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苫鼓

花苫鼓

是陝南一種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兩人小歌舞形式。流傳於秦巴山區漢江兩岸的安康、旬陽、漢陰、石泉、紫陽、寧陝等地。

花苫鼓為什麼叫花苫鼓

原來花苫鼓的“花”指的是婦女們針黹作品,主要是傳統形式手工刺繡的服飾小件,如青年婦女穿的十帶裙、小孩子們的圍涎、裹肚等;而苫字指的是覆蓋、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來擊響發聲的鼓;所以我以為這三字合起來就是指用婦女針黹之花圍飾打扮起來的鼓樂隊。
南一種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兩人小歌舞形式。流傳於秦巴山區漢江兩岸的安康旬陽漢陰石泉紫陽寧陝等地。

關於花苫鼓的來歷傳說

一說:明崇禎年間,當地有位姓李的武舉,後官居尚書。此人剛直不阿、為官清正,後因除掉一個十惡不赦的貪官,得罪了上司,被奸臣誣陷,慘遭殺害,死後葬於九龍村,村民們為緬懷他的功德,就敲起花苫鼓以表紀念。
另一說:古時有次逢旱,禾苗即將枯死,縣令率百姓祈雨求神,並許願只要下雨解旱,願將親女薦獻神靈。言畢出廟,大雨傾盆,百姓喜之,而縣令的愛女卻被大蠍子精擄去。百姓為感謝縣令為民祈雨獻女,即在當地修廟以示緬懷,每到農曆二月二這一天,村民們就打著彩傘、抬著神樓、敲著花苫鼓,組織各種社火進行祈雨還願。
還有第三種傳說;大荔縣古稱“同州府”,縣南有唐時沙苑城舊址。唐代“安史之亂”時,玄宗的女兒長樂公主落難,躲在沙苑,染上重病。當地有位老者,人稱“東方真人”,其女被稱為“莫愁女”。父女倆將當地野生植物沙苑子熬制湯劑,醫好公主的病。後有個貪官吳來,為了獻媚朝廷,迫使東方真人獻出秘方,東方真人被迫害致死。莫愁女親自跑到長安向長樂公主哭訴其父慘遭殺害的經過。公主為感激東方真人的救命之恩,來到沙苑除了貪官,並賜給莫愁女花傘一把,從此,當地敲擊花苫鼓時,要打各色彩傘,以懷念長樂公主。這些傳說,使花苫鼓更增添了豐富的傳奇色彩。

角色舞蹈動作

丑角動作有〔雙扇掌〕、〔繞掌〕、〔樁步〕、〔蠍子步〕、〔行禮步〕、〔後撤步〕、〔踏步扭肩〕、〔左包腿〕等8種;旦角動作有〔轉扇〕、〔繞合扇〕、〔碎步〕、〔小顫步〕、〔倒插扇〕等6種。雙人動作有〔圓場轉扇〕、〔一纏腰〕、〔二纏腰〕、〔三見面〕、〔三碰頭〕等14種。

花苫鼓一路上的行進隊形是鼓手位置居中並領先,鑔手與鑼手分隨左右,每組的三人作品字形排列雁行前趨,品字形兩邊可著路寬占位;各組前後相聯,就構成有參差的三路縱隊。除過在獻禮隊伍中充當各社隊伍的前導儀仗之外,每到了一處較為寬敞的空場地,花苫鼓總要脫離開大隊伍(大隊此時則原地止步休息展覽花獻食)轉到空場上來一番表演,這一是招徠民眾,二來亦是娛人和自樂,至於競爭比賽的意思當然也不能說沒有;不過今天的主節目是花饃,所以花苫鼓的表演就很講究分寸火候,走場、交插換位、轉身、動作開合都顯得鄭重、熱烈和穩健,有節制、板眼分明。花苫鼓隊員往往都戴著一副墨眼鏡。有人說這是因為該人是“羞臉子”,戴上眼鏡後別人不大容易認出來,就可以放膽表演無須害臊了。此話也是實情,但是花苫鼓首先有娛神的宗旨,表演者必須超脫日常俗人的角色而跨入與神相通的忘我的精神狀態,其特殊精神狀態下所作的行為舉止必須維持一種特殊的不容侵擾的尊嚴,那么表演者的衣著裝備都有一種跟生活常態保持距離即古典詩論中所謂“隔”的效果。是平常的農人,但又是不平常的入神狀態;是花飾,又是屏籬,吸引人們來觀賞,又不允許人帶著“近之則不遜”的態度來調笑嬉鬧和譏訕。從這裡又可感悟到:花苫鼓體現著一種農民式的“崇高”之美,而絕非膚淺邪狎的花哨熱火而已。


伴奏鑼鼓及音樂有

《叫板鑼鼓》、《開場鑼鼓》、《落板花鼓》等。

演唱花鼓調有《拜場花鼓》 、 《賣雜貨》 、 《恨爹娘全不為兒女著想》等。
另外,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因此各地的花苫鼓演奏、舞蹈的方法也會有些許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