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北部的藏北高原,位於班戈縣與申扎縣交界處,面積16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30米。色林錯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3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是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地理氣候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位於岡底斯山北麓,藏北高原斷陷盆地,位於班戈縣申扎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87°46′~91°48′,北緯30°10′~32°10′之間。

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約22.8公里,東部最寬處達40公里。面積1640平方公里。面積16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30米,最大水深超過33米。流域面積4.553萬平方公里。

保護區區為半乾旱草原地帶,年均溫-3℃~-0.6℃,最熱月均溫9.4℃。年降水量約29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夏季多冰雹

湖周湖相台地和湖積平原廣泛分布。湖積平原上砂礫堤發育,南岸最明顯,多達幾十條,最長者可達40公里。湖泊形態不規則,西側多半島和峽灣。

基本概況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又稱奇林湖(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藏語意為“威光普照的魔湖”,是僅次於納木錯的西藏第二大湖。湖面海拔4530米,湖泊東西長72公里,平均寬22.8公里,其中東部最寬達40公里,湖水面積1640平方公里。色林錯總流域面積45530平方公里,為西藏最大的內陸湖水系。流域內有眾多的河流和湖泊互相串通,組成一個封閉的內陸湖泊群。

色林錯面積曾達1萬平方公里。後因氣候變乾,湖泊退縮,從中分離出格仁錯、錯鄂、雅個冬錯、班戈錯、吳如錯、恰規錯、孜桂錯、越恰錯。色林錯湖區是傳統的牧區,主要放養氂牛、綿羊。湖內產短尾高原魚。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是個湖泊的王國,在它的周圍有格仁錯、吳如錯、錯鄂等23個微型小湖,如同翡翠項鍊般繚繞,湖中有山,山又有湖,山環水繞,風情萬種。湖面藍綠的色彩讓蔚藍的天空也相形失色。相傳格薩爾王征戰魔王阿炯,阿炯戰敗,口渴難忍,懇求讓他死後能喝上足夠的水。格薩爾王砍下了阿炯的頭,把它扔進了色林錯讓其繼續喝水,從此湖水縱有幾條大河的匯入而永遠不滿。這個湖的湖水微鹹,人畜少有飲用,但奇怪的是與奇林湖相連的扎林湖居然是個淡水湖。

1985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保護區,是黑頸鶴主要的棲息地之一。保護區面積總189363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13920公頃,緩衝區面積829160公頃,實驗區面積350550公頃。由於保護措施得力,黑頸鶴到此地棲息的數量快速上升,成為中國最集中、種群數量最大的棲息地。據專業人員觀測,每年到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從1992年的近700隻增加到了現在的1600多隻,停留時間也延長到半年左右。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棕頭鷗
據說幾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個整體的巨大湖面。在這眾多的微型小湖中,錯鄂湖鳥島成了候鳥的第二根據地。每年的春夏季,都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地中海棕頭鷗,不遠千里從地中海飛過來,場面極為壯觀。這裡的棕頭鷗其實跟在班公湖見的品種一樣,都是修長的紅腿,尖尖的紅嘴,除翅膀和尾巴白中帶灰外,渾身潔白的羽毛,性情溫和,不太懼怕人。

“鬼湖”傳說
色林錯是西藏自治區第二大湖。藏語意為“威光映復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色林錯——大魔鬼棲息的“鬼湖”
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薩西面堆龍德慶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貪婪的吞噬千萬生靈,包括人和所有的禽獸,對他的淫威,誰都束手無策。在一個雷雨過後的良辰,一路降妖鋤魔的蓮花生大師終於找到了色林,色林怎么是大師的對手呢?於是在蓮花生大師的緊追下,色林逃到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渾濁的大湖裡,大師命令色林永遠不得離開此湖,在湖中虔誠懺悔,不許殘害水族,並把這個大湖名為“色林堆錯”,意為“色林魔鬼湖”。

