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斯·茨威格 (作者), 張玉書 (譯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第1版(2006年6月1日)
叢書名:名著名譯插圖本
平裝:450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020071647
條形碼:9787020071647
商品尺寸:20.8x14.6x2.2cm
商品重量:458g
ASIN:B001F51D9Q

內容簡介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名著名譯插圖本)世紀歐洲文壇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中短篇小說家,他們是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里亞克和奧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譯文的語種之多,銷售量之大,則以茨威格為最。

編輯推薦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名著名譯插圖本)收入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十六篇茨威格最為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

作者簡介

斯·茨威格(1881一1942),奧地利作家。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德國法西斯上台後,流亡英國和巴西,後與妻子在巴西自殺。一生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尤為擅長人物傳記和中篇小說,被譽為中篇小說聖手。其作品多側重心理分析。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自傳《昨日的世界》,富歇和馬利亞·斯圖亞特的傳記等。
本書收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十六篇茨威格最為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
張玉書(1934一),祖籍寧波,生於上海。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博導。1957年從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翻譯了大量德國文學作品,在翻譯介紹海涅、席勒、茨威格等作家方面尤為勤勉。主持翻譯((海涅文集》(四卷本)、《席勒文集》(五卷本)、《茨威格集》等。2000:年起主編德語版中德語言文學文化研究年刊《文學之路》;2007年起主編德語文學翻譯、研究年刊《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

目錄

普拉特爾的春天(1900)
貴婦失寵(1910)
夏日小故事(1911)
家庭女教師(1911)
夜色朦朧(1911)
火燒火燎的秘密(1911)
馬來狂人(1922)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
女人和大地(1922)
日內瓦湖畔的一個插曲(1922)
看不見的珍藏(1924)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7)
里印的婚禮(1927)
無形的壓力(1929)
象棋的故事(1941)
償還舊債(1951)

序言

茨威格初登文壇時,是以抒情詩人的面貌出現的,接著又進行戲劇創作。奧地利作家,不少是詩人、小說家兼劇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爾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學時代,茨威格已先後發表了兩部詩集《銀弦集》和《早年的花環》。茨威格作為作家,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大學二年級時,茨威格到柏林去學習了一個學期,主要時間不是用在課堂里聽講,而是用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林之行開闊了茨威格的視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維也納市民階層,來往的都是有教養有地位的上層社會男女,何嘗接觸過被社會唾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何嘗認識過那些離經叛道、用自己怪異荒誕的藝術作品來和現存社會抗爭的現代派詩人和藝術家,又何嘗了解社會的陰暗面、臭氣衝天的陰暗角落。他走進那些未來派的俱樂部,接觸到他從未打過交道的酒鬼、同性戀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會摒棄的人,接觸到一個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世界。人生是那樣的廣袤無垠,光怪陸離,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惡。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一切閃光的並非全是金子,而一切烏黑的也並不全是糞土!他於是懂得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學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當時初次接觸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就是活生生的典範,茨威格於是深思了。
茨威格本來感到躊躇滿志,這是一個初露頭角的青年作家慣有的心態,但是他有足夠的自知之明,能夠客觀地分析和比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傑作,找出差距。他還太稚嫩,太膚淺,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把一本幾乎已經完成的長篇小說付之一炬,並且下定決心,先不忙著寫作,而是聽從德默爾的忠告,先通過翻譯向名家學習,再從事寫作,尤其不要貿貿然動手寫長篇!
翻譯是挑戰。它要求譯者以同樣典雅的文體,同樣優美的語言來再現原著的輝煌。多少譯者由於才力不濟,把令人讚嘆不已的傑作譯得面目全非,讀來興味索然,多少譯文由於光彩全無使得原作者也因而蒙受不白之冤。翻譯如架橋過河,由於架不好橋,無從過河的事時有發生。所以當好譯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當好作者。當然,翻譯和寫作並不是一回事,成功的翻譯家未必都能成為傑出的作家。寫作還需要實踐,尤其需要生活,茨威格的生活積累還不夠豐厚。
他似乎陷入了一個寫作的危機,實際上他是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當他登上一個新的高峰時,他可以居高臨下地俯瞰自己過去的作品,他贏得了一個相當大的距離,可以不帶偏見相當客觀地評論自己的作品,就像評論別人的創作一樣。他花了三年時間,在集中精力從事翻譯的同時,深入生活,學習寫作,創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說。
他的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並不意味著突破。他的第一部詩劇《特西特斯》,儘管轟動一時,也只能視為這位才氣橫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嘗試。
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說。本世紀歐洲文壇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中短篇小說家,他們是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里亞克和奧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譯文的語種之多,銷售量之大,則以茨威格為最。
茨威格在少年時代發現的一個秘密,乃是成年人在愛情婚姻上的虛偽。他們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在愛情生活上表現了驚人的兩重性,這一發現使少年茨威格深受震動。他於一九一一年發表的小說集《早年的經歷》,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和處理了這一問題,實際二三是寫他自己成熟過程中對周圍世界的發現和感覺。《家庭女教師》從一對小姐妹的視角描寫一個善良純潔的女教師,受到誘騙,遭到拋棄,從而使這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對這本來溫馨美好的家庭產生了極度的恐怖,增長了閱歷,失去了兒童的純真,猶如進入一座密不透風陰暗深邃的叢林,危機四伏,吉凶難卜。這就是她們第一次看清的世界,第一次了解的人生。《火燒火燎的秘密》則從一個十歲男孩的視角來觀察一個花花公子如何利用這孩子的信任和依戀達到接近和勾引他母親的目的。
