芬·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傳記、9部散文集、7部戲劇、6本小說集、2部長篇小說(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傳。
其中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
未完成遺作:兩卷本《巴爾扎克》《蒙田傳》《我C》
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傳記《三位大師》《同精靈的鬥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

個人簡介

少年茨威格少年茨威格
史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
父親經營紡織業發家致富,與大多數的同行相比,父親要體面的多、很有教養、鋼琴彈得非常出色,書法清麗,會說法語和英語。母親出身於義大利的一個金融世家,從小就說義大利語(這些對於茨威格的語言和文學上的天賦的形成,無疑具有重大的影響),他們都屬於奧地利上層社會,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薰陶。在這樣一個上流的幸福家庭中,優裕的環境為茨威格童年的成長、受教育、文化藝術上的薰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茨威格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誌上發表詩作。
1899年,茨威格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期間,茨威格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1900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1903年獲博士學位。
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1904年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當然,《夜色朦朧》是最有趣的。此外,他還喜歡寫宮廷蜚聞,比如瑪麗·斯圖亞特,還有他的公主們瑪麗·安托內特。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從事外國文學(主要是詩歌)的翻譯工作。戰爭爆發後流亡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年)、《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1922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年)、《感情的紊亂》(1927年)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莉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病理學家認定他們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點鐘之間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發現時,茨威格與妻子擁躺在床上,一瓶礦泉水放在床邊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茨威格夫妻雙雙自殺茨威格夫妻雙雙自殺
茨威格在遺書中寫道:“在我自覺自愿、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後一項任務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後我更願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常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文學大師舉行國葬。
茨威格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年)、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年)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其他作品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看不見的珍藏》,《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禮》,《無形的壓力》,《償還舊債》,《女僕勒波雷拉》,《偶識此道》,《舊書販門德爾》,《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是他嗎?》,《變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雷潑萊拉》,《一顆心的淪亡》,《巧識新藝》,《日內瓦湖畔的插曲》,《桎梏》等。
《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從羅丹得到的啟示》(又名《全神貫注》,先後被選入中學課本及國小課本中的四年級下學期第26課)

