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勒

艾斯勒,德國作曲家,1898年7月6日生於萊比錫,1962年9月6日卒於柏林,是一位反法西斯戰士。

基本資料

姓名:艾斯勒
籍貫: 德國
職業: 作曲家,反法西斯戰士
生卒:(1898~1962)

職業生涯

1898年7月6日生於萊比錫,1962年9月6日卒於柏林。青年時曾服過兵役,退伍後自1919~1923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是A.勛伯格的學生。1924年獲維也納市創作獎。1925~1932年在柏林音樂高等學校任教,並寫作具有十二音體系風格的作品。由於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1927年開始參加各種工人合唱隊的活動並擔任教學工作。1929年與戲劇家B.布萊希特合作,寫出大量革命歌曲及工人歌曲,並為戲劇、電影寫作音樂,成為知名的左翼音樂家。希特勒上台後,他於1933年流亡國外,經過奧地利、法國、荷蘭,1934年暫居丹麥,與布萊希特繼續合作。以後曾去英國寫電影音樂,去美國作巡迴演出。1937年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鬥時,他曾為國際縱隊寫過一些戰鬥歌曲。1938年去美國後,在紐約新社會研究學校及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1942年在好萊塢從事電影音樂寫作,曾擔任喜劇大師C.卓別林的音樂助理。1947年寫成《電影音樂作曲》一書。艾斯勒在美國積極參加進步活動,1947年被美國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因拒絕回答問題,被判處監禁。後經國際進步人士卓別林、A.科普蘭等組成營救委員會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始於1948年被改為驅逐出境,到維也納居住。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艾斯勒回到東柏林定居,與布萊希特繼續合作,仍從事作曲及音樂理論工作。並成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直到去世為止。為了紀念艾斯勒,柏林有以他命名的音樂學院,並建立了他的文獻館。
 艾斯勒一生寫有大量著作。音樂作品有:歌曲600餘首,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歌》《藍旗歌》、《共產國際》、《工人母親搖籃歌》等。管弦樂合唱曲多首,著名的有:《反對戰爭》、《列寧追思曲》、《孩子之歌》;歌劇兩部《歌利亞》、《約翰?浮士德》;小歌劇《圓顱黨與尖顱黨》;器樂曲有管弦樂組曲8首、交響曲2部,各種小型器樂曲等。此外還有電影音樂40餘部,戲劇音樂30餘部(主要與布萊希特合作,如《母親》、《伽利略》等)理論著作有資產階級音樂文化危機、《社會主義音樂發展的道路》、《音樂與政治》及大量論文。1968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出版了艾斯勒作品3卷集,其中聲樂曲、器樂曲及文字論著各1卷。
 艾斯勒的音樂創作,早期使用十二音技法,但隨著思想的變化,音樂語言也有所轉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簡潔、清新,易被民眾接受。他充分利用了各種技巧,包括調式和聲、爵士音樂以及現代派手法。常有非功能體系的和聲進行並大量使用不協和音。他的電影、戲劇音樂富有效果,頗為人所稱道。艾斯勒一生為民主及社會主義奮鬥,重視工人及民眾音樂活動。他對馬克思主義與音樂理論作了深入的研究。在積極探索音樂如何為社會主義、為民眾服務的理論及實踐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所屬分類

著名音樂家
外國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