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傳

芋老人傳

《芋老人傳》是清代文學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選自《春灑堂文集》。文中講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頭來招待貧寒的書生,書生覺得芋頭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飽以後,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後來他做了高官,還當上了宰相,但廚師所煮的芋頭卻讓他覺得再也沒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將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來,想要報答,老翁卻告訴他說,味道的好壞不是由於烹調方式的不同,而是由於時勢地位和個人際遇的不同;人不能因為眼前的環境而忘掉了過去。宰相聽了老人的話隨即道歉,並優厚地賞賜芋老人,派人護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聲大為顯揚。這篇寓言散文文筆流暢,語重心長,生動的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言近旨遠,發人深思。

作品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1)人也。子傭出(2),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3)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4)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別去。

十餘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5),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視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6)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7),邀見,講鈞禮(8)。子不傭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已而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9)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調和(10)之有異,時、位之移人(11)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於雨,不擇食矣;今者堂有煉珍(12),朝分尚食(13),張筵列鼎(14),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於芋(15)也。老人老矣,所聞實多:村南有夫婦守貧者(16),織紡井臼(17),佐讀勤苦;幸獲名成,遂寵妾媵,棄其婦,致鬱郁死。是芋視乃婦(18)也。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一燈、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舉(19),登仕路,聞甲落魄,笑不顧,交以絕。是芋視乃友也。更聞誰氏子(20),讀書時,願他日得志,廉乾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21)罷,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老人鄰有西塾(22),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23),有剌史、守、令(24),或綰黃紆紫(25),或攬轡褰帷(26),一旦事變中起(27),釁孽外乘(28),輒屈膝叩首迎款(29),唯恐或後,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30),無不同於芋蔫。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老人知道者!”厚資而遣之。於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於傾蓋不意(31),作緣(32)相國,奇已!不知相國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於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字詞注釋

(1)慈水:要浙江慈谿縣。祝渡:即祝家渡,渡口在慈谿縣西南約三十華里。用實有地名,意在增強真實性。

(2)傭出:外出做僱工。

(3)影:身影,指體形。

(4)童子試:明清科舉錄取秀才的考試。

(5)用甲第為相國:由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

(6)丞、尉:縣官的副職和助理官員。

(7)舊:舊誼、舊交之省略。

(8)講鈞禮:行平等之禮,意即免除了尊貴上下之禮。鈞,通“均”。

(9)是:此,這等。

(10)調和:此處是烹調的意思。

(11)移人:改變人的性情。

(12)煉珍:烹製精美的食品。宋代陶榖《清異錄》:“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煉珍堂。”

(13)朝分尚食:於朝廷中分得皇帝賞賜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14)列鼎:古時王侯公卿列鼎而食。鼎是青銅鑄成的炊器。《漢書·主父偃傳》顏師古注引張晏語:“五鼎食,牛、羊、豕、魚、麋也。諸侯五,卿大夫三。”後表示饌食豐美。

(15)止於芋:是說只是食芋時味覺有了改變。

(16)有夫婦守貧者:意即有一對貧苦的夫婦。這樣構句,強調“守貧”二字,含褒意,以反襯下文。

(17)織紡井臼:謂自已操辦衣食,勤苦度日。井臼,指汲水、舂米。

(18)芋視乃婦:意為像對芋一樣地看待其婦。芋,此處用作狀語,指文中相國食芋昔甘今厭的態度。

(19)得舉:科舉及第。

(20)誰氏子:指不知名的人,猶某家子。

(21)不飭:不守規矩,行為不軌。

(22)西塾:學塾。古時禮儀,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所以稱塾師為西賓,稱學塾為西塾。

(23)尹:這裡指京尹,京城地方長官。

(24)剌史、守、令:指府、州、縣三級地方長官。

(25)綰(wǎn碗)黃紆紫:形容官員們身系官印。綰,系。黃,指代金印。紆,結紮。紫,指代系印的紫色絲帶。

(26)攬轡褰帷:形容官員們做出要匡世濟民的架式。攬轡,語本《後漢書·范滂傳》:“滂攬轡登車,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褰帷,語本《後漢書·賈琮傳》:“琮為冀州刺史。舊典,傳車驂駕,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以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蹇(通‘褰’)之。”這裡用此四字,經下文之反撥,形成反諷。

(27)事變中起:宮廷中發生政治變故。

(28)釁孽外乘:外來的禍患乘機發生。

(29)迎款:迎降歸順。

(30)君寵:猶俗說皇恩。

(31)傾蓋不意:意為意外地發生了交往。傾蓋,原意是途中相遇,停車交談。

(32)作緣:結緣。

作品譯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縣祝家渡人。兒子出外當傭工賺錢,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邊。有一天,有名書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單薄而且都濕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請他進屋裡坐坐,(閒聊中)知道對方是剛到郡城參加童生考試完,要回家去的讀書人。芋老人略懂詩書,和書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頭拿來請書生吃,書生吃光了滿滿的一碗;芋老人又為他盛一碗,書生吃得肚子飽飽的。笑著說:“我以後一定不會忘記老人家您請芋頭的溫情啊!”雨停了後,書生就告別離開。