《夜色朦朧》是這個集子裡的第一篇,寫的是一個少年在夜色朦朧之中和一個神秘的少女度過了幾個銷魂盪魄的夜晚而始終不知道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誰。他的三個表姐,還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詢、查考,終不得解。故事撲朔迷離,夜間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於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誤認為是那個默默不語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裡,把純真的愛奉獻給她。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樹,最後從樹上摔下,折斷腿骨。這個愛的啞謎使他痛苦,也給他帶來神秘的歡樂。可是在他臥床養傷的時候,這個夜色朦朧中的女神飄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面貌。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三表姐。他簡直以為自己身在夢中,那是朦朧夜色之中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幻夢。
茨威格用印象主義手法描繪朦朧夜色中的花園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會:
夜色朦朧,萬籟俱寂,馥郁的濃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沒在黑夜之中的似錦繁花。泉水淙淙,樹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園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夜,神秘莫測,清涼靜謐,暑熱消退,喧聲盡逝。少年的心裡可並不平靜,青春在騷動,激情在翻騰,朦朧的渴望,無名的悵惘驅使他在林間徘徊,在樹下躑躅。突然間一道白光,一縷輕紗,一片浮雲,從天外飛來一個仙女,從夜空降落一位女神,像朦朧的夜色一樣虛無縹緲,似真似幻,來似春風去如朝露,飄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盪氣迴腸的回憶,嗒然若失的悵惘。這意外的艷遇,銷魂的時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闋迷人的夜曲,詩意盎然,動人心弦,匯成小說《夜色朦朧》的主鏇律。
一到白天,這闋浪漫主義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神話世界變成了現實世界,詩意頓消,朦朧的夜色變成刺眼的強光,清幽靜謐的林間小徑代之以笑語喧譁的豪華客廳。激情如火,柔情似水的仙女再也不見蹤影。現實中只有貴族小姐,上流社會的女子。她們全都嫻雅端莊,神情高傲,態度凜然。這些冷若冰霜、穩重審慎的小姐當中竟會有一人和他共度銷魂盪魄的夜晚,向他揭示愛情的秘密,讓他痛飲人生歡娛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瓊漿!在朦朧的夜色中,在幽靜的樹耕里,這位謎樣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驕矜的面具,露出懷春少女的本來面目,渴望著愛情的歡樂,毫不忸怩作態。然而她畢竟還是這個階層的特殊產物,即使在戀情正濃,最為銷魂的瞬間,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絕不讓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誰。為了不讓少年探明她的底細,她一聲不吭,一字不吐,寧可忍受巨大的痛苦。因為一出聲就會泄露自己的聲音,讓人知道她是何人。她像精靈一樣,出沒於朦朧的夜色之中,來去飄忽,行蹤詭秘,是嬌羞?是顧慮?還是視愛情為兒戲構習慣和本能?啊,這奇怪的變幻,白晝和黑夜,現實和虛幻,熱烈和冷淡,矯飾和純真,像兩個鏇律交替出現,把這不諳世事的少年弄得目眩神迷。是他經歷了一場幻夢,夢見仙女下凡,還是這些小姐善於裝假,使人真偽莫辨?這撲朔迷離的晝夜變幻,給他歡樂,給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鍾情,使他過早地失戀。如果說這也是倫勃朗光與影對照的技法,那么這個朦朧夜色中發生的迷人故事,則是為了襯托出強光照射下白晝的現實生活業已失去純真,變得虛偽矯飾。
這離奇的故事說明上層社會奇怪的雙重道德。這對於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個痛苦的洗禮。真相大白之後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騙,受到愚弄,他純真的初戀被人戲耍。這意外的愛情經歷和奇特的失戀之苦,給他留下苦澀的回味,難以磨滅的傷痕。他帶著一條跌斷後重新治癒的腿和一顆受傷後難以癒合的心離開了表姐們,告別了少年時代,走進了更加撲朔迷離、真偽難辨的成年人世界。
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小說集《馬來狂人》,標誌著茨威格的寫作已達到了成熟期。這個集子收入的《女人和大地》用象徵主義手法交替描寫乾渴的大地對雨水的渴求和懷春少女對性愛的渴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貳的痴情少女的絕筆。她在十三歲時便暗戀著鄰居青年作家R。五年後她重返維也納,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誤認為賣笑女郎,但她絕不向他暴露身份,絕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重擔、社會的歧視、貧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殘。這種無所企求、真摯無私、充滿獻身精神的愛,在肉慾橫流、金錢肆虐的時代,更顯得超凡脫俗、淒婉動人。一朵鮮花在隱蔽的角落無聲無息地枯萎,只有這一疊素箋發出震撼人心的無聲敘述,像從另一個世界吹來一陣悽慘的冷風,帶來一股不能得到的信息,已逝者的信息,使我們想起一個悄然逝去、飲恨終身的無名女子的悲傷心曲。
《馬來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齊名。
《馬來狂人》描寫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鬱悶炎熱,令人窒息。船舷旁黑暗的角落裡,有一個借酒澆愁的怪人。從他的嘴裡,我們聽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德國醫生,由於偶然的過失,流落在亞洲熱帶叢林中苦熬歲月。突然有一位美麗的貴婦人奇蹟似的闖入他的生活,求他幫她墮胎。他同意幹這違法的事情,條件是:她必須委身於他。這個高傲的女人向他報以一聲輕蔑的長笑,轉身離去。他像馬來狂人似的對她窮追不捨。
這個生性高傲、寧死也不願受辱的女人,不幸做了商人婦,內心苦悶,在追求愛情自由的過程中不幸懷孕,在求救時,又不幸遇見了一個乘人之危的醫生。於是她鋌而走險,不惜冒生命危險,讓一個無知的老嫗為她墮胎,最後流血不止,悲慘地死去。這說明她絕非生性輕浮。她愛名譽甚於生命。彌留時,她並不追悔往事,只怕死後名聲受到玷污。
醫生髮狂似的跟蹤追去,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是為了向她提供幫助。他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促使這個女人採取下策,造成她的死亡,但是在她死後,他卻成了她遺囑的執行者,為捍衛她的名譽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他以決死的態度迫使法醫簽署“暴病身亡”的驗屍證明。然後他放棄一切,乘上返回歐洲的海輪,暗中守護著她的靈柩。在她丈夫打算移棺上岸,以便開棺驗屍的緊急關頭,他從船上縱身跳下,和鉛棺一起沉人海底,以生命為代價履行了自己在死者彌留時許下的諾言。這些行動雖然不能完全抹殺他過去的卑劣行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補贖前愆的誠意。
茨威格在《馬來狂人》這篇小說里,不僅僅是要敘述一個離奇的故事,而是通過心理分析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人的靈魂深處各種激情的波動。就是這些內心世界的驚濤駭浪,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使得表面看來怪異荒誕的現象變得合情合理。茨威格不是用犀利的解剖刀和外科醫生的客觀冷靜態度解剖人的靈魂,然後不動感情地寫下病歷和診斷書;作者在發掘人物內心、刻畫人物命運的時候,顯然充滿了同情。作者動情,作品才能動人。這是他的作品直扣人們心扉、引起人們共鳴的一大秘訣。
《夜色朦朧》和《馬來狂人》出自同一個作者的筆端,然而風格迥異,情趣不同。相同的只是細膩深刻的心理分析,以及蘊藏在作多中的強烈激情和濃郁詩意。