主要著作

小說

《夜色朦朧》一個少年在夜色朦朧中和一個神秘少女度過了一個銷魂盪魄的夜晚,但始終不知道她是誰。他一直以為是他的二表姐,為了看她一眼以至於從樹上摔下折斷腿骨,在他臥病養傷時,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來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沒想過的自己的三表姐。作者用印象主義手法描繪出朦朧夜色中的花園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會。
《貴婦失寵》描寫法國大革命時,一位曾掌控國家大權的貴婦突然沒落後的心理過程。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個通過出賣肉體躋身上流社會的女人,因為參加賽馬會的新衣服沒有做好,擔心自己不能成為焦點,於是賭氣不去,事後又後悔,於是偽裝成農家女,偷偷趕往現場,結果遇到了一個窮學生,重新嘗到初戀的感覺的經歷。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兩個虛榮好鬥的貧家雙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風光無限,大家都愛她。妹妹見被搶了風頭,大怒,賭氣做了修女。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於是找人誘姦了妹妹,把她也變成政妓。為了面子,妹妹只好裝得很高興的樣子,和姐姐一起生活,當她們老了,失去情夫也失去權利時,妹妹慫恿姐姐一起回去做修女。兩人一起在苦修的生活中結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對愛情忠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絕筆,一個十三歲的少女喜歡上了鄰居青年作家R,因為母親的結婚不得不離開這裡。五年後她重返維也納,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於他,被他誤認為賣笑女郎,一個人默默忍受著一切,直到他倆的愛情結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將辭世,才寫下這封沒有具名的長信。
高爾基曾在給茨威格的信里寫到,這篇小說“以其動人的誠摯語調、對女人超人的溫存、主題的獨創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奇異的表現力,使我深為震動。讀著這篇短篇小說我高興地笑了起來——您寫得真好!由於對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於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動得難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恥地哭了起來”。
《月光小巷》以一個水手的視角講述了一個男子因為自己的吝嗇導致妻子墮落至妓女後,明白自己深深愛著自己的妻子,然後傾其所有希望得到妻子的原諒,跟他回家。但他妻子因為自己的自尊心不肯原諒他,想用自己的墮落來折磨他,並每次丈夫卑微來酒吧見她時,羞辱他。而他像卑賤的狗默默忍受一樣祈求妻子的原諒。故事離奇但卻讓人感觸頗深。
《看不見的珍藏》德國通貨膨脹時期,不懂經濟規律的盲眼老收藏家的畫,被家人賣掉,換了麵包,而畫商出於同情,與其家人一起,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哄騙老收藏家那些畫還在的故事,煽情功力十足。
《馬來狂人》一個德國醫生,因為偶然的過失,流落到了亞洲的一個熱帶叢林裡苦熬生活,突然有一天,一個美麗的貴婦人闖進他的生活,求他幫她墮胎,他同意幹這違法的事,但條件是她要委身於他,這個生性高傲的女人對他輕蔑的一笑,轉身離開,而他像馬來狂人似的對她窮追不捨,她是個商人婦,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不幸懷孕,在求救時又遇見了一個乘人之危的醫生,無奈,她鋌而走險,讓一個無知的老嫗為她墮胎,最後血流身亡,彌留之際,她只希望自己的名聲不會受到玷污。醫生跟蹤找到了她,不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為了給她提供幫助,後來他成了她遺囑的執行者,為捍衛她的名譽,他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而這個女人的棺材就在船上,最終,這個女人和醫生一同落入水中。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一個有兩個女兒的少婦突然和一個陌生人私奔,引起民眾的爭論,主角一直為那少婦辯護,認為大家不該譴責這個無辜的少婦。然後一個嚴謹的英國老太太找主角講述她年輕時越軌的故事,她當時兒子們都已經長大,當了兵,她漂流到摩洛哥,發現一個賭輸了錢想自殺的年輕人,出於好心就救了他,她試圖通過自己來拯救這位沉迷於賭博的年輕人,甚至動了放棄一切與他遠走高飛的念頭。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年輕人為了賭博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里昂的婚禮》一個女人為了救自己的被判死刑的政治犯未婚夫,請求當權者的幫助,卻得知未婚夫已死的訊息。深愛著未婚夫的她因擾亂秩序而入獄,然而,她一眼就看到了監獄中倚窗之人熟悉的面孔。兩人在獄友們的祝福下舉辦了神聖婚禮,一起微笑著共赴黃泉。
《無形的壓力》一個追求自由的反戰主義畫家,出於恐懼,最終不顧妻子的哀求阻攔,去參加二戰,卻在報到前看到一批被釋放的俘虜。當那個無人問津的瀕死士兵對他的幫助投以感激目光時,他的心靈瞬間被觸動,毅然購買了回程的車票。