十多年後,書生由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偶爾一次,他吩咐廚師煮芋頭給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嘆說:“為什麼從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頭是那么香,那么甜呢!”於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邊的老夫婦,用車馬載他們來。當地郡縣的官員聽到這事情之後,都以為老人和宰相有舊交情,紛紛邀請芋老夫婦來見面,和他們行平等的禮節;芋老人的兒子也不再到外面當傭工賺錢了。

到京城後,宰相慰勞他們說:“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請的那頓芋頭,今天還想再麻煩您妻子為我煮一次芋頭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頭端給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說:“為什麼從前吃的芋頭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說:“都是同樣的芋頭啊!從前芋頭之所以那么香甜,並不是烹調有什麼兩樣,而是時勢地位改變人的口味啊!從前(那時候),相國您從郡城出來,走了幾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濕透了,(又餓又冷),吃東西是不會挑剔的。現在您的廚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當賜的膳食,經常擺設酒席,陳列食物,那裡還吃得出芋頭的甘甜呢(不過),我還是很高興相國您的改變僅僅止於芋頭而已呢!我的年紀老了,聽到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邊有對貧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織布紡紗,取水舂米,勤苦地幫助丈夫讀書;丈夫幸運地考中科舉,得到功名後,就寵愛其它的姬妾,拋棄家裡的妻子,以致妻子憂傷過度,鬱鬱而終。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頭一樣啊!城東邊有甲,乙兩名同學,共享一方硯台,一盞燈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戶,一張床鋪,連早晨起來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後來乙先考中及第,進入官場當了官,聽說甲落魄潦倒,還譏笑他,不管他。兩人的交情因此斷絕了。這種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頭一樣了。我更聽說過某某誰家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立志說未來自己如果得志顯達的話,就要廉潔幹練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後,卻因為貪污不檢點,操守不佳而被罷官。這種情形,就是把他所學的道理看成像芋頭一樣了。這些還說的過去。我老人家鄰居有家私塾,聽裡頭的老師向學生講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將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縣令,他們有人腰佩紫綬金印,有人上下轎由僕從折簾撩幔。然而一旦國內發生事變,異族自外入侵,他們往往就下跪叩頭,爭先恐後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廟,社稷(整個國家),自己的名譽,君王的榮寵,統統等同於芋頭了。這么說來,世人由於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過去,哪裡單單只是一雙筷子之間而已呢!”

老人話沒說完,宰相趕緊驚喜的向他道謝說:“老人家您真是個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優厚地賞賜芋老人,派人護送他回去,於是芋老人的名聲大為顯揚。

我結尾讚許說:“芋老人能夠在無意中遇到宰相,一見如故,進而和他結緣,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對老人家的話呢?不過,從他能夠不忘懷那頓芋頭看來,應該是好過那些連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頭一樣的人吧!只是芋老人雖然讀過些書,又怎么擅長說話到這樣的地步了吧!難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嗎?還是對他的傳說超過實際情況呢?唉!天下道理,有些是達官貴人與讀書人所說不出來的,然而鄉下老人,粗鄙百姓卻能夠說得出來,往往就是這個樣子。”

基本介紹

《芋老人傳》是清代文學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選自《春灑堂文集》。文中講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頭來招待貧寒的書生,書生覺得芋頭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飽以後,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

作者介紹

周容(1619—1679),明末清初文學家。字茂三,一字鄮山,鄞縣(今浙江鄞縣)人。明末秀才,有較為高尚的民族氣節。明朝滅亡以後,曾出家為僧。清政府為網羅人才、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開設博學鴻詞科,不少人勸他去應試,誓死不肯答應。有廣泛的藝術修養,精通書法、繪畫,著有《春灑堂詩集》、《春灑堂文集》等。作品中常流露出懷念故國的深情。周容是明代諸生,負才名,有俠氣;他曾受知於戴殿臣御史,戴為海盜所掠,他便以身為質,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時人多有讚譽。明亡後,周容出家為僧,但後來又因母親尚在需盡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設詞科,召周容入京,他堅辭不就。周容於詩文書畫用工皆勤,時人謂之“畫勝於文,詩勝於畫,書勝於詩”。著有《春涵堂集》。《清畫家詩史》,《國朝畫征錄》,《師經堂集》,《昭代尺牘小傳》,《桐陰論畫》等載有他的事跡。其《度者之言》被編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語文七年級下冊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