茨威格的特色在於對心靈的挖掘,他把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識卻又陌生。這就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的芸芸眾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平靜,外表平靜,沒有戰亂,沒有災禍,沒有使人大悲大喜的原因,然而人們的內心卻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潮漲潮落,騷動不寧,內在的激情、願望、衝動在翻騰。《馬來狂人》中的那位男主人公,生活在叢林裡,炎熱的天氣、單調的生活、難熬的孤寂,使得這位醫生的心早就像一根繃緊的弦,潛藏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待到那位商人的妻子飄然而至,他內心的狂濤便再也控制不住,於是情節便以令人喘不過氣來的驚人速度發展,一瀉千里,直到悲劇的結尾。我們眼前只看見一個人在飛奔,騷動不寧的內心驅使他一往無前。他想救她,想幫助她,想防止她跳進毀滅的深淵。可是她也在飛奔,她是在逃避這個對她不安好心的男人,她在維護自己的尊嚴,她在逃向死亡。小說的情節是平淡的。沒有海嘯颱風,沒有雷鳴電閃,沒有隆隆炮聲,沒有人喊馬嘶,然而在這兩個人的心裡,卻是怒潮起伏,狂濤激盪。一個在奮力地追,一個在沒命地逃;一個急於表白、急於道歉、急於警告,另一個在憤怒地譴責、厭惡地唾棄、恐懼地驚叫。而這一切都在無言之中進行。
一九二七年茨威格發表了他的又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感情的混亂》。顧名思義,這裡收集的小說也是偏重感情世界的種種糾葛。其中《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講一個年輕的賭徒,沉溺太深不能自拔,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出於同情,為了挽救他,給他以溫情。然而繾綣柔情也敵不過賭癮,他終於走上了絕路,開槍自殺。小說著重描寫他的一雙手,這雙手反映出主人公複雜的感情:焦急的等待、迫切的期望、泰然自若、失望頹喪、孤注一擲、心灰意冷。這種病態的激情在生活中有,在偉人身上也有表現。俄國偉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度是個賭徒,曾在一夜之間把一切全都輸光。這種內在的激情是人的內心世界的組成部分。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不僅限於以上三部小說集;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散見於報紙雜誌,反映生活的不同側面,表現不同人物和題材。《普拉特爾的春天》和《里昂的婚禮》都是表現不同情況下婚姻和戀愛中戀人們,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活動,或勇敢,或恐懼,或陶醉,或失望。寫得深刻動人,不落俗套。
茨威格的反戰反法西斯作品《無形的壓力》和《象棋的故事》同樣側重對內心世界的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茨威格在瑞士蘇黎世寫的反戰小說《無形的壓力》,描寫大戰期間年輕的德國畫家費迪南和他的妻子鮑拉僑居在瑞士蘇黎世河畔的一個鄉村里。畫家接到領事館的通知,要求他立即回國,再度參加體檢,儘管他在國內體檢時沒有通過,免服兵役。顯然這就意味著被徵召入伍。畫家對這場野蠻的戰爭深惡痛絕,可是接到通知又不敢違抗命令,思想鬥爭極為激烈。畫家身在國外,照理可對這項通知不予理睬,可是無形的壓力摧毀了他的意志,迫使他不顧愛妻的開導和勸阻,按時去領事館報到,按時收拾好行裝,按時前往車站,擺脫以自殺相威脅的妻子,像著了迷似的跳上火車,駛向德瑞邊境。
茨威格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象棋的故事》,是一篇優秀的反法西斯小說。它和為數甚多的反映法西斯暴行的文學作品不同,不是著力描寫集中營里黨衛軍如何施虐,集中營外蓋世太保如何瘋狂,不描述人們熟知的皮肉痛苦,無數的鮮血、酷刑,無數的呻吟、哀號,而突出的是法西斯的“文明”的暴行。看上去不打不罵,也無強制苦役,不受凍,不挨餓,單人獨住,不上手銬腳鐐,沒有威脅恐嚇,然而這種無形無聲的酷刑對人的精神摧殘,比嚴刑拷打有過之無不及。他讓人看到,與世隔絕,被人遺忘,生活在真空、虛無之中,會對人的心靈造成多么難以忍受的壓力,對人的心靈造成多么巨大的摧殘。小說通過主人公B博士的命運讓人信服地看到這種酷刑,雖然無聲無形,卻比有聲有形更為兇殘!
文藝創作不可能不師法前輩,問題在於如何廣采百家之精華,形成獨特的風格。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創新絕不意味著割斷歷史、不要傳統。茨威格的創作究竟算是哪一家哪一派?他認真學習過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司湯達,同時又熱衷於翻譯維爾哈倫、魏爾蘭、保爾·瓦勒里。他研究過尼采的哲學,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他對現代派作家、藝術家的藝術創新,揭露社會的獨特手法頗為讚賞。能說他是現代派?可是他對歌德推崇備至,他作品裡有非常明顯的古典文學烙印。能說他是古典文學的嫡傳弟子?我們於是想到海涅的一個具有真知灼見的論斷:“對每個天才都必須進行研究,都只能以他想乾什麼來評判他。這兒需要回答的問題只是:他有沒有掌握表現自己思想的手段?他是否使用了正確的手段?這樣做才算腳踏實地。我們不再以主觀的願望去框別人的形象,而是努力理解藝術家在體現自己的思想時所擁有的天賦的手段。”
茨威格並沒有在表現方式上標新立異。他整個的傾向是寫實的,離奇晦澀、怪異神秘的東西與他無緣。儘管他寫的人物是被生活壓成奇形怪狀的畸形人,他們的心靈是扭曲的,但是對他們的表達和描述並不古怪亦不荒誕。他並不是把一些膿血污穢當做珍奇頗有得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是在描寫他們的傷痕和血跡的同時,對他們的不幸傾注了滿腔同情。這就不同於自然主義。自然主義者,正如梅林所說,興致勃勃地去描寫骯髒病態的東西,仿佛這不加選擇的客觀描寫本身便是目的。同時也不同於日後的新寫實主義,這些人早已心如槁木死灰,可能是哀極而心死,作品有一股冷峻肅殺之氣,令人心悸頹喪,悲觀消沉,似乎業已看透人生,故而調子低沉。而茨威格的作品裡有一股激情,在黑暗中有一線光明。在那些人類渣滓身上,他還要去尋找一丁點可以肯定的符合人性的東西。這樣人們的失望之中還有一點希望,在頹喪之餘還有些許慰藉。這就是他稱之為理想主義的東西。
茨威格善於采百花之蜜,取百家之長來為己所用,並且予以發展,成為獨創。在他的小說中,例如《夜色朦朧》的開頭,不僅可以看出印象主義手法的痕跡,甚至可以追溯到德國浪漫主義大師的文學寶庫,但是故事的完整、情節的安排、詩意的氣氛,又可以看出古典大師的影響,合在一起就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茨威格的作品偏重感情生活,著重內心世界。在他的小說里,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宏偉的場面,沒有驚心動魄、曲折離奇的情節,功夫在內心矛盾的刻畫和描繪,內心世界的發掘和解剖。他不僅善於運用內心獨白,也善於運用情景交融的客觀描繪或第三者敘述等手法。總之,為了達到目的,任何藝術手段均可為我所用。不是為技巧而技巧,而是有自己的藝術目的、思想目的。抒情的氣氛,生動的情節,深刻的心理刻畫,豐富的思想內涵,全都包括在內。而這一切恰好是各種讀者從自己不同的藝術趣味的角度出發都會歡迎的。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茨威格著重刻畫內心,但也不忽視故事情節,他喜歡以第一人稱敘述,而為了使人物能真的傾吐衷情,必須設定特殊的環境。敘述者不可能無動於衷地敘述,再客觀也難免有主觀感情色彩。以《馬來狂人》為例,這些情節實在也是心理分析所必需的。我們從茨威格得到的啟發是:對任何技法不存偏見,不以個人愛憎決定取捨。現代派文學的手法當年對茨威格而言,是真正的新奇,真正的新穎。他吸取其中的滋養,可並未變成它們的奴隸。就題材而論,他並不限於施尼茨勒的“愛與死”,就技法而論,他也沒有寫過一篇純“內心獨自”的小說,便是心理分析法,他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通過種種途徑來進行,或描寫歷史畫卷,或刻畫內心活動,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而且特別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小說總籠罩著一股或濃或淡的詩意氣氛,這大概和他從寫詩起家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分析是茨威格小說的一大特點,意識流的手法也是茨威格經常採用的手法,人們往往把茨威格的作品當做弗洛伊德學說的註解,仿佛茨威格也是一個典型的意識流派小說家。可是羅曼。羅蘭說:“能用一個定義全面概括的作品,都是毫無生命的死物。”茨威格的作品恰好充滿生機,半個世紀來,讀者對之始終興趣盎然。顯然,茨威格學習了意識流派的手法,而沒有亦步亦趨地模仿這一派的寫作技巧。了解一下茨威格對意識流小說的態度,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茨威格。
意識流小說對傳統的小說而言,是一個突破,是一種變革,有別於傳統,開拓了新的天地,展現了新的有待開發的處女地,也就是茨威格在評價弗洛伊德時說的那些“顯現在地上,又深埋在地下”,被人“莊嚴地宣布為禁區”的“情慾世界”。照理這樣的小說應該是人們喜聞樂見、百讀不厭的讀物才是,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為例,關於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很多學者在文學史和文學專著裡面都有很多論述,我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只介紹一下茨威格自己對這部小說的評論。
