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發於畎畝之中

舜發於畎畝之中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意思是說,惡劣的環境可以激起人的憂患意識,使之為改變現狀,生存發展而積極奮發,最終能得以發展,強大起來;安逸的環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墮落,最終在安樂的環境中滅亡,溫水煮蛙就是這個道理。

基本信息

簡介

題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 :《孟子·告子下》

詩詞原文

孟子曰:
舜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①,膠鬲舉於魚鹽之中②,管夷吾舉於士③,孫叔敖舉于海④,百里奚舉於

孟子孟子
市⑤。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⑥,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⑦,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釋

①傅說(yuè):傳說是商代一位賢人,因罪服刑,在傅險築牆;後被商王武丁訪求到而提拔為相。版築:古代築牆的方法,用兩版相夾,填入泥土,用杵搗實,拆版後即成土牆。
②膠鬲:傳說是商紂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誰提拔,已不見於記載。
③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齊國公子糾的家臣,糾與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後逃至魯國而遭殺;管仲也被魯人禁押回齊國。後由鮑叔牙推薦,被桓公提拔為相。
④孫叔敖:楚國隱士,後被楚莊王提拔為令尹。
⑤百里奚:見本書《萬章上》第九章注。
⑥拂:違背,不順。
⑦拂(bì):通“弼”,輔佐。

注釋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這裡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於畎畝之中》。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原來在歷山耕田,30歲時被堯起用,後來成了堯的繼承人。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原在傅岩為人築牆,因以傅為姓,殷王武丁用他為相。舉,任用,選拔,這裡是被選拔的意思。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築,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西伯(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5.管夷吾舉於士:管仲,字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士,獄官。 舉於士,從獄官手裡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奚舉於市: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亡後被俘,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後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所以說舉於市(集市)。
8.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任,責任,使命。是,這樣的。也,語氣助詞,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頓,後半句將加以申說。
9.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0.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體)勞累。
11.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
12.空乏,資財缺乏。這裡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3.行拂亂其所為:使他做事不順。行,指每一行為,每做一件事。拂,違背。亂,擾亂。其所為,指其所做的事。
14.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這些來……。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動,使......驚動,震撼。忍,使......堅韌。
15.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備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備的能力。曾益:增加。
16.人恆過,然後能改:恆過,常常犯錯誤。恆,常常。過,過失,錯失,此處是犯過失的意思。
17.困於心:內心困苦。困,被難住。於,被。
18.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19.而後作:然後才能奮起。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0.征於色:表現於臉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征,徵驗,此處有表現的意思,表現。色,臉色。
21.發於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
22.而後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3.入則無法家拂士: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入:指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bì),通“弼”,輔佐。 
2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國家的憂患。出,在外面,指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5.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樣之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死於安樂,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作品背景

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產”,“省刑罰、薄稅斂”。孟子最早提出“民貴君輕”主張,呼籲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嚮往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黎民不飢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並發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非常值得肯定。

作品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文章一開頭並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發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聖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所以這後面的結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聖賢成功的原因。“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動心,使心驚動。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於心,即本於性。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幹,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鍛鍊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寫的是生於憂患。這是一個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揮。一個“能”是人的願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願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而有所作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後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鬥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子憂患的含義。“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說物質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寫的是死予安樂。如果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成威脅的敵國,那么在這種寬鬆平和的國度里,國君便可以整日耽於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這就是“死於安樂”的含義。
憂患可以使人發奮-安樂可以鬆懈鬥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這就是生活的哲理。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的體現儒家奮發有為、積極用世思想的著名論斷。
由於儒家學說是關涉政治的學說,故黍子的論述始終扣住聖人、賢士,人君、大臣來進行,這在《舜發》一文中也體現得很明顯。[3]
而是進一步將上述客觀環境和個人命運的互動關係推廣到客觀環境和國家命運的關係上去,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一個深刻的結論,將問題提高到安邦治國的層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為深廣。
開始連續排比六位古聖先賢從貧賤起家的成功事跡,暗示出成功和憂患之間的內在關係,接著在大肆鋪陳“大任”前的磨難中自然地得出結論,突出成功的來之不易。接著再將這一道理推廣到治國,最後畫龍點睛:“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論證思路清晰,層層推進,最後作結,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萬里之勢”,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堪稱鬼斧神工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願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們不願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於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鬥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鍊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奮作出的業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
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鍊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1]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於將排比、對偶夾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對於同一論題,採用一連串整齊的句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幹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舜發》開頭,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聖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構相似、意義相關的排比句,這就從數量上予以強調,說明了“生於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接著又用排比句極力鋪排天降大任於是人之前對人們的磨練與考驗,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然後再用排比句進一步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舜發》幾乎通篇用排比,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