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浩特貝子廟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

基本信息

錫林浩特貝子廟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錫林浩特貝子廟
貝子廟位於錫林浩特市北區額爾敦敖包南麓,原名為“班迪德格葛黑特”,市民稱“大廟”,系阿巴哈納爾左買翼旗(今錫林浩特市前身)旗廟。
康熙年間,阿巴哈納爾左旗形成之後,該地區各種集會日益繁多,少數信仰佛教的喇嘛也舉行不定期的經會。1684年,根據治旗貝子的提義,在今寶力根山下建一座木質小廟,有三十名喇嘛,稱為旗廟。這便是貝子廟的雛形。到乾隆年間,興建寺院廟堂,政教合一。這時該旗也出現了廟小僧多的情況,另選一個吉祥福地迫在眉睫,貝子廟一世活佛和該旗第四代札薩克貝子商議,將木質小廟移至錫林河東岸的額爾敦敖包腳下,始建現在的貝子廟。有關建設此廟,當地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一個傳說是:上述二人,擇一吉日,沿著河畔,登上額爾敦敖包選擇廟址。這時,牧放幾隻白山羊的老漢額爾敦和他的老伴走上前來,請他們進了自已的帳篷。在喝茶攀談中,錫林河水驀然流到此敖包路前海潮,豎起了一個高大的金色水柱,然後緩緩退潮。觀此奇景的一世活佛和貝子頓然領悟:“這處不正是要尋覓的福地嗎?”於是一世活佛額老漢說:“你是這座敖包的主人,剛剛豎起的金色柱子是吉祥之兆,我們應在那一處供奉神祗才是。”兩位老人聽後高興答應,主動讓出整個敖包,移居到西北寶力根山一帶,後來兩位老人不僅有了一個兒子,而且他們幾隻山羊也發展成群。
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朝克沁殿。1747年,此殿峻工慶賀時,把額老漢作為偶像,將這座敖包命名為“額爾敦敖包山”,並在山上壘起大小十三個祭祀用的敖包,作為本廟敖包。此時廟中喇嘛已發展到百餘名。1783年,該殿其它工程全部結束。在這期間,七世達賴喇嘛和清延賜該殿主持喇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稱號,賜廟名“崇善寺”。該廟二世活佛和該旗六代札薩克時期,全廟寺院、殿堂、廟倉、廟會等形成完整體系,1800年至1805年,邁達里廟、千佛殿落成,清廷分別賜予“慶善寺”和“延福寺”兩個匾額。當時賜有匾額的寺在貝子廟已有三座,最早賜匾有朝克沁是貝子廟的主廟,被封稱旗廟,建築高大,大二層樓堂,內塑釋迦佛純銀坐像,其匾以蒙藏滿漢四種文字鐫刻而成,其漢文為乾隆皇帝御筆。後來清廷又把該廟一世活佛封為內蒙古喇嘛教四大班迪德之一,即黃教四大精神支柱之一,又是全國佛教界六十名活佛之一。
貝子廟占地面積為1.2平方公里,沿襲黃教傳統建築格式,結構獨特,雕刻精細美觀。由主廟、屬廟、家廟、佛塔及眾多僧房組成。整體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牆寺院。並排的七座圍牆兩側為各呼畢勒罕(轉主者)私廟、廟倉、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獨宮)七座,經堂(學部)五座,寢宮(拉卜楞)六處,塔六座,帶有寶頂的廟十一座。其中,西紅牆內(亦稱西廟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活佛殿及執事喇嘛廟房。中紅牆內以朝克沁大殿(亦稱大經堂、大雄殿、行政教務殿)為主,包括彌勒佛、鐘鼓樓及安放本廟歷代活佛舍利塔的靈堂。東紅牆內(亦稱東廟),以卻日殿(大涌經堂、顯教部、亦稱“福源寺”)為主,包括廂房、沙木慶、貢青、容肯、卻日後宮、大廟倉、查度服庫房及執事喇嘛住處。再往東為珠都巴、滿巴、丁克爾、甘珠爾四座。西邊四座大殿內有山門,其餘的為小門或側門。其中大經堂山門高大,它的前方為整個大廟的廣場(今市集貿市場),這裡有講經台,凡屬全廟性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貝子廟的西廟亦稱活佛倉,是一座規模宏麗壯闊的四合式院落。為全廟建築的精華。東廟有五座拉卜楞,即活佛倉、色木春、新拉卜楞、卻日後宮、古力道布圖、旺岱哈斯爾。每座建築都莊嚴雄偉,彩繪細膩,內外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廟活佛的高級住處或接待尊貴賓客處,如同皇宮般富麗堂皇。
全廟四周聳立一座紅塔、五座白塔。其中處紅塔的修建是為了鎮邪。羅本喇嘛廟東處有座白塔(亦稱內白塔),據該廟喇嘛憶述是為了紀念一位有功的經師而建,迄今已有二百餘年。其餘四座白塔分別設在全廟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觀以內的區域為本廟管轄區。
貝子廟喇嘛教系藏傳佛教,在該地區又稱黃教、喇嘛教或黃帽派教,從元朝起由藏、青傳入此地。清廷為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個管轄區。內蒙古等地的黃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統轄。
貝子廟的佛事用品經卷等一應俱全,因而以“廣富寺”聞名。據記載,各殿經堂內供奉的佛像,種類齊全,數量龐大,形狀各樣。以釋迦佛像為主的圖畫雕塑、泥塑、銅木質佛像達幾千尊,有不少純金銀及金銀粉飾的佛像,多數為銅質佛像。該廟各學部有豐富的經卷。其貴重經卷為《甘珠爾經》、《丹珠爾經》二套。還有《宗喀巴全集》、《佛學要義》、《經咒》等,也有藏譯蒙文經卷,共四千餘卷。法器樂器應有盡有。