一九二八年茨威格讀了《尤利西斯》以後;寫了一篇《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簡介》。文章一開頭茨威格便寫道:
“使用說明:請先找一個結實的支點,這樣在閱讀這部篇幅無比浩瀚的長篇小說時,不必從頭到尾把書捧在手裡,因為此書幾乎長達一千五百頁,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活像一個鉛塊。”他提到,有人把這本書捧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散文作品”和“我們時代的荷馬史詩”。他警告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心裡不要產生“稀奇古怪的種種期待”。而要“拿出全部耐心和公正(因為閱讀時也會惱火)”,然後再開始閱讀。第二部分,他提到:“種類:這是一部長篇小說嗎?不是,根本不是:這是從人的精神里產生出來的一團混亂,是一首宏偉壯觀的狂想曲,是在頭腦里演出的稀有罕見的瓦爾普吉斯的狂歡之夜,一部描寫心理狀態的電影,它以飛快的速度一掠而過,微微震顫。與此同時,遼闊寬廣的心靈景色充滿了才氣橫溢、靈巧精美的細節描繪,搖搖晃晃地從你眼前閃過,雙重的思想、三重的思想、各式各樣的思想重疊映現,雜亂無章,擁擠不堪,蜂擁而來。是心理學的一次縱酒狂歡,配備了一台新式技巧的速拍緩映機,把人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內心波動都分解成它們所含有的原子。是潛意識的一支塔蘭苔拉舞曲,奔放,瘋狂,各種念頭飛快鏇轉,洶湧奔流,把正好橫在路上的一切,不加選擇全都一起沖走,最崇高的思想和最平淡的想法,光怪陸離的念頭和弗洛伊德式的觀念,神學著作和淫穢文字,抒情的典雅詞句和馬車夫的粗鄙俚語,全都混雜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片混沌,但是它並不是一個酩酊大醉的蘭波式的頭腦做的一場昏夢,酒意正濃,昏昏沉沉,鬼迷心竅,神志不清,而是由一個思想犀利、譏誚成性、玩世不恭的知識分子放肆大膽地故意安排的。讀的時候,你會高興得大聲喊叫,惱火得暴跳如雷,你會疲乏不堪,又感到被人一鞭抽醒,最後昏昏欲睡,仿佛乘坐了十小時鏇轉木馬,或者一刻不停地在聽著音樂,先是那種刺耳的、笛音一樣尖利的音樂,然後又是鼓號齊鳴震耳欲聾的音樂,爵士樂隊奏出的粗獷狂野的音樂,可是自始至終是詹姆斯·喬伊斯的有意識地現代化了的語言音樂,在這裡投身到一種精巧至極的語言狂歡會中去,這是曾經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裡進行過的最為精巧的語言狂歡會之一。在這本書里,有一些英雄主義的東西,同時也有一些東西抒情地模仿著藝術,所以說這是貨真價實的一片混亂,是黑糊糊的一大團,在這裡面魔鬼以最最放肆大膽、最最挑動人心的方式,嘲弄著神聖的精神,怪裡怪氣地扮演著精神,然而,這是空前絕後的,難以重複的,新穎別致的。”
最後茨威格對這本書進行了一個綜合的評述。“綜述:此書是一塊月球上的隕石,頭朝下一跤跌進了我們的文壇,是個了不起的壯舉,一本空前絕後的奇書,奇幻無比,只許出自這一個人的手筆,這是一個頑強的個人主義者,一個獨來獨往的天才所進行的英雄主義的試驗。沒有荷馬史詩的特點,絲毫沒有。荷馬的藝術在於脈絡清晰,線條純淨,而這張熒光閃爍的螢幕,反映的是精神冥府,正是由於它畫面飛馳而過,才吸引著人們的心靈。”茨威格在這裡明確指出,這本書是個“絕無僅有的試驗,任何比較都無法進行”。儘管他在全文的最後提到:“人類將像對待一切神秘莫測之物一樣對它肅然起敬,反正今天已經如此,人類向這個偏執的、猛烈的、誘人的成就致敬,向詹姆斯·喬伊斯表示敬意,敬意”;但是他在結尾之前卻預言,喬伊斯的試驗是無法模擬,因而也不會傳宗接代的。茨威格說,喬伊斯的這本書“和誰也不配對,大概因而也不會產生後代”。
茨威格以他獨特的語言,對這本小說,對這樣一種所謂純意識流的小說進行了極為深刻的分析。既然我們寫作是為了贏得讀者,是為了讓讀者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么我們就不能把我們的作品創造得和真正的意識流那樣混雜。文學畢竟不是雜亂的人的意識的翻版,這樣做就完全違背了文學的初衷,完全失去了文學的價值。所以,儘管茨威格在這裡也使用了相當多肯定和褒揚的言詞,但實際上他認為這種作品和文學史上的大師們的名著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它不同於荷馬史詩,也不同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它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能成為文學史上一個異象,而不可能成為人們學習的範文。它注定是沒有後代的。
事實上現代文學中湧現出來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幾乎都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但是沒有一個作家會頭腦發昏到去模仿《尤利西斯》的地步。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意識流或者內心獨白,作為表現人們內心世界的文學技巧和手段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如通篇以再現人的意識的雜亂無章為目的,恐怕很難成功。
文藝畢竟不是哲學、政治,單單運用思維而不訴諸人的感情,很難發揮文藝的功效。席勒說悲劇能給人以快感,使人的心靈滌盪,起到淨化的作用,就是建立在文藝有動人心魄之力這一前提之上。而要刻畫人的感情,必須展示人們的內心世界。茨威格的長處,恰好在於表現人們心靈時的深度。他是出於這方面的需要才採用心理分析、內心獨白這些手法。他不是小說寫作技巧的革新者,而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取得成功者;他不去追求形式的新,而是追求內容的新,只有內容上達到了新穎和深邃,作品才會厚重並吸引人。
這些特點,使得茨威格的作品在今天還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幾十年來,茨威格在中國找到越來越多的熱情讀者,證明他的優秀作品已經越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和自然條件造成的鴻溝,使他成為中國作家和中國讀者的摯友。但願這本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能為他在中國贏得更多的知己。

後記

茨威格初登文壇時,是以抒情詩人的面貌出現的,接著又進行戲劇創作。奧地利作家,不少是詩人、小說家兼劇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爾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學時代,茨威格已先後發表了兩部詩集《銀弦集》和《早年的花環》。茨威格作為作家,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大學二年級時,茨威格到柏林去學習了一個學期,主要時間不是用在課堂里聽講,而是用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柏林之行開闊了茨威格的視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維也納市民階層,來往的都是有教養有地位的上層社會男女,何嘗接觸過被社會唾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物,何嘗認識過那些離經叛道、用自己怪異荒誕的藝術作品來和現存社會抗爭的現代派詩人和藝術家,又何嘗了解社會的陰暗面、臭氣衝天的陰暗角落。他走進那些未來派的俱樂部,接觸到他從未打過交道的酒鬼、同性戀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會摒棄的人,接觸到一個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世界。人生是那樣的廣袤無垠,光怪陸離,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惡。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一切閃光的並非全是金子,而一切烏黑的也並不全是糞土!他於是懂得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學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當時初次接觸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瑪佐夫兄弟》就是活生生的典範,茨威格於是深思了。
茨威格本來感到躊躇滿志,這是一個初露頭角的青年作家慣有的心態,但是他有足夠的自知之明,能夠客觀地分析和比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傑作,找出差距。他還太稚嫩,太膚淺,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把一本幾乎已經完成的長篇小說付之一炬,並且下定決心,先不忙著寫作,而是聽從德默爾的忠告,先通過翻譯向名家學習,再從事寫作,尤其不要貿貿然動手寫長篇!