《償還舊債》一個家庭主婦度假期間,發現自己年輕時的偶像(一個名動一時的話劇演員)墮落成一個鄉村酒吧遭人唾棄的可憐的酒鬼,她想起演員不但為她展示了古典文學的魅力,還在她一時衝動,想以身相許的情況下理智的拒絕並保全她的名譽的往事,於是,她故意裝作對偶像非常痴迷的樣子,並捏造說他在首都非常有名,連親王都曾接見過他,於是鄉下人立即開始尊敬他的故事。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一個俄羅斯士兵莫名其妙地被捲入與自己無關他也不明白的戰爭,因為陌生的語言、國界和前線家園還在持續著的戰爭,而無法重返家園,最終自殺的一個故事。一個反戰的小說,以一個俄羅斯士兵在瑞士的遭遇來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違背人性。
《火燒火燎的秘密》:一個男爵和少婦10歲的孤獨兒子埃德加套近乎,贏得埃德加熾熱的熱愛,誤以為母親是自己最大的情敵,決定破壞母親和男爵的獨處,母親生氣的譴責埃德加,伯爵因此厭惡埃德加,埃德加識破伯爵,開始跟蹤,發現伯爵想勾引他母親的不軌企圖,為制止其與伯爵大打出手,伯爵第二天離開,母親要求埃德加寫道歉信,埃德加與母親爭執,慌亂中打了母親,埃德加離家出走,坐火車回到祖母家,一家人都非常擔心,父親盛怒,問其原因,母親以手勢哀求埃德加沉默,於是他懷著對母親的愛,沒有說出真象。這一次經歷使他完成了跨向人生的第一步,懂得了人生的幸福與愛。 
《家庭女教師》“兩個女孩的家庭女教師戀上她們的表哥,並懷孕,結果被她們的母親以不貞潔的罪名解僱,姐妹倆為其打抱不平的過程中,領略了成人社會的虛偽與醜惡,開始真正踏入世界。
《女僕勒波雷拉》又譯《雷潑萊拉》女主人公勒波雷拉原名克蕾申琪婭是一名普通的鄉下婦女,只知道幹活攢錢。在別人的誘導下,37歲的她離開了家鄉來到維也納,成為一戶貴族家的女僕,仍舊過著單調、麻木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遇下,男主人喚醒了她被壓抑的愛欲。她開始全身心地服侍著男主人,幫助他與情人私通,甚至打開煤氣製造了女主人自殺的假象。沒想到遭受犯罪感折磨的男主人始終躲避著她。絕望的勒波雷拉在當面證實了一切之後,從多瑙河河灣的橋上跳下去自殺了。
《偶識此道》
《舊書販門德爾》(1927)描寫的是一位生活在一戰時期的舊書商。孟德爾頌是猶太人,他一直沉迷於圖書的世界,有著很深的造詣,對外界的變化充耳不聞。但是由於猶太人的身份,他還是被抓進了集中營。雖然被放了出來,但是整個人已經變得痴傻,沒有了昔日看見好書時的光彩。後來漸漸被人們遺忘,最後慘死在街頭。
茨威格短篇小說集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是他嗎?》
《變形的陶醉》
《情感的迷惘》
《奇妙之夜》
《一顆心的淪亡》
《巧識新藝》
《桎梏》
《恐懼》
通過描寫一個上流社會少婦(艾瑞尼)婚外情後,害怕被丈夫發現而失去高貴地位的恐懼,以及女主人公對其命運和生活的重新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上流社會的虛浮和糜爛的看法和嗤笑。故事最後的皆大歡喜是作者為我們鋪設的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該文以深刻詳細而又引人入勝的心理描寫著稱。
《混亂的感覺》
故事講述了一個迷茫的年輕人在過了一段混亂的生活後轉學到一個小鎮學習,遇上了一位教英國語言、對莎士比亞戲劇、詩歌有著深厚的理解的教授。被教授所感染,年輕人第一次有了學習的衝勁,並為此發狂、沒日沒夜的跟著老師學習,深受老師喜愛。但發覺老師時而對他很欣賞、很鼓勵、很好,但時而對自己刻意諷刺、批評,拒人於千里之外。同時在與老師的交往過程中發現老師和師母感覺怪怪的,老師也沒有其他的朋友。最終,老師向他說出自己是同性戀,並喜歡他的事實,並讓學生離開自己。最後,學生離開老師,但回顧一生,說最愛的還是老師。
《人的命運轉折點》
《象棋的故事》
以一位象棋高手在旅途中的對弈開始,主人翁B博士是一位維也納皇室保管員。後來在二戰時被抓進了監獄。在幽禁的監獄中,他慢慢失去了自我,就在精神快要崩潰的時候,一本棋譜讓他的監獄生活出現了生機。隨著棋藝的精進,他的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但是好景不長,他開始過度沉迷於象棋的世界,弄得自己精神高度緊張,最後進了醫院。一位好心的醫生救出了他。整篇故事都是圍繞著下棋展開。其中穿插了B博士的故事。這是揭示法西斯罪行的佳作。充分表現了茨威格的人道主義。
《危險的憐憫》
《最初的經歷》
《昨日之旅》
小說講述了一個感傷的愛情故事。男主人公路德維希是一個貧窮的年輕人,由於才幹出色,在老闆病重之時,應邀住進老闆家裡,擔任老闆的私人秘書。老闆的太太美麗優雅,兩人漸生情愫。路德維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幹,恰逢一戰爆發。9年後,路德維希回到故里。兩人的愛情依舊,卻抵擋不住時間和戰爭的威力,相愛的兩個人無法結合。(茨威格遺作,出版之前曾在出版社檔案庫里塵封數十年,2010年3月出版)
看《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把一戰前那個奧匈帝國寫的很迷人,雖然它老朽,虛偽,保守,壓抑,但是又繚繞著一種靜謐和溫情,充滿人情味,而這些都隨著一戰的硝煙飄散乾淨,及至二戰時,整個社會最後的理智與自尊都拋棄了,赤裸裸的謀求利益與窮兵黷武。而那個昨日的世界,成為茨威格念念難忘的精神家園。
那些老舊的事物大概都是如此,時光蕩滌了它的殘忍污垢,留與後人的就是難以企及的文明之光。
茨威格將一戰前的奧地利寫的很美好,雖然也提及了它的腐敗與老朽,但更關注當時人之間誠摯的情感。在哈謝克的《好兵帥克》里,奧匈帝國又是另一番模樣,極度的專制與令人鄙視的愚蠢,都在嬉笑怒罵中被諷刺個遍。坐在咖啡館寫作的人與坐在小酒館寫作的人,描寫著同樣的事物,但情感與認知實在相差甚遠。
回憶錄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傳記

