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

四川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成立於2004年10月14日,由茂縣民政局註冊批准成立。於2005年7月21日召開成立慶祝大會和第一次代表大會。協會發起者由茂縣石鼓鄉茶山村余加華、茂縣鄉村發展協會秘書長劉志高聯合國志願人員張義平老師發起和籌辦。協會的成立得到了保護國際組織的技術支持和資助,現在又得到世界自然基金和支持資助。

簡介

四川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成立於2004年10月14日,由茂縣民政局註冊批准成立。於2005年7月21日召開成立慶祝大會和第一次代表大會。
協會發起者由茂縣石鼓鄉茶山村余加華、茂縣鄉村發展協會秘書長劉志高聯合國志願人員張義平老師發起和籌辦。協會的成立得到了保護國際組織的技術支持和資助,現在又得到世界自然基金和支持資助。
協會由縣林業局指導工作,由扶貧辦外援項目辦協助工作。協會成立後直接影響了本地區三個鄉鎮無人進入九頂山盜獵。
這個協會是保護生物多樣化和直接面對獵人反盜獵活動的農民草根組織。
1995年起就對進入九頂山做繩套和打獵、挖藥的人進行了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直接對獵有動物的獵人宣傳教育幾百餘次。從2001年至2004年收繳獵人的火藥槍7支,又給公安局提供情報由公安局收繳4支火藥槍。這樣才使九頂山的盜獵有了好轉,但還時有發生。
經過十多年曲折的保護工作,九頂山我們經常巡邏和抽掉大部分套子的小區現在也發展了很多動物。1998年基本沒有動物的幾個小山區的馬麝發展了40多隻,林麝發展30多隻,斑羚發展有100多隻,金絲猴有五六百隻,幾年不見的黑熊也有2隻了。小麂在1998年最後剩下的一、二隻現發展到六、七隻,紅腹錦雞由十幾隻發展到現在的100多隻。

機構宗旨、遠景、戰略發展目標

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推動九頂山各村村民保護愛護野生動物活動、提高鄉村社區的保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倡導遵紀守法、建設鄉村文明、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用行動拯救家園(從我們能做的身邊事做起)。

機構介紹

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是民間野生動植物愛護保護團體。“協會”主要發起人是茂縣石鼓鄉茶山村村委會主任余家華、聯合國國內志願者張義平和茂縣鄉村發展協會劉志高。“協會”由茂縣林業局主管並接受其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協會”所在地:四川茂縣石鼓鄉茶山村。九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鳳儀鎮、石鼓鄉和南新鎮境內,屬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景區總面積四百零二平方公里,是一處以自然生態觀光、休閒度假、國際科考為旅遊目的的新興族游勝地。景區內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和完好的曲型垂直植被帶譜,生存有未被古中海所浸蓋的古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植物和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孓遺種類,如:珙桐、禿杉、經豆杉、銀杏等56種以及“大熊貓”、“羚羊”、“金絲猴”等41種珍稀動物,其中與恐龍近親的“蠑螈”是活化石中的典型代表。近幾年來,由於採藥和偷獵殺,屢禁不止,估計現在在九頂山境內各種鋼絲套繩、陷阱有十幾萬個,附近村寨有幾十支未沒收獵槍,野生動植物自下而上環境受到致命的破壞,有些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茂縣石鼓鄉茶山村地處茶山村地處茂縣縣城東南部8-9公里處,全村四個組,下接岷江河畔,上處九頂山腳下,是離九頂山主峰獅子望最近的村寨,全村有人口6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人,全村海拔1400-2000米,有耕地600畝,分布於高半山區,土地保水、保肥力差,作為離九頂山主峰獅子望最近的村寨,當地村民自發地組織起來,打擊偷捕獵者和亂砍樹木者,讓他(她)們在九頂山腳下無立足之地,繼而成立了“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來對九頂山的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

組織工作介紹

通過對保護野生動植物知識的培訓及教育,增強鄉村社區民眾保護愛護野生動物意識;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通過培訓教育,呼籲各級社會組織及個人,一切有利於愛護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社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及措施和活動,以及包括利用傳統文化方式活動都參與其中,對盜獵活動進行監督、批評、揭露和呼籲有關方面予以制止。通過對巡山設施設備的配備,加強日常管理和專項打擊,能進一步加大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加大對野生動植物違法活動的打擊;更能調動民眾保護野生動植物地積極性;讓保護野生動植物真正付之於行動。