翻譯是挑戰。它要求譯者以同樣典雅的文體,同樣優美的語言來再現原著的輝煌。多少譯者由於才力不濟,把令人讚嘆不已的傑作譯得面目全非,讀來興味索然,多少譯文由於光彩全無使得原作者也因而蒙受不白之冤。翻譯如架橋過河,由於架不好橋,無從過河的事時有發生。所以當好譯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當好作者。當然,翻譯和寫作並不是一回事,成功的翻譯家未必都能成為傑出的作家。寫作還需要實踐,尤其需要生活,茨威格的生活積累還不夠豐厚。
他似乎陷入了一個寫作的危機,實際上他是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當他登上一個新的高峰時,他可以居高臨下地俯瞰自己過去的作品,他贏得了一個相當大的距離,可以不帶偏見相當客觀地評論自己的作品,就像評論別人的創作一樣。他花了三年時間,在集中精力從事翻譯的同時,深入生活,學習寫作,創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說。
他的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並不意味著突破。他的第一部詩劇《特西特斯》,儘管轟動一時,也只能視為這位才氣橫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嘗試。
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說。本世紀歐洲文壇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認為是出類拔萃的中短篇小說家,他們是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里亞克和奧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譯文的語種之多,銷售量之大,則以茨威格為最。
茨威格在少年時代發現的一個秘密,乃是成年人在愛情婚姻上的虛偽。他們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在愛情生活上表現了驚人的兩重性,這一發現使少年茨威格深受震動。他於一九一一年發表的小說集《早年的經歷》,從不同的角度描寫和處理了這一問題,實際二三是寫他自己成熟過程中對周圍世界的發現和感覺。《家庭女教師》從一對小姐妹的視角描寫一個善良純潔的女教師,受到誘騙,遭到拋棄,從而使這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對這本來溫馨美好的家庭產生了極度的恐怖,增長了閱歷,失去了兒童的純真,猶如進入一座密不透風陰暗深邃的叢林,危機四伏,吉凶難卜。這就是她們第一次看清的世界,第一次了解的人生。《火燒火燎的秘密》則從一個十歲男孩的視角來觀察一個花花公子如何利用這孩子的信任和依戀達到接近和勾引他母親的目的。
《夜色朦朧》是這個集子裡的第一篇,寫的是一個少年在夜色朦朧之中和一個神秘的少女度過了幾個銷魂盪魄的夜晚而始終不知道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誰。他的三個表姐,還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詢、查考,終不得解。故事撲朔迷離,夜間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於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誤認為是那個默默不語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裡,把純真的愛奉獻給她。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樹,最後從樹上摔下,折斷腿骨。這個愛的啞謎使他痛苦,也給他帶來神秘的歡樂。可是在他臥床養傷的時候,這個夜色朦朧中的女神飄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實面貌。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沒有想到過的三表姐。他簡直以為自己身在夢中,那是朦朧夜色之中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幻夢。
茨威格用印象主義手法描繪朦朧夜色中的花園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會:
夜色朦朧,萬籟俱寂,馥郁的濃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沒在黑夜之中的似錦繁花。泉水淙淙,樹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園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夜,神秘莫測,清涼靜謐,暑熱消退,喧聲盡逝。少年的心裡可並不平靜,青春在騷動,激情在翻騰,朦朧的渴望,無名的悵惘驅使他在林間徘徊,在樹下躑躅。突然間一道白光,一縷輕紗,一片浮雲,從天外飛來一個仙女,從夜空降落一位女神,像朦朧的夜色一樣虛無縹緲,似真似幻,來似春風去如朝露,飄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盪氣迴腸的回憶,嗒然若失的悵惘。這意外的艷遇,銷魂的時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闋迷人的夜曲,詩意盎然,動人心弦,匯成小說《夜色朦朧》的主鏇律。
一到白天,這闋浪漫主義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神話世界變成了現實世界,詩意頓消,朦朧的夜色變成刺眼的強光,清幽靜謐的林間小徑代之以笑語喧譁的豪華客廳。激情如火,柔情似水的仙女再也不見蹤影。現實中只有貴族小姐,上流社會的女子。她們全都嫻雅端莊,神情高傲,態度凜然。這些冷若冰霜、穩重審慎的小姐當中竟會有一人和他共度銷魂盪魄的夜晚,向他揭示愛情的秘密,讓他痛飲人生歡娛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瓊漿!在朦朧的夜色中,在幽靜的樹耕里,這位謎樣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驕矜的面具,露出懷春少女的本來面目,渴望著愛情的歡樂,毫不忸怩作態。然而她畢竟還是這個階層的特殊產物,即使在戀情正濃,最為銷魂的瞬間,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絕不讓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誰。為了不讓少年探明她的底細,她一聲不吭,一字不吐,寧可忍受巨大的痛苦。因為一出聲就會泄露自己的聲音,讓人知道她是何人。她像精靈一樣,出沒於朦朧的夜色之中,來去飄忽,行蹤詭秘,是嬌羞?是顧慮?還是視愛情為兒戲構習慣和本能?啊,這奇怪的變幻,白晝和黑夜,現實和虛幻,熱烈和冷淡,矯飾和純真,像兩個鏇律交替出現,把這不諳世事的少年弄得目眩神迷。是他經歷了一場幻夢,夢見仙女下凡,還是這些小姐善於裝假,使人真偽莫辨?這撲朔迷離的晝夜變幻,給他歡樂,給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鍾情,使他過早地失戀。如果說這也是倫勃朗光與影對照的技法,那么這個朦朧夜色中發生的迷人故事,則是為了襯托出強光照射下白晝的現實生活業已失去純真,變得虛偽矯飾。
這離奇的故事說明上層社會奇怪的雙重道德。這對於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個痛苦的洗禮。真相大白之後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騙,受到愚弄,他純真的初戀被人戲耍。這意外的愛情經歷和奇特的失戀之苦,給他留下苦澀的回味,難以磨滅的傷痕。他帶著一條跌斷後重新治癒的腿和一顆受傷後難以癒合的心離開了表姐們,告別了少年時代,走進了更加撲朔迷離、真偽難辨的成年人世界。