動物資源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白尾海雕

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黑頸鶴最主要的繁殖地。保護區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中是珍稀瀕危生物物種最多的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雪豹藏羚盤羊藏野驢藏雪雞玉帶海雕白尾海雕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棕熊、猞猁兔猻藏原羚獵隼禿鷲紅隼等。

在保護區範圍內,除了黑頸鶴以外,還生存著大量的棕頭鷗班頭雁赤麻鴨等珍稀水禽。根據已有資料和2000年7月的考察結果,保護區鳥類即達100餘種,可見,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珍稀水禽的棲息地、繁殖地,保護價值是非常大的。

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現存15種鶴類中最為珍稀的種類,全世界僅存不到10000隻,僅有黑頸鶴5000多隻,是極為罕見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黑頸鶴遷徙
的鶴科候鳥,也是所有鶴類中唯一以高原為主要棲息地的種類。黑頸鶴活動範圍較小,僅限於西藏雲南青海貴州等省區的偏僻地區。

黑頸鶴(Grusnigricollins):鶴形目,鶴科,鶴屬。黑頸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禽類,屬國家重點一級保護動物。

1)形態:黑頸鶴別名青莊、沖蟲(藏語),頸鶴體格高大,形態優美。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皮膚血紅色,並布有稀疏髮狀羽。除眼後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初級飛羽和最內側延長的次級飛羽呈黑色,後者被覆於尾羽上面。外側次級飛羽內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黃色。嘴角橄欖綠到角灰色,端部黃。附蹠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鳥棕黃色,頸、背、翅部略深,腹部顏色較淡,其嘴、腿為肉紅色。黑鶴頸體重在5.3—5.7公斤之間,體長1.14—1.18米。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黑鶴頸
(2)生活習性:黑鶴頸為候鳥,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每年4月份遷至可可西里,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中活動,並選擇適應的地區進行繁殖育幼。

長途飛行時,黑鶴頸群多排成“一”字縱隊或“V”字隊形前進,到達目的地後,開始分群配對,並轉為成對活動。這一階段,在棲息地處覓食,伸頸低頭,或仰首長鳴,或繞著大圈跑動,雌雄鳥之間表現極端興奮,特別是雄鳥更主動,繞著雌鳥跑動,展翅跳躍,向雌鳥展示自己的風姿。

(3)築巢繁殖:5月初開始,經常在早晨到中午時間交配,5月底開始產卵。沒有明顯的築巢期,而是在開始產卵及以後整個卵化過程中不斷完善巢穴,巢結構簡單,大小不定,巢材無特殊需求,因生長的草被而定,剛產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滿不規則的棕褪色斑點,特別是鈍端十分密集,經孵化一般時間後,淡青色變為土褐色。孵化期31-33天。

藏雪雞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藏雪雞

藏雪雞(Fetarogallustibetanus):雞形目,雉科,鶉亞科,雪雞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藏雪雞:別名雪雞、淡腹雪雞,青藏區種類。

(1)形態特徵:下體白,故稱淡腹雪雞,頭、頸褐灰,翅有一大白斑,上體全部土褐,大部呈黑褐色蟲蠹狀斑;前額和上胸各有暗色環帶,下胸和腹雜以黑色縱紋。

雄性成鳥:前額、眼先及耳羽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較淡,成一淡色環帶,下達至胸側,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綴以黑色斑點,兩翅的覆羽與背同,但各羽兩側緣部白或棕白、形成顯著的縱紋。初級飛羽和覆棕褐色,飛羽外翈部邊緣和覆羽外翈均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藏雪雞
雜以黑褐色蟲蠹狀點斑,各羽端部有白緣,向外至外翈幾全變白,成一大白斑,頦、喉及前頸均白色,頦帶土棕,前頸有一灰褐色帶環,上胸與背同,亦形成帶環狀,下胸以下為乳白色,羽毛兩邊黑色,因而使胸與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紋,尾下覆羽白,內翈略黑,