志願者和會員的作用

支持中國政府、社會組織及個人一切有利於愛護保護野生動物社會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動。對盜獵活動進行監督、批評、揭露和籲請有關方面予以制止;開展周邊愛護保護野生動物教育,主要方式有學校課外教育、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民眾性活動等;注重通過各類活動在青少年中培養愛護保護野生動物、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根據條件支持和組織會員開展環境科學和環境理論研究、收集環境信息,進行社會調查,以為其環保活動提供依據,並提高團體自身水平;通過各種方式,開展會員間的聯誼和交流。

未來計畫和戰略

為在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措施》,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的辯證關係,遵循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特點和資源特點,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現就全面促進九頂山野生動植物可持續發展,制定保護措施如下:
一、嚴厲查處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採集野生植物及其產品的違法活動,防止野生動物流入市場。
二、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打擊行動,遏制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等犯罪活動的發生。
三、以宣傳教育為主,進一步加強巡山工作。
1、錄製專家對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講話,通過宣傳車到九頂山附近村寨以及茂縣其它村寨進行不定期巡迴播放。
2、購置野生動植物知識光碟,利用有線電視不定期播放。
3、巡山工作由村委會組織,以巡山大隊長余家貴帶隊進行巡山工作。
4、在巡山過程中發現盜獵者,對盜獵未遂者進行宣傳教育,使其以後不再盜獵;對已實施盜獵行為者,採取法律手段,報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5、在巡山過程中,如果發現有受傷的或者有病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進行救治工作。
四、撤除舊的盜獵陷阱,制止新的盜獵行為發生。
1、在巡山工作的同時,進行盜獵陷阱撤除。
2、發動九頂山附近村寨的村民上山時,勸說村民上山時幫助撤除盜獵工具,進一步增強村民保護意識。
五、村民一經發現攜帶槍枝盜獵者,及時報告有關部門,協助有關部門進行槍枝收繳。
六、村民對生態環境保護,不濫砍濫伐,多植樹造林,修復植被,搞好生態綠化工程:
1、如果發現有濫砍濫伐樹木者,及時匯報鄉政府或縣林業局。
2、除了必須接受國家法律處罰外,村規民約規定,對濫砍濫伐樹木的行為進行罰款,直徑每寸20元,所收罰款交村委會。
七、防止和治理白色垃圾是改變我們生活環境以及減少疾病的一項重要任務:
1、清除村子周圍的白色垃圾。組織村民進行定期清理。
2、搞好宣傳工作,使村民不亂扔,不亂丟,不亂倒。3、對清理的垃圾,用適當的方法進行處理。
4、不遵守村規民約,故意亂倒垃圾者,村委會可以請人打掃,所付費用由亂倒垃圾者支付。
八、對反盜獵活動或生態環境保護表現優秀者,給予一定獎勵。

資金來源

協會成立之前,主要由余家華兄弟倆自行承擔費用。
協會成立時,收到會費和禮金形式的捐贈共8,920人民幣。
2005年3月,獲得茂縣林業局捐贈1500人民幣。
獲得保護國際的協會宣傳培訓項目,項目時間2005年4月25日-2005年8月30日。保護國際提供資助17,840人民幣。
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反盜獵巡山活動項目,項目時間2005年10月1日-2006年9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資助20,000人民幣。
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協會能力建設項目,項目時間2005年12月20日-2006年6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提供資助24,100人民幣。
此外,協會派人參加過自然之友、世界自然基金、亞洲基金會等對草根組織的培訓和交流多次,培訓費用由主辦方支付。
(註:由於受2006年特大幹旱和余家華2006年因意外傷害導致骨折事件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項目還未完全完成。)
5)項目結果(包括社會影響,可量化的生態影響,經濟指標)
 1、從1995年至今,我們直接面對獵人開展反盜獵活動幾百次,其中由於情節嚴重最終被判刑的盜獵者有四個,直接繳獲獵人槍枝11支,給公安局提供情報由他們收繳的槍枝有4支。由於我們的巡山及反盜獵活動,盜獵者人數和次數近幾年已大幅降低。
2、在我們經常巡山的茶山村方圓100公里的保護範圍內,野生動物由98年的歷史最低逐漸回升,在2006年巡山中看見40-50隻川金絲猴嬉戲不是難事,還看見過熊貓糞便。