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小說集《馬來狂人》,標誌著茨威格的寫作已達到了成熟期。這個集子收入的《女人和大地》用象徵主義手法交替描寫乾渴的大地對雨水的渴求和懷春少女對性愛的渴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貳的痴情少女的絕筆。她在十三歲時便暗戀著鄰居青年作家R。五年後她重返維也納,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誤認為賣笑女郎,但她絕不向他暴露身份,絕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著生活的重擔、社會的歧視、貧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殘。這種無所企求、真摯無私、充滿獻身精神的愛,在肉慾橫流、金錢肆虐的時代,更顯得超凡脫俗、淒婉動人。一朵鮮花在隱蔽的角落無聲無息地枯萎,只有這一疊素箋發出震撼人心的無聲敘述,像從另一個世界吹來一陣悽慘的冷風,帶來一股不能得到的信息,已逝者的信息,使我們想起一個悄然逝去、飲恨終身的無名女子的悲傷心曲。
《馬來狂人》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齊名。
《馬來狂人》描寫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鬱悶炎熱,令人窒息。船舷旁黑暗的角落裡,有一個借酒澆愁的怪人。從他的嘴裡,我們聽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德國醫生,由於偶然的過失,流落在亞洲熱帶叢林中苦熬歲月。突然有一位美麗的貴婦人奇蹟似的闖入他的生活,求他幫她墮胎。他同意幹這違法的事情,條件是:她必須委身於他。這個高傲的女人向他報以一聲輕蔑的長笑,轉身離去。他像馬來狂人似的對她窮追不捨。
這個生性高傲、寧死也不願受辱的女人,不幸做了商人婦,內心苦悶,在追求愛情自由的過程中不幸懷孕,在求救時,又不幸遇見了一個乘人之危的醫生。於是她鋌而走險,不惜冒生命危險,讓一個無知的老嫗為她墮胎,最後流血不止,悲慘地死去。這說明她絕非生性輕浮。她愛名譽甚於生命。彌留時,她並不追悔往事,只怕死後名聲受到玷污。
醫生髮狂似的跟蹤追去,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是為了向她提供幫助。他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促使這個女人採取下策,造成她的死亡,但是在她死後,他卻成了她遺囑的執行者,為捍衛她的名譽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他以決死的態度迫使法醫簽署“暴病身亡”的驗屍證明。然後他放棄一切,乘上返回歐洲的海輪,暗中守護著她的靈柩。在她丈夫打算移棺上岸,以便開棺驗屍的緊急關頭,他從船上縱身跳下,和鉛棺一起沉人海底,以生命為代價履行了自己在死者彌留時許下的諾言。這些行動雖然不能完全抹殺他過去的卑劣行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補贖前愆的誠意。
茨威格在《馬來狂人》這篇小說里,不僅僅是要敘述一個離奇的故事,而是通過心理分析的方法讓我們看到人的靈魂深處各種激情的波動。就是這些內心世界的驚濤駭浪,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使得表面看來怪異荒誕的現象變得合情合理。茨威格不是用犀利的解剖刀和外科醫生的客觀冷靜態度解剖人的靈魂,然後不動感情地寫下病歷和診斷書;作者在發掘人物內心、刻畫人物命運的時候,顯然充滿了同情。作者動情,作品才能動人。這是他的作品直扣人們心扉、引起人們共鳴的一大秘訣。
《夜色朦朧》和《馬來狂人》出自同一個作者的筆端,然而風格迥異,情趣不同。相同的只是細膩深刻的心理分析,以及蘊藏在作多中的強烈激情和濃郁詩意。
茨威格的特色在於對心靈的挖掘,他把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似曾相識卻又陌生。這就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的芸芸眾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平靜,外表平靜,沒有戰亂,沒有災禍,沒有使人大悲大喜的原因,然而人們的內心卻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潮漲潮落,騷動不寧,內在的激情、願望、衝動在翻騰。《馬來狂人》中的那位男主人公,生活在叢林裡,炎熱的天氣、單調的生活、難熬的孤寂,使得這位醫生的心早就像一根繃緊的弦,潛藏著無窮無盡的能量。待到那位商人的妻子飄然而至,他內心的狂濤便再也控制不住,於是情節便以令人喘不過氣來的驚人速度發展,一瀉千里,直到悲劇的結尾。我們眼前只看見一個人在飛奔,騷動不寧的內心驅使他一往無前。他想救她,想幫助她,想防止她跳進毀滅的深淵。可是她也在飛奔,她是在逃避這個對她不安好心的男人,她在維護自己的尊嚴,她在逃向死亡。小說的情節是平淡的。沒有海嘯颱風,沒有雷鳴電閃,沒有隆隆炮聲,沒有人喊馬嘶,然而在這兩個人的心裡,卻是怒潮起伏,狂濤激盪。一個在奮力地追,一個在沒命地逃;一個急於表白、急於道歉、急於警告,另一個在憤怒地譴責、厭惡地唾棄、恐懼地驚叫。而這一切都在無言之中進行。
一九二七年茨威格發表了他的又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感情的混亂》。顧名思義,這裡收集的小說也是偏重感情世界的種種糾葛。其中《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講一個年輕的賭徒,沉溺太深不能自拔,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出於同情,為了挽救他,給他以溫情。然而繾綣柔情也敵不過賭癮,他終於走上了絕路,開槍自殺。小說著重描寫他的一雙手,這雙手反映出主人公複雜的感情:焦急的等待、迫切的期望、泰然自若、失望頹喪、孤注一擲、心灰意冷。這種病態的激情在生活中有,在偉人身上也有表現。俄國偉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度是個賭徒,曾在一夜之間把一切全都輸光。這種內在的激情是人的內心世界的組成部分。
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不僅限於以上三部小說集;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散見於報紙雜誌,反映生活的不同側面,表現不同人物和題材。《普拉特爾的春天》和《里昂的婚禮》都是表現不同情況下婚姻和戀愛中戀人們,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活動,或勇敢,或恐懼,或陶醉,或失望。寫得深刻動人,不落俗套。
茨威格的反戰反法西斯作品《無形的壓力》和《象棋的故事》同樣側重對內心世界的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茨威格在瑞士蘇黎世寫的反戰小說《無形的壓力》,描寫大戰期間年輕的德國畫家費迪南和他的妻子鮑拉僑居在瑞士蘇黎世河畔的一個鄉村里。畫家接到領事館的通知,要求他立即回國,再度參加體檢,儘管他在國內體檢時沒有通過,免服兵役。顯然這就意味著被徵召入伍。畫家對這場野蠻的戰爭深惡痛絕,可是接到通知又不敢違抗命令,思想鬥爭極為激烈。畫家身在國外,照理可對這項通知不予理睬,可是無形的壓力摧毀了他的意志,迫使他不顧愛妻的開導和勸阻,按時去領事館報到,按時收拾好行裝,按時前往車站,擺脫以自殺相威脅的妻子,像著了迷似的跳上火車,駛向德瑞邊境。
茨威格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小說《象棋的故事》,是一篇優秀的反法西斯小說。它和為數甚多的反映法西斯暴行的文學作品不同,不是著力描寫集中營里黨衛軍如何施虐,集中營外蓋世太保如何瘋狂,不描述人們熟知的皮肉痛苦,無數的鮮血、酷刑,無數的呻吟、哀號,而突出的是法西斯的“文明”的暴行。看上去不打不罵,也無強制苦役,不受凍,不挨餓,單人獨住,不上手銬腳鐐,沒有威脅恐嚇,然而這種無形無聲的酷刑對人的精神摧殘,比嚴刑拷打有過之無不及。他讓人看到,與世隔絕,被人遺忘,生活在真空、虛無之中,會對人的心靈造成多么難以忍受的壓力,對人的心靈造成多么巨大的摧殘。小說通過主人公B博士的命運讓人信服地看到這種酷刑,雖然無聲無形,卻比有聲有形更為兇殘!