《異端的權利》
《麥哲倫航海紀》
《滑鐵盧之戰》
《巴爾扎克》
《斷頭王后》
《瑪麗·斯圖亞特》相傳是偽造的。因為措辭和政治觀點都與作者有很大出入。
《約瑟夫·富歇》法國大革命時期,利用共產主義為藉口,爭奪權利,剝削壓迫人民的政治家們的醜惡嘴臉,政治觀點和巴爾扎克一樣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三位大師》
《三作家》
《同精靈的鬥爭》
《三個描摹自己生活》
《羅曼羅蘭》

代表作

其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混亂的感覺》《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同精靈的鬥爭》《三大師》《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羅曼·羅蘭》、《斷頭皇后》(或《斷頭豔后》)、人物傳記《列夫·托爾斯泰》等一些極好的作品。他的作品《偉大的悲劇》(選自《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列夫·托爾斯泰》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獲得榮譽

他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中篇小說家之一。1899年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16歲就在刊物上發表了處女作。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感情的紊亂》(1927)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發表作品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年)和《早年的花冠》(1906年)、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年)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年)、《海濱之屋》(1912年)和《化身戲子》(1913年)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年),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饑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年)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年)。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鬥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年)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年)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1938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年)、《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年)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1922年)、《月光胡同》(1922年)、《看不見的珍藏》(1927年)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讚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併,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1938年,奧地利併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的歷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歷史;這是對昨日的世界,亦即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淪的資產階級世界的回憶。他死後發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年),是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沉痛地訴說了一個心靈和才智遭到納粹摧殘的人的經歷。
茨威格一生寫過、同情過許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們的同情。