雌性成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跗蹠無距。幼鳥上體與成鳥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為沾土棕的白色,後胸以下為沾黃的白色,兩脅個別羽毛一邊具黑色縱紋。

藏雪雞虹膜褐色到紅褐色,嘴角紫色,基部以及掩蓋鼻孔之臘膜為橙紅色,眼圍和眼瞼石板藍色,跗蹠與距暗橙紅色或深紅色。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藏雪雞
(2)生活習性:藏雪雞棲息于海拔3000-6000米之間的高山裸岩帶,好結群,一般3-5隻結成群,有時特別在秋季也可見30-50隻左右的大群,性怯畏人,翅強,善飛,但在遇敵害時往往奔走逃避,不得已時才鼓翼起飛,逃跑時,搖搖擺擺,略似雁行走姿勢,尾特別直,顯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覓食時不設“崗哨”但在休息時則由老鳥站高的岩石上,發現敵害就發出長而大的鳴聽聲。有季節性垂直遷移性。

藏雪雞的食性以植物性為主,兼食少量昆蟲,巢很隱蔽,置於裸岩裂縫的草叢中,很簡陋,呈盤狀,內鋪乾草、苔蘚、獸毛和自身腹羽。6月中旬開始產卵,4—7枝,每1—2天產一卵,10—15天產齊,產齊後才開始孵卵,孵卵過程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7天,剛孵出的雉鳥體重45—47克,全身被以沙黃褐色絨。

植物資源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色林錯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湖周山地海拔5100米以下發育了紫花針茅草原;

4600米以下湖積平原上發育了固沙草和白草草原;

山麓分布有羽狀針茅和藏沙蒿草原;

草原帶以上特別是山地陽坡,有由小蒿草和羊茅組成的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化草甸。

保護區內還生長著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物種,如:西藏沙棘、掌業大黃馬尿泡合頭菊等。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西藏沙棘

西藏沙棘:

西藏沙棘:別名沙棗、醋柳果,系野生植物。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灌木,一般生長在乾燥、寒冷的貧瘠山區。在中國,沙棘主要分布在山西西藏青海內蒙陝西等省區,占全世界沙棘資源的90%以上。

(1)基本特性:西藏沙棘枝幹遍布棘刺,葉子呈條形至條狀被針形,兩端趨尖,背面密布淡白色鱗片,葉柄極短。沙棘花先於枝葉開放,雌雄異株;花小,呈淡黃色。果實為肉質花被筒包圍,近於球形,直徑5-10毫米。每到秋末,橙黃色的沙棘果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燦爛的光輝,桔紅色的沙棘果紅得逗人喜愛。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西藏沙棘

(2)價值:沙棘果和葉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沙棘中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多種胺基酸、亞油酸和黃酮類化合物、磷脂類化合物及甾醇類化合物等,還有微量元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其中VC含量高於任何一類水果中的含量,VE與β-胡蘿蔔素也遠高於同類植物含量。沙棘籽中不飽和脂肪酸高達80%,十八種胺基酸中人體必須的八種全有,而且含量都很高。沙棘含有十二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其中以鈣、鐵、鋅、鉀、硒的含量較高。是珍貴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同時沙棘還對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馬尿泡

色林錯自然保護區馬尿泡
別名:羊尿泡,茄科馬尿泡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1)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莖高4-30厘米,常至少部分埋於地下。生於莖頂端露於地面上葉密集生,鏟形、長橢圓狀卵形,連柄長10-15厘米,寬3-4厘米。6-7月開花,總花梗腋生,具1-3朵花;花萼筒狀鐘形,長11毫米;花冠檐部黃色,筒部紫色,長約25毫米,檐部5裂,裂片卵形。蒴果球形,直徑1-2厘米,果萼橢圓形或卵狀,長可達8-13厘米,近革質,網脈凸起,不閉合。

(2)生境分布:生於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礫地及乾旱草原。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西藏

(3)用途:根藥用,有鎮痛、鎮痙及消腫的功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