文藝創作不可能不師法前輩,問題在於如何廣采百家之精華,形成獨特的風格。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創新絕不意味著割斷歷史、不要傳統。茨威格的創作究竟算是哪一家哪一派?他認真學習過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司湯達,同時又熱衷於翻譯維爾哈倫、魏爾蘭、保爾·瓦勒里。他研究過尼采的哲學,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他對現代派作家、藝術家的藝術創新,揭露社會的獨特手法頗為讚賞。能說他是現代派?可是他對歌德推崇備至,他作品裡有非常明顯的古典文學烙印。能說他是古典文學的嫡傳弟子?我們於是想到海涅的一個具有真知灼見的論斷:“對每個天才都必須進行研究,都只能以他想乾什麼來評判他。這兒需要回答的問題只是:他有沒有掌握表現自己思想的手段?他是否使用了正確的手段?這樣做才算腳踏實地。我們不再以主觀的願望去框別人的形象,而是努力理解藝術家在體現自己的思想時所擁有的天賦的手段。”
茨威格並沒有在表現方式上標新立異。他整個的傾向是寫實的,離奇晦澀、怪異神秘的東西與他無緣。儘管他寫的人物是被生活壓成奇形怪狀的畸形人,他們的心靈是扭曲的,但是對他們的表達和描述並不古怪亦不荒誕。他並不是把一些膿血污穢當做珍奇頗有得色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而是在描寫他們的傷痕和血跡的同時,對他們的不幸傾注了滿腔同情。這就不同於自然主義。自然主義者,正如梅林所說,興致勃勃地去描寫骯髒病態的東西,仿佛這不加選擇的客觀描寫本身便是目的。同時也不同於日後的新寫實主義,這些人早已心如槁木死灰,可能是哀極而心死,作品有一股冷峻肅殺之氣,令人心悸頹喪,悲觀消沉,似乎業已看透人生,故而調子低沉。而茨威格的作品裡有一股激情,在黑暗中有一線光明。在那些人類渣滓身上,他還要去尋找一丁點可以肯定的符合人性的東西。這樣人們的失望之中還有一點希望,在頹喪之餘還有些許慰藉。這就是他稱之為理想主義的東西。
茨威格善於采百花之蜜,取百家之長來為己所用,並且予以發展,成為獨創。在他的小說中,例如《夜色朦朧》的開頭,不僅可以看出印象主義手法的痕跡,甚至可以追溯到德國浪漫主義大師的文學寶庫,但是故事的完整、情節的安排、詩意的氣氛,又可以看出古典大師的影響,合在一起就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茨威格的作品偏重感情生活,著重內心世界。在他的小說里,沒有眾多的人物,沒有宏偉的場面,沒有驚心動魄、曲折離奇的情節,功夫在內心矛盾的刻畫和描繪,內心世界的發掘和解剖。他不僅善於運用內心獨白,也善於運用情景交融的客觀描繪或第三者敘述等手法。總之,為了達到目的,任何藝術手段均可為我所用。不是為技巧而技巧,而是有自己的藝術目的、思想目的。抒情的氣氛,生動的情節,深刻的心理刻畫,豐富的思想內涵,全都包括在內。而這一切恰好是各種讀者從自己不同的藝術趣味的角度出發都會歡迎的。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茨威格著重刻畫內心,但也不忽視故事情節,他喜歡以第一人稱敘述,而為了使人物能真的傾吐衷情,必須設定特殊的環境。敘述者不可能無動於衷地敘述,再客觀也難免有主觀感情色彩。以《馬來狂人》為例,這些情節實在也是心理分析所必需的。我們從茨威格得到的啟發是:對任何技法不存偏見,不以個人愛憎決定取捨。現代派文學的手法當年對茨威格而言,是真正的新奇,真正的新穎。他吸取其中的滋養,可並未變成它們的奴隸。就題材而論,他並不限於施尼茨勒的“愛與死”,就技法而論,他也沒有寫過一篇純“內心獨自”的小說,便是心理分析法,他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通過種種途徑來進行,或描寫歷史畫卷,或刻畫內心活動,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而且特別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小說總籠罩著一股或濃或淡的詩意氣氛,這大概和他從寫詩起家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分析是茨威格小說的一大特點,意識流的手法也是茨威格經常採用的手法,人們往往把茨威格的作品當做弗洛伊德學說的註解,仿佛茨威格也是一個典型的意識流派小說家。可是羅曼。羅蘭說:“能用一個定義全面概括的作品,都是毫無生命的死物。”茨威格的作品恰好充滿生機,半個世紀來,讀者對之始終興趣盎然。顯然,茨威格學習了意識流派的手法,而沒有亦步亦趨地模仿這一派的寫作技巧。了解一下茨威格對意識流小說的態度,有助於進一步了解茨威格。
意識流小說對傳統的小說而言,是一個突破,是一種變革,有別於傳統,開拓了新的天地,展現了新的有待開發的處女地,也就是茨威格在評價弗洛伊德時說的那些“顯現在地上,又深埋在地下”,被人“莊嚴地宣布為禁區”的“情慾世界”。照理這樣的小說應該是人們喜聞樂見、百讀不厭的讀物才是,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為例,關於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很多學者在文學史和文學專著裡面都有很多論述,我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只介紹一下茨威格自己對這部小說的評論。
一九二八年茨威格讀了《尤利西斯》以後;寫了一篇《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簡介》。文章一開頭茨威格便寫道:
“使用說明:請先找一個結實的支點,這樣在閱讀這部篇幅無比浩瀚的長篇小說時,不必從頭到尾把書捧在手裡,因為此書幾乎長達一千五百頁,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活像一個鉛塊。”他提到,有人把這本書捧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散文作品”和“我們時代的荷馬史詩”。他警告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心裡不要產生“稀奇古怪的種種期待”。而要“拿出全部耐心和公正(因為閱讀時也會惱火)”,然後再開始閱讀。第二部分,他提到:“種類:這是一部長篇小說嗎?不是,根本不是:這是從人的精神里產生出來的一團混亂,是一首宏偉壯觀的狂想曲,是在頭腦里演出的稀有罕見的瓦爾普吉斯的狂歡之夜,一部描寫心理狀態的電影,它以飛快的速度一掠而過,微微震顫。與此同時,遼闊寬廣的心靈景色充滿了才氣橫溢、靈巧精美的細節描繪,搖搖晃晃地從你眼前閃過,雙重的思想、三重的思想、各式各樣的思想重疊映現,雜亂無章,擁擠不堪,蜂擁而來。是心理學的一次縱酒狂歡,配備了一台新式技巧的速拍緩映機,把人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內心波動都分解成它們所含有的原子。是潛意識的一支塔蘭苔拉舞曲,奔放,瘋狂,各種念頭飛快鏇轉,洶湧奔流,把正好橫在路上的一切,不加選擇全都一起沖走,最崇高的思想和最平淡的想法,光怪陸離的念頭和弗洛伊德式的觀念,神學著作和淫穢文字,抒情的典雅詞句和馬車夫的粗鄙俚語,全都混雜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片混沌,但是它並不是一個酩酊大醉的蘭波式的頭腦做的一場昏夢,酒意正濃,昏昏沉沉,鬼迷心竅,神志不清,而是由一個思想犀利、譏誚成性、玩世不恭的知識分子放肆大膽地故意安排的。讀的時候,你會高興得大聲喊叫,惱火得暴跳如雷,你會疲乏不堪,又感到被人一鞭抽醒,最後昏昏欲睡,仿佛乘坐了十小時鏇轉木馬,或者一刻不停地在聽著音樂,先是那種刺耳的、笛音一樣尖利的音樂,然後又是鼓號齊鳴震耳欲聾的音樂,爵士樂隊奏出的粗獷狂野的音樂,可是自始至終是詹姆斯·喬伊斯的有意識地現代化了的語言音樂,在這裡投身到一種精巧至極的語言狂歡會中去,這是曾經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裡進行過的最為精巧的語言狂歡會之一。在這本書里,有一些英雄主義的東西,同時也有一些東西抒情地模仿著藝術,所以說這是貨真價實的一片混亂,是黑糊糊的一大團,在這裡面魔鬼以最最放肆大膽、最最挑動人心的方式,嘲弄著神聖的精神,怪裡怪氣地扮演著精神,然而,這是空前絕後的,難以重複的,新穎別致的。”
