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術語,起源於世親釋四卷十九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基本信息

出處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圖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九頁云:若取遍計所執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計所執色無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

大乘佛教解釋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鳳梨蜜多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事物的本質。“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具體地說:1、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2、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3、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盤。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4、道諦便是通往涅盤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比如說,一篇文章要呈現在讀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紙筆,及傳媒工具,不能單獨成立,說白了,文章這種表象就是“色”,而產生這種“色”的因緣,諸如人的思想、紙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寫文章,或沒有紙筆等這種空,便不會產生文章這種“色”而我們的每個人的個體也信賴於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種種關係而成立的。所以,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虛無烏有。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係,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係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只有認識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才能讓人行善並以自身個體的德性度人,並真正關心世間萬物,以自身的身體力行,通過道諦的“戒、定、慧”達到超脫解除苦難煩惱。而這種力行過程中,佛教還注意到“悲”,所謂大慈大悲大概相當於儒家的“仁”,總的說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佛學常見辭彙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