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火

芝加哥大火

芝加哥大火,19世紀美國最大的火災之一,發生於公元1871年10月8日,大火持續了3天時間。起火原因至今未明。

經過

芝加哥大火芝加哥大火

1871年10月13日的芝加哥當時有6萬多幢木質建築,構成了一座無規則的大都會,連線各建築的街道全用木欄柵圈圍著。從市中心區向四面延伸數英裡的民宅也均為木質結構,並且這些房宅外圍堆滿了冬用燃柴,糧倉也均用木欄柵圈圍,焦乾的秋葉鋪天蓋地,各木材場、碾磨房、家具廠等到處是木屑刨花。乾旱的秋季已使土地爆裂,求雨若渴。主管該市消防工作的羅伯特·威廉主任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芝加哥消防總部共有185名消防隊員,17輛馬拉救火車,分駐在有35萬人口、36平方英裡的市區各消防站。芝加哥市議院曾否決了羅伯特關於增加消防器材和其他設備的建議。

那晚約八點三十分,主婦凱特·奧利爾瑞女士提著馬燈來到牲口棚。她來照料一頭生病的奶牛。凱特把燈放在牲口棚內地板上,這頭焦躁的奶牛將馬燈踩翻在地,燃油頓時迸射浸入地板和乾草,火苗立刻串上牲口棚頂,凱特驚呼求救。鄰居趕來時,大火已將整個牲口棚燃起,被燒痛的牲口狂奔亂叫起來。

在此之前,芝加哥城裡一些重要位置已設定了新型報警器。為防止孩童玩耍,各消防警報器均上鎖,附近的人家掌握著鑰匙。火災發生後,居民立即開鎖報警,可由於報警器安裝後沒有測試,存在嚴重故障,消防總部未及時接到報警。附近一支消防隊雖然得知後立即趕到,但力量十分有限。

這時,凱特的牲口棚已經大火熊熊,火勢乘著西南風將牲口棚抬了起來,火場迅速擴大。附近的一間庫房、一家油漆店立刻著火,形成一堵巨大的火牆朝東北方向直撲過去。突然,火場的北面和東面大約四五個街區也開始著火。人們掉著眼淚,隻能看著自己的家園被焚毀。熊熊大火震顫著男女老少的心。

沒有過多久,火勢逼近了人口最稠密的中心區。火星由天而降,高大的太平洋飯店房頂首先起火。遠遠望去,這幢大樓就象一把巨大的火炬。由於沒有雲梯,消防車隻能望火興嘆,眼睜睜的看著它燃燒,而無力相救。緊接著,商業大廈和芝加哥商會大廈也燒著了。在燃燒著的大樓下,人們瘋狂地奔逃著,擁擠著,烈火下匯集成一條人流。緊接著,芝加哥歌劇院、第一國家銀行也燒著了。隨之,芝加哥郵政總局大樓也成了巨大的火炬。在市中心區的法院塔上,一消防員看見了大火,卻錯誤地判斷了火場的中心位置。他向夜班報務員叫道:“大火已經從運河港和赫爾斯特德街燒過來了!”報務員通知了消防總部。總部立刻將所有消防隊員派往距火場一英裡遠的角落,等到消防員們看清整個火場時,已沒有什麽火場中心位置,芝加哥已陷入一片火海。

僅僅40分鐘後,遠處的芝加哥水廠也開始冒起大火,全城的供水系統中斷,供水隨即停止。此時,許多人正跳入水廠的巨大水池,以躲過被燒死的命運。大火燒到水廠時,呆在水中的人們開始驚慌起來,一些人開始跳出水池,然後向遠處的伊利諾斯河奔去。大火步步進逼下,芝加哥許多消防隊員不得不放棄救火,因為他們已無救火的水源。

面對如此勐烈的火勢,許多人沒有做任何準備,被搞得措手不及。當時正吹西南風,大火借著風力,瘋狂地撲向附近的一切易燃物。不久,人們已無法辨別風向,感覺到風從各個方向吹來。所以當時有人稱,這不是一般的風,而是龍捲風。龍捲風將火焰抬上天然後灑向四面八方。