最後茨威格對這本書進行了一個綜合的評述。“綜述:此書是一塊月球上的隕石,頭朝下一跤跌進了我們的文壇,是個了不起的壯舉,一本空前絕後的奇書,奇幻無比,只許出自這一個人的手筆,這是一個頑強的個人主義者,一個獨來獨往的天才所進行的英雄主義的試驗。沒有荷馬史詩的特點,絲毫沒有。荷馬的藝術在於脈絡清晰,線條純淨,而這張螢光閃爍的螢幕,反映的是精神冥府,正是由於它畫面飛馳而過,才吸引著人們的心靈。”茨威格在這裡明確指出,這本書是個“絕無僅有的試驗,任何比較都無法進行”。儘管他在全文的最後提到:“人類將像對待一切神秘莫測之物一樣對它肅然起敬,反正今天已經如此,人類向這個偏執的、猛烈的、誘人的成就致敬,向詹姆斯·喬伊斯表示敬意,敬意”;但是他在結尾之前卻預言,喬伊斯的試驗是無法模擬,因而也不會傳宗接代的。茨威格說,喬伊斯的這本書“和誰也不配對,大概因而也不會產生後代”。
茨威格以他獨特的語言,對這本小說,對這樣一種所謂純意識流的小說進行了極為深刻的分析。既然我們寫作是為了贏得讀者,是為了讓讀者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么我們就不能把我們的作品創造得和真正的意識流那樣混雜。文學畢竟不是雜亂的人的意識的翻版,這樣做就完全違背了文學的初衷,完全失去了文學的價值。所以,儘管茨威格在這裡也使用了相當多肯定和褒揚的言詞,但實際上他認為這種作品和文學史上的大師們的名著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它不同於荷馬史詩,也不同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它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能成為文學史上一個異象,而不可能成為人們學習的範文。它注定是沒有後代的。
事實上現代文學中湧現出來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幾乎都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但是沒有一個作家會頭腦發昏到去模仿《尤利西斯》的地步。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意識流或者內心獨白,作為表現人們內心世界的文學技巧和手段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如通篇以再現人的意識的雜亂無章為目的,恐怕很難成功。
文藝畢竟不是哲學、政治,單單運用思維而不訴諸人的感情,很難發揮文藝的功效。席勒說悲劇能給人以快感,使人的心靈滌盪,起到淨化的作用,就是建立在文藝有動人心魄之力這一前提之上。而要刻畫人的感情,必須展示人們的內心世界。茨威格的長處,恰好在於表現人們心靈時的深度。他是出於這方面的需要才採用心理分析、內心獨白這些手法。他不是小說寫作技巧的革新者,而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取得成功者;他不去追求形式的新,而是追求內容的新,只有內容上達到了新穎和深邃,作品才會厚重並吸引人。
這些特點,使得茨威格的作品在今天還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幾十年來,茨威格在中國找到越來越多的熱情讀者,證明他的優秀作品已經越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和自然條件造成的鴻溝,使他成為中國作家和中國讀者的摯友。但願這本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能為他在中國贏得更多的知己。

文摘

普拉特爾的春天
她像一陣鏇風似的從門口沖了進來。
“我的衣服送來了嗎?”
“沒送來,小姐。”使女答道,“我也不大相信今天這衣服還會送來。”
“當然不會送來了。我知道這個懶傢伙。”她嚷道,聲音里顫抖著一陣強壓下去的抽泣。“現在是十二點,一點半我就該乘車出門到普拉特爾公園去看賽馬。這個蠢貨害我去不成了,碰巧今天的天氣這樣好。”
她火冒三丈,苗條纖秀的身子猛地一下倒在那張狹窄的波斯長沙發上,長沙發罩滿了毯子和流蘇,放在這間布置得光怪陸離,然而俗不可耐的閨房的一角。她沒法去參加賽馬會,而通常在這種場合,她作為眾人熟悉的貴婦和著名美女,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為此氣得索索直抖,從她那戴了許多戒指的手指夾縫裡流下了滾滾熱淚。
她就這樣躺了幾分鐘,然後稍稍抬起身子,這樣她的手便可以夠著那張英國式的小桌,她知道朱古力糖就放在這張小桌上,她機械地把糖一粒又一粒地送進嘴裡,讓它慢慢融化。她一夜未眠,極度疲勞,涼爽的屋裡半昏半黑的光線和她那巨大的痛苦合在一起,同時發揮作用,使她慢慢進入夢鄉。
她睡了約莫一個小時,睡得不沉,沒有做夢,半睡半醒,還多少意識到一些身邊的事情。她非常漂亮,儘管此刻眼睛閉著。平時這雙眼睛顧盼神飛,是她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那兩道精心描過的眉毛賦予她一種社交場上的貴婦人模樣。不然,人家此刻真會把她當做一個沉沉入睡的孩子。她臉上的輪廓線條是那樣清秀,那樣勻稱,睡神從她臉上把她因為失去快樂而產生的痛苦一掃而光。
快一點鐘的時候她醒過來了。對於自己睡了一覺感到有些吃驚,漸漸地她記起了所有的事情。她拚命打鈴,神經質地一再打鈴。使女應聲走進房來。
“我的衣服送來了嗎?”
“沒有,小姐。”
“這個該死的傢伙,她明明知道我需要這件衣服,現在完了,我沒法兒去了。”
她激動地跳了起來,在狹窄的閨房裡來來回回跑了幾圈,然後把腦袋探到窗外看看她的馬車來了沒有。
當然,馬車已經來了。只要該死的女裁縫來了,一切都會配合得盡善盡美,可是現在她不得不待在家裡。她漸漸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她不幸極了,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女人像她這樣不幸。
可是悲傷幾乎給她一種快感,她無意中發現,在悲哀中自我折磨有它獨特的魅力。在這種情感支配下,她命令使女把她的馬車打發走,馬車夫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道命令,因為在賽馬的這一天他可以做一筆好買賣。
可是她剛看見這輛時髦馬車飛馳而去,就已後悔下達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