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借代現象的認知研究

第三章重點分析借代的認知理據。 語言中的借代正是這種認知方式的體現。 它們在本質上同修辭性借代是相同的,都是人們借代認知方式的體現。

基本信息
作者:羅贊,杜芳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ISBN:9787811069846
出版時間:2008-12-01
裝幀:平裝
紙張:膠版紙
所屬分類:圖書 > 語言文字 > 語言學
內容簡介:
《英語中借代現象的認知研究》以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為其基本理論導向,旨在通過對英語語言中借代現象認知理據的分析,證明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語言結構和語言規律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反映。 本研究主要採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即不干預研究對象,在已有材料基礎上進行研究,而後運用其研究結果來分析更多同性質的研究對象,以期進一步論證其結果。從認識論的角度,本文的研究過程符合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的認識過程。 本書共分五部分。第一章為導論。主要包括文章的理論導向、寫作意圖、研究方法、語料來源及基本結構。 第二章主要討論修辭性借代。借代一直是修辭學家的研究課題,其淵源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從修辭學的角度,借代是語言的技巧性套用,為了追求某種表達效果而故意偏離語言常規的使用規則。但語言中諸多的借代例子表明,借代與人們的日常經驗密切相關;借代關係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非任意的;借代的使用往往是人們理解事物的一種方式。對於借代的上述特點,傳統的借代理論便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對借代的本質進行認知性分析,探尋其發生理據是必要的。 第三章重點分析借代的認知理據。首先,借代中進行替換的是概念而非名稱。這是人們認知能力的體現。蘭蓋克(1999:171)指出:人們具有被稱為指稱點現象的認知方式,即思維從一個概念導向另一個概念。人們往往用一個概念為參照點來接近另一概念。這種基本認知方式的作用過程常常不為人們所意識到。在借代中,人們使用一個概念(工具概念)來接近另一個概念(目標概念),正是這種認知方式的反映。兩個概念之所以能形成借代關係源於人們心理的某些特徵。第一是因為人們大腦中的ICM具有心理上的整體性。ICM是某一方面各種經驗心理表征的集合,它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途徑,易被整體感知。因此其中一個因素的激活可帶動整個認知模式。第二是人們的記憶系統的激活擴散模型。在記憶儲存的網路中,一個概念的激發會沿著知識網路傳至下一個相鄰的概念。第三是心理顯著度問題。突顯度高的實體概念更容易被感知、被加工,具有更高的心理可及性。在認知因素之外,還有一些主觀因素,如交際的需求也同樣影響概念的突顯程度。通過這些分析可得知借代的認知理據。由於工具概念較目標概念顯著度高,因而更容易被感知,在感知時較易被選作參照點。因為兩個概念共存於一個ICM,因此一個概念的激活會帶動另一個概念的激活。這是借代產生的根本原因。所有這些認知的、心理的因素形成了一種具有特色的認知方式(沈家煊,1999:4)。為了敘述方便,我們稱之為借代模式。語言中的借代正是這種認知方式的體現。本章還以ICM為基本框架分析了兩種最基本的借代關係。 第四章主要探討語言中的各種借代現象。借代模式廣泛地影響著語言的使用,既有歷時性的,也有共時性的。修辭性借代只是其體現方式之一。這種認知模式在語義、語法、語用等各個層面影響語言的運作。例如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間接言語行為現象等。它們在本質上同修辭性借代是相同的,都是人們借代認知方式的體現。這進一步證明了人們認知活動對語言的影響。同時,從認知的角度分析了習慣性借代和創新性借代的區別。 第五章是本書的結論部分。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修辭性借代不僅是一種語言技巧,更是人們認知方式的反映。這種認知方式直接地影響著語言的套用,這證明了認知與語言的關係。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體系,它受認知規律支配,語言現象都有其認知理據。此項研究對於了解認知規律及語言本質都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