相關信息

茨威格在中國的引入
中國學者楊人楩在當年《民鋒雜誌》第六卷第三號上發表自己的撰文《羅曼·羅蘭》,他在文中就已提到了S.刺外格(即史蒂芬·茨威格)的名字。三年以後,即1928年,《羅曼·羅蘭》在上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封面題有:《羅曼·羅蘭》,刺外格著,楊人楩譯。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茨威格的作品。顯然,與其說楊人楩介紹的是羅曼·羅蘭,毋寧說介紹的是茨威格。楊人楩當時已發現茨威格同樣是一位文學巨匠。他在該書的《譯者序言》中寫道:“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羅曼·羅蘭的價值,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價值。”話雖只有一句,但這是茨威格在中國獲得的最早評價。從此,茨威格,這位小說專記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見長的,被稱為打開“弗洛伊德危險閘門的心靈獵手”,德語文學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正式被引入了中國。
死因解釋
1942年2月23日突然傳出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南美巴西服毒自殺的訊息。近四十年來,德國文學的研究者紛紛探討這位作家的死因,提出種種疑問,作出種種解釋。為什麼茨威格會走上這條絕路?莫非他流亡國外,生計無著,窮愁潦倒?抑或看不見前途,悲觀絕望?
希特勒上台前,茨威格便看出法西斯包藏禍心,絕非善類。1933年法西斯分子上台不久,便製造了國會縱火案,企圖向全世界證明,國際共產主義,也就是世界猶太主義,陰謀顛覆德國政府,是德國人民的死敵。可是法西斯弄巧成拙,明眼人全都看清了這次大火的秘密。柏林當時正在上演茨威格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火燒火燎的秘密》。人們站在廣告牌前,相視而笑,心照不宣。這微笑激怒了做賊心虛的法西斯匪
徒。這些真正的縱火犯終於撕掉了廣告,電影被禁止上映。接著,柏林狂熱的納粹大學生在廣場上焚燒進步作家和猶太作家的書籍,以表示對法西斯主義的信仰,對元首的忠誠。包括海涅、托馬斯·曼和茨威格的作品在內的大批書籍被焚,這些作家的作品統統被禁。大批進步人士,猶太血統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作家受到迫害,關進集中營,或被迫流亡國外,德國國內一片白色恐怖。
對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過深刻分析的茨威格,根據《我的奮鬥》和法西斯上台前後希特勒的言行,對此人也進行了分析,希特勒青年時代作為一個落魄的藝術家,流落在維也納街頭,衣食無著、走投無路;為此他絕不會寬恕維也納,放過奧地利。有朝一日時來運轉,他一定要以勝利者的姿態,隨著凱鏇的行列,進入維也納,看到這座曾經使他蒙受恥辱的城市匍匐在他的腳下。因此,當大部分歐洲人士,包括張伯倫這樣老練的政治家在內,都對希特勒抱著幻想,以為綏靖政策可使法西斯饜足的時候,茨威格卻看清了法西斯的罪惡本質。1934年他被抄家,這是奧國當局所採取的一次難以自圓其說的行動。於是茨威格離開薩爾茨堡前往英國,1938年,奧地利被法西斯併吞。從1934年到1940年,除了兩度訪問美洲之外,茨威格一直僑居英國。1940年取得英國國籍,前往美洲,最後住在巴西。在這期間,他集中力量寫作他的自傳《昨日的世界》,並且創作了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篇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茨威格在物質方面沒有任何匱乏,而且也絕不缺乏榮譽。他在美洲的演講旅行,總是一次次凱鏇的進軍;他在巴西舉行作品朗誦會,總是萬人空巷,深受歡迎。他有英國國籍,不像一些流亡的猶太人處處受到歧視,在飢餓線上掙扎;他擁有巴西的長年簽證,是受到特殊禮遇的共和國的貴賓。那么,他為何自殺?
我們不妨看看他在自殺當天寫的絕命書:“在我自覺自愿、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義務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也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後,我更願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殺之前寫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是一份更詳細的絕命書。他在回顧一生時描寫了那個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屬於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他作為作家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感情。而在這現實世界裡,他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他回憶起羅曼·羅蘭對他說過的話:“它(藝術)可以給我們,我們個別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對於現實卻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他寫了《象棋的故事》之後便就此擱筆,他那長達三十二年之久的巴爾扎克研究也就此中輟。其實,《象棋的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這個武器的效用是內在的、緩慢的。而茨威格卻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腦力勞動之所以是他最高的樂趣,乃是因為他通過腦力勞動可以影響人們。如今既然無從影響人們,也就生不如死了。我們前面提到他在流亡期間物質上的優越條件,然而物質畢竟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條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於肉體上的酷刑,對於思想敏銳、感情細膩的人,更是如此。這點,他在《象棋的故事》里寫得十分深刻而個人信服。在各式各樣的法西斯的牢房裡,有多少優秀之士不堪這種折磨,終於精神崩潰;又有多少人,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無聲無形的酷刑,內心極度痛苦,終於在自殺中尋找解脫痛苦的途徑。茨威格身在國外,沒有受到他的親友們遭到的厄運,但他去國離家,成為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同樣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靈,既承擔著自己的痛苦,也分擔著在祖國受迫害的親友、同胞的憂患。於是,他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肉體的疲勞,而是心靈的疲憊。就像他在《富歇》一書中描寫的“百日”期間拿破崙的精神狀態一樣:對命運的打擊已失去抵抗力。這位心理分析的大師,自己也是感情細膩、極其敏感的人。
再加上他為人正直,不是僅僅考慮個人的安危榮辱。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對人類未來的構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所摧毀。連天烽火,遍地屍骨,人性泯滅,道德淪喪,人類墮落成自相殘殺的野獸,使他理想破滅,萬念俱灰。在他自殺前幾天,傳來新加坡淪陷的訊息,此時此刻,他進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們總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東升”,但這需要等待,需要經過長期的善與惡的搏鬥,而這場搏鬥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這種等待便是折磨。為了擺脫這種折磨,他決定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故里。他不是戰士,他沒有一顆堅強的心,不能指望他戰鬥到最後一息。他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為別人的苦難,筆尖蘸滿了同情,寫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淚、動人心弦的作品,讓我們也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淚,為這樣一個天才作家的殞落而譴責那罪惡的法西斯主義。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面為他送葬。巴西政府決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後幾天住過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羅波利斯的別墅買下來,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跡。他沒有德國作家故弄玄虛的通病,沒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沒有為賣弄淵博而故意生造出來的古怪詞句。茨威格這種純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風格,是他贏得讀者的主要原因。在廣大讀者心目中,茨威格既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又是個能給人以慰藉、啟迪的朋友。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卻長期為文學史家和評論家所忽略。
1933年以前,反映遲鈍的文學評論家還來不及對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從此這位猶太作家幾乎從德國學者的視野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誕生一百周年,聯邦德國S·費歇爾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亂》,他的作家傳記《三大師》、《與妖魔搏鬥》,他的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富歇》、《瑪麗·安東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長篇小說《愛與同情》先後出版,並且一再重版。讀者似乎發現了一顆文壇新星,從此茨威格名聲大振,不僅他生前已經發表過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從未發表過的遺稿也被克魯特·貝克整理付印。於是讀者得以欣賞茨威格的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變形的陶醉》和《克拉麗莎》以及其他第一次問世的中短篇。從1981年掀起的茨威格熱,至今持續不衰。這至少說明,他被人遺忘,並非他自己的過錯。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幫”葬身在瓦礫堆里,遭到千古唾罵,茨威格卻在他那遍布全世界的讀者心裡得到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