無情的大火又吞掉了兩個街區,熱浪很快形成一股時速達70英裡的颶風。大約晚上十點,火場已蔓至凱特家北面第六街區的聖保羅天主教堂,接著附近的貝特哈姆麵粉廠和貯有1000捆約50萬平米木材的家具廠著火了。巨大的火焰迅速蔓延,肆虐街區,吞噬一切。緊接著,火勢迅速蔓延開來。一戶戶人家在半夜被驚醒,攜老扶幼棄家逃走。由於大多數建築物都是木質結構,火勢所到之處,所有建築物就象鐮刀割草般紛紛燃燒垮掉。又過了20分鐘,芝加哥就有二十個街區的1500幢建築著火,500戶家庭不得不棄家逃離,約有6萬人逃離了芝加哥。當時,大街上擠滿了裝載各種行李的四輪馬車、四處奔逃的人群和前往火場的消防隊員。

這時,芝加哥處在一片混亂驚恐之中。隨著火勢分兩股向北蔓延,形成了一片火海。十一點三十分,火勢已蔓延過大河,吞沒了剛剛竣工的帕美利公共馬車馬棚。在滾滾濃煙下,空中飛起的無數木削火星不斷濺落,所到之處無不播下新火種。幾英裡外的男人和小孩都趕來助戰,但效果越來越小。

人們完全低估了這場火災的破壞力。兇狠的烈焰已將火車的車箱、車輪燒變形,如一條條巨龍的殘骸一樣坍塌下去,醜陋不堪。附近一大堆生鐵已熔化成一灘紅色的鐵水。半夜時分,芝加哥煤氣站爆炸,隨之引起附近的彈藥庫和下水道裡泄出的甲烷氣體一連串爆炸。法院塔燃燒起來,上面的大鐘也被震得叮哨響,隨之倒塌。

芝加哥消防局羅伯特主任正在無望的指揮救火,可憐的救火車也隻能是杯水車薪,遠處的大河無法撲滅如此熊熊大火。芝加哥成為火城,附近小溪中的流水也沸騰起來。大火已無法控制,火勢隨著煤氣站的沖天火焰形成一股強大的迴旋火浪,瘋狂地向高密度的住宅區和商業中心撲去。緊接著,拉薩爾街金融中心的石建築被吞沒,石料紛紛脫落,銅梁鐵柱迅速熔化,匯成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金屬液流。救火員不得不且戰且退。

同時,另一地的消防員已疲憊不堪,正在全力奔赴法院大廈搶救。大約凌晨一點三十分,一根火木如投槍般飛來穿透法院大樓附近的監獄,使其迅速燃燒起來。在底樓內關押的350名罪犯一下放了出來,他們立刻趁火打劫了附近一家珠寶店,然後逃之夭夭。

大火已達極限。在商業區,強大的沖天火光足以使20英裡外的人閱讀報紙。在北郊的市民站在高處根據空中的火勢發現有100餘幢高大建築在燃燒。石建築隻需數分鐘便被燒成一堆碎石。

《芝加哥論壇報》主編喬·麥迪爾正在全力指揮搶救他的印刷廠,雇員們在熾熱的高溫下拚命工作,記者在發燙的桌上寫作。但是在出印這一期報紙前,印刷機就被熔化了。工人們紛紛逃離車間

為了能夠阻止大火蔓延,消防隊員炸掉了兩幢大建築,但沒有奏效。橫飛的火木反而助長了火勢。此時,有10餘萬人在驚叫、咒罵、祈禱,蹂躪和搶劫這座大難中的城市。芝加哥的425名警力已不堪重負,無法拯救這一切。成千上萬的市民被逼得跳進了密執安湖,許多人全身浸泡在水中達幾小時之久。另一些人把他們的妻子、孩子和財產用沙厚厚地蓋住或泡在水塘中,隻露出眼睛和鼻子,以免遭火焚。約有3萬人躲在林肯公園的公墓後。

