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楞[《舍楞將軍》中主人公]

據《中國曆朝紀事本末》載:“舍楞是土爾扈特部汗和鄂爾勤克叔父的後裔。

簡介

據《中國曆朝紀事本末》載:“舍楞是土爾扈特部汗和鄂爾勤克叔父的後裔。當年和鄂爾勤克西遷伏爾加河時,舍楞的先輩並沒有跟隨一齊走。到舍楞時他居住在伊犁,並成為準噶爾部的台吉。準部發動叛亂被清軍平息,而舍楞獨抗不降,逃到庫爾蘇喀喇塔境內(今新疆烏蘇一帶),清軍追剿之,他又逃往博羅塔拉(今新疆博樂一帶),不久逃竄於俄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國外流落十年之後也加入了渥巴錫汗回歸的浩蕩洪流之中。劇作緊緊抓住舍楞複雜的心理———一方面是曾得罪於大清朝廷,十年前他曾盛怒之下殺了伊犁都統,率眾逃亡國外,是朝廷通緝的叛臣;另一方面他始終沒有泯滅對故土、對家園、對生他養他的故土的懷戀,特別是在受到沙俄的百般欺凌和侮辱使他和他的部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然萌生了回歸故土的強烈願望。但是,大清朝廷能不能饒恕他,即使在他隨同回歸大軍走上征途之後,這一疑慮也一直圍繞著他。在東歸途中,他是1 7 萬土爾扈特人的先遣大將軍,一路披荊斬棘,驍勇善戰,立下了功勳,然而越臨近故土,他心靈的十字架就越沉重,直至最後喊出:“生也天山,死也天山”,“即使死,一顆頭也要拋在伊犁河畔,白楊樹旁,拋在生我養我的家鄉。”

概述

歌劇《舍楞將軍》全劇四幕六場圍繞舍楞回歸與不回歸內心衝突的主線,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現了舍楞與愛妻阿奴塔,與族人尼默德、老額吉,與依附於沙俄的扎木楊之間的感情糾葛和矛盾鬥爭。比較準確地刻畫了舍楞戰勝自我的心理歷程。舍楞以戴罪之身隨同渥巴錫汗回到故土懷抱,由於他“俯首請罪”,乾隆帝“宥其已往,悉加恩賜”,封他為弼里克圖郡王。詔曰:“……爾本識時之俊,而款關內面,朕庸請命之從。選水草而放駒,配方旗而建隼……”(《蒙古遊牧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