3、從1995年到2005年,抽掉鋼絲套約2000條,2006年由於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資助,一年清除鋼絲套1002條。
4、1998年以後,由於盜獵而發生的放火燒林越來越少,2004年至今沒再發現放火燒林的情況。亂砍濫伐現象在95年之後也逐年減少。
5、由個人自發保護的行為發展到由八十多個本村和外村村民組成的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協會,並且會員積極性高,自己商量把會費從6元增加到10元。此外,項目還吸引了國外及國內關心環保的個人,他們也盡力幫助協會。
6、通過宣傳,本村村民的環保意識大幅提高,不僅支持巡山反盜獵,反對亂砍濫伐,對村裡的垃圾如地膜等也自動清理,現在還開始關注薪柴替代能源沼氣。外村村民也開始了解和支持協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
7、獲得《民間》、《中國發展簡報》、《光明日報》、《四川日報》、《南方周末》等多家媒體報導。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一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
安徽綠滿江淮環境發展中心
綠石環境行動網路
保護國際基金會
北京綠之光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遼寧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
昆明環保科普協會
橄欖綠環境文化傳播中心
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雲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和推廣中心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
太平洋環境組織
重慶市萬州社區文化促進會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綠眼睛環境組織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屏南綠色之家
江蘇綠色之友
江西山江湖可持續發展促會
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
大同市環保志願者協會
霍山環境扶貧發展中心
青藏高原環長江源生態經濟促進會
甘肅綠色志願者之家

“綠色駱駝”志願者組織
綠色學生組織網
長江黃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
長江環境組織
浙江省青年志願者協會綠色環保志願者分會
大海環保公社
華中農業大學綠色協會
LEAD國際環境與發展學院
曾經草原網站
中美民間清潔能源合作組織“聚思”
甘孜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文化協會
大足縣生態農業種植合作協會
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
內蒙古楚日雅牧區生態研究中心
重慶市萬州綠色三峽志願者協會
“綠色鄂溫克”草原牧民環境保護協會
衡水市地球女兒環保志願者協會
石油與環境網路
國仁綠色聯盟
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
連氏援助組織
昆明思得瑞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河北省燃氣協會
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
綠色和諧使者愛心驛站
治多縣野氂牛隊環境生態促進會
襄樊市環境保護協會

蕪湖生態中心
福特汽車環保獎
通榆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
茂縣九頂山野生動植物之友協會
信陽市生態環境協會
青島市青年環境保護促進會
湖南省綠色瀟湘環境發展中心
全球環境研究所
拯救民勤協會
綠色大學生論壇
雲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
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
樂清市綠色志願者協會
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社區可持續發展促進會
環境友好公益協會
武漢綠色江城環境文化發展中心
海南省自然保護髮展研究會
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協會
綠色家園環境保護中心
內蒙古草原環境保護促進會
海南生態環境教育助學中心
河北節能協會
上海綠洲野生動物保護交流中心
河北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岳陽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承德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石家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貴州田野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
赤峰沙漠綠色工程研究所
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文化研究中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山莊
河北省廊坊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河北省農村能源協會
河北省生態經濟學會
吉林通榆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
世界青年水行動組織
綠色圖騰生態保護協會
國際計畫中國國家辦公室
內蒙古土默川環保志願者工作室
河北省水利學會
貴州綠色家園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綠色營·廣州自然分享會
左權縣環境保護工作協會
河南省長垣縣綠色未來環境保護協會
濟南殘友之聲志願者協會
河北省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香根草網路
岳陽市濕地環保促進會
湖南科技大學綠色家園環保協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態與經濟協會
河北省能源研究會
古塘可持續生活實踐與教育助學中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協會
中國青年水論壇
河北省林學會
河北邯鄲市環境保護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