貝子廟又是形成五大學山(學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卻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語)、滿巴(醫藥)、丁克爾(時輪、數學、養濟、占卜、美學、語言)五個學部,依附於大經堂。平時每座經堂里均有幾十到百名學徒、班迪鑽研各種學識,並有修業期。畢業時成績最優秀者即可授予國師、道仁巴、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學位稱號。但這類稱號的獲勝者在本廟史上並不多見。另外,貝子廟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經卷。但平時交談、賬冊帳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語言文字。尤其葛根身邊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廟曾出現過許多有才華有學識的喇嘛,還有畫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廟滿巴學部是蒙醫知識的傳授之地,今市蒙醫院前身即是本廟滿巴經堂。
貝子廟鼎盛時期,常駐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時曾達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達到1200名。平時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稱。但到1945年8月,全廟喇嘛不足500名,後來時增時減,1957年時,總數也達到過800名。
貝子廟喇嘛清規戒律很嚴。如誦經不分心,學道要潛心,削髮守戒,衣冠端正,生活儉樸等。還有不取妻,離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盜,不殺生,不妄語,杜淫蕩等。對不法者視其情節輕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謝罪、面壁思過,甚至驅逐廟門等懲罰。旗民俗人來廟叩頭拜佛時也有不出大聲、不吸芋、嚴禁婦女在寺內留宿等注意事項。但平時與家族、朋友之間往來通信是自由的。
貝子廟大小法會不勝枚舉。但可分年讀經會、月讀經會、日讀經會及早晚讀經會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臘月除夕,幾乎不間斷地進行。此外,還有全廟性的紀念宗喀巴誕生日、本廟歷世活佛降生日、圓寂日讀經會等。而日期最長的則是卻日經會,一年裡通常進行160多天。各經會均定期召開,從二里以外即能聽見眾僧的讀經聲和伴奏的鼓樂聲。此時又是朝拜者的集會時期,叩頭者、上供者、布施者,背著經卷環繞經堂者川流不息,虔誠拜佛。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上世經以來,貝子廟地區逐漸向集鎮發展。各類集會經常不斷。各地客商也陸續到貝子廟附近設點經商,於是形成了“東商”、“西商”、“南商”。從此貝子廟地區變為錫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貿活動集散點,基本滿足了牧民、喇嘛們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後,日軍入侵東阿納旗,將貝子廟地區變成擴大侵略的大本營,橫行霸道,無所不為。
1945年8月8日上午,蘇軍戰機將日寇在貝子廟附近的駐地轟炸成灰,黑煙沖天,整整燃燒兩天兩夜。日寇投降後,烏蘭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後帶領一批共產黨員和各旗優秀兒女來貝子廟放手發動草原人民,堅持武裝門爭,積極開展民族自治運動。1946年起,貝子廟地區成了中共錫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廟的年輕喇嘛不少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還有的在基層當幹部或從事領導工作。
1949年後,貝子廟宗教活動仍然正常,國內外客人來廟參觀者逐年增多。盟市領導曾多次採取措施,保護了該廟的主體建築。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廟遭到慘重的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據調查報告,其全部損失折合當時人民幣八千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該廟和重點建築被保護起來。市里拔款整修了個別廟堂,並解決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修復了珠都巴殿、卻日殿等,還將進一步修繕朝克沁殿。貝子廟一世活佛章龍.阿日亞.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丹畢扎拉欽;三世活佛羅布桑.丹金.朱力圖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羅布桑.根頓.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羅布桑.海都布.帕賴拉巴傑;六世活佛羅布桑.圖布登.格力格尼瑪;七世活佛阿格旺.羅布桑.巴勒登卻金。
現任第八世活佛,法名丹僧.普仁賴.隆德布,1955年出生於拉薩市郊農民達瑪達木丁之家。1957年經達賴、班禪等高層喇嘛認定後請他作貝子廟葛根,此後,廟方專派蘇德寶(大夫)等人前往拉薩服侍他九年。1984年,他被選為拉薩市政協委員。31歲首次來貝子廟時引進《甘珠爾經》一部。1987年畢業於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錫林浩特貝子廟
相關連結:班禪布達拉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