第二天,大火仍繼續燃燒,吞食著大廈、工廠、住宅、商店,更多人被逼入湖中。湖對岸一百英裡處的荷蘭城也熱浪滾滾,市民們的頭髮被烤焦。從哈裡森街到密執安街,整整三十個小時的大火將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城夷為平地。許多人都以為,作為美國中西部最繁華的大都市,芝加哥將被從地球上抹去。

星期一夜晚,余火尚未燃盡,一場渴望已久的大雨傾盆而下,澆滅了大火,悲劇才告結束,2124公頃面積的市中區僅30小時就變成了一片焦士。星期二早晨,人們看見的是:一群群哭泣嚎叫中的人們、慘不忍睹的廢墟。

不久,滿載食物、衣服、建材、工具的列車抵達。當天中午,芝加哥農貿市場便在廢墟上開業了。下午,《芝加哥論壇報》報社用原始的方法印出了火災後第一期報紙。

為了讓人們記住慘痛的教訓,芝加哥市政當局決定,他們每年10月都舉行芝加哥大火紀念日,讓人們永遠銘記歷史教訓,讓災難不再重演。並建立了芝加哥大火紀念碑。

損失

芝加哥大火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重的火災,其損失是不能用美元或房屋多少來估計的。具體統計數據也僅僅是按照當時被焚毀的房屋和家具的價值來計算,間接損失一律沒有記入。即使這樣,按當時最保守的貨幣價格,其損失也不低於10億美元。死亡人數是按照找到的屍首計算出來的,更多的人則認為,許多死者是沒有統計在內,諸如當時流動人口尚未登記,還有許多人還在睡夢中就窒息死亡,並且燒得連屍骨都沒有了,所以也沒有被計算在內。更有甚者,有關當局在統計人數時,並沒有將來自義大利印度中國的勞工死亡人數計算在內。

起火原因

牛欄起火

事後,人們很快找到了第一個嫌疑犯——一頭母牛,就是它碰翻了一盞煤油燈使牛欄首先起火。當時,人們對此結論深信不疑。但芝加哥市消防總隊隊長門齊爾又宣稱:“這頭母牛不是真正的肇事者,很難想像,火從一個地方起,卻很快席捲全城,何況又是在一個無風晴朗的日子裡。”

以後人們又發現另一些奇特的情況:一條小河邊有個孤立的金屬船架,離它最近的建築物少說也有100米,周圍又沒有其他易燃物,但它卻不可思議地熔成一塊。有目擊者說,連大理石也在那可怕的夜晚看了火;另一些人則說,當一幢房子起火後,緊接著離它較遠的房屋也忽然起火,就像有一個隱身人在順次縱火。

火災後有關部門查明,遭難的不只是一個芝加哥城,還有芝加哥附近的一些城鎮。同時,威斯康星州、內布拉斯加州、密執安州、堪薩斯州印第安納州等地的森林和大草原也著了火。

綜上所述,顯然“牛欄起火”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隕石墜落

此事發生很久以後,一位美國科研人員為考證火災與氣象的相互關係,讀到早已為人們忘懷的芝加哥慘案報告,重新提出了對火團的討論。他認為,芝加哥災禍的起因,最大可能是一場熾熱的隕石雨,因為當時城市上空無風,而只有兩小時全城就被吞沒在一片火海中,這說明這場火災非同一般。至於城郊幾千人的死亡,則是因彗星“大氣層”中所含的有毒氣體——一氧化碳污染了城郊空氣而使他們中毒身亡。

可是,另外一些學者認為,起火原因是地球與高速運行的彗星尾巴相碰,使地球大氣層一下子變得熾熱造成的。

前蘇聯的一些科學工作者則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彗星上只有各種“冰”和微小堅硬的細塵的鬆軟聚積,並沒有什麼能引起火災的東西。地球也曾不止一次地穿越彗星尾巴,每次都沒有引起意外,也沒有使大氣層“染受”有毒氣體。

至於隕石,雖說它飛進大氣層時也會燃燒和熔化,但只限於隕石表面薄薄的(小於1毫米),隕石內部始終是很冷的,他們認為芝加哥火災的起因看來還是應該從地面去尋找。所以,有人認為是由短暫的龍捲風造成的。

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九場大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