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是中央電視台出品,央視紀錄頻道承制,劉鴻彥執導的紀錄片 。 該片分為《器》、《香》、《宴》、《養》、《廚人》、《酥》、《四季》、《合》八集,講述了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該片於2018年2月19日在CCTV-1、CCTV-9、CCTV-2、CCTV-4、CCTV-7同步播出 。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讓中國飲食依時而變,智慧靈動,中醫營養攝生學說創造了食材運用的新天地,儒家人倫道德則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們的餐桌。淘洗歷史,糅合時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天地間升起煙火,用至精至誠的心意烹製食物,一餐一食之間,中國人展示個性,確認歸屬,構建文明,理解和把握著世界的奧妙。中國飲食生長於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寬廣的時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珍貴的滋養 。

分集劇情

第1集 器

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伴隨著文明的不斷前行,新材料的發明、發現與套用,燒烤、蒸煮、煎炒也相繼出現,中國烹飪方式產生了飛躍。有時候是廚具餐具創造了烹調方法,有時候烹調方法的需要則推動了廚具餐具的革新。漫長歷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調出最好的味道,從廚具到餐具,中國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工具智慧和審美意識。

第2集 香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帶來了多樣獨特的小吃品類。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親和、最能體現當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成為別致的地方民俗符號,體現著當地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

第3集 宴

中國人習慣把人生喜怒哀樂、婚喪嫁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正所謂“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宴飲聚會的風貌因此極大發展。人們將飲食與社交緊密相連,飲食之事傾注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人們通過宴會,不僅獲得飲食藝術的享受,而且可增進親和,達成和諧。

第4集 養

中國人以飲食養生來保健,發展出獨特的植物學、醫學、營養學體系,創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養生佳肴。食養正氣,隨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蘊含著健康的奧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討論食養,希望幫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5集 廚人

中國飲食文化有著顯著的特色,展示著獨特的價值觀。千百年來,飲食已和我們的文化渾然一體無法分割。中國人通過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這一集將突出飲食里人的因素,著重展示人與食物的關係。無論家庭生存,還是宗族榮耀,食物構成了我們文化存續的基礎,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們從飲食中發現生活的真諦。

第6集 酥

點心是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良、品類豐富、風味多變而著稱。人們愛吃點心,是因為它們在美味之外,還寄託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大量的中式糕點,至今仍然是中國老百姓人情往來不可或缺的饋贈佳品,它像一面鏡子,折射著時代變遷和人情禮儀。可以說,點心伴隨人們走過一年四季的節慶日子,也見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完善,它寄託著幸福,也承載著人們仁愛互助的精神。

第7集 四季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時至今日,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在大地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8集 合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東西交匯……獨特的歷史演進,始終是飲食文化融合與流變的重要推動力。人的遷徙帶來食物的更新,展現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當今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世界的空前巨變。餐桌上新的變化,同樣是時代潮流的印證。本集聚焦中國人口遷移,探討其如何影響著當今國人的飲食習慣。這些食物,又在以何種方式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口味和性情。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節目攝製組足跡遍布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台灣地區,拍攝地點多達115處,調研採訪人物300多人,拍攝美食達400多種 。節目組將近200人,除了央視自己的團隊之外,也有來自荷蘭和台灣地區的攝影師和剪輯師加入 。

主創團隊

出品人慎海雄
監製魏地春(總監製)、張寧(總監製)、梁紅、史岩(節目監製)、石世侖(節目監製)
總導演劉鴻彥
總策劃周塬
導演駱永紅
攝影Benito Strangio(荷蘭)、安同慶
撰稿周塬、喻江
策劃陳江、胡愛忠、王偉達、韓任偉、劉偉鵬
總顧問邱龐同、王仁湖、尚哈玲、邊疆
美食總顧問高炳義
顧問章武、二毛
製片統籌張東升
錄音統籌范立明
錄音喬婧、張金浩
導演助理邊國鋒、王譽霏
英語翻譯孫兆林
剪輯孫鋒燚、閆伸、王宇宸、Rane Hazekamp(荷蘭)
作曲張逸馬
解說李立宏
攝影助理彭海、湯驚雷、黃其泰、張小楠
航拍盧宏梁、張二虎
數字影像管理吳焱
前期調研張銘、黃鶴
調色夏鎮、楊婧、張穎
片頭設計王曉雷、巴一、任丹、杜彥、李想、陳宏年
攝影棚拍攝尤褘、張海鴻、史宇航、楊帆
聲音設計高寶喜、王同
聲音統籌陳璐、王博
聲音編輯柴玉偉、湯彥君、薄華宇、劉孟夏
海報設計製作劉發祿、胡彪
片名題寫駱永紅
製片鮑月、劉洋、王海欣、易文韜、張明文、趙征
現場製片貢佳敏
外聯製片王譽霏、張蕾、黎如雪
宣傳統籌江舒遠
宣傳片製作張震
後期合成牛愛雲、朱建、王曉丹
花絮拍攝趙世越、邊國鋒
弦樂隊亞洲愛樂樂團
音樂演奏袁小鋼、高冠琳、孫瑩、丁曉逄、高翔、尚靖雅、高飛、鄒暢、張平、王馨悅
音樂錄音王鑫、李源
音樂混音許剛
包裝設計朱升元、戴紅、李柳菁
後期製作蘇州傳視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片頭製作恩都瑞格(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音頻製作北京沐肆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後期合成北京中視北方影視製作有限公司
前期設備銀河星光(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視晨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製片服務北京中視錦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項目主編錢鈺
節目編輯李瑤
播出管理劉茜、蘭孝兵、陳妍妍、聶茸、霍志堅、符甦
責任編輯袁峰、郝蕾蕾、歐陽秉輝、唐野、李振宇、蘇丹
宣傳管理李艷峰、王春麗、杜袁騰、王彩臻、張晨明
融媒體監理段瑩、馬夢瑩、汪曉琳
融媒體傳播耿姝、郭曉姝、吳勝、宋瑩瑩、劉紫玉、張健、林琳、金齊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攝製組來仙居踩點兩次,到皤灘古鎮、永安溪、公盂景、高遷古民居等地,了解風土人情和食材情況 。

•攝製組在拍攝時苦下功夫,參與拍攝的揚州大廚陳華表示,種植大菜的老馬夫婦來自湯汪,在片中做大菜燒芋頭的就是他本人 。

•在導演在與薛泉生的交流中,發現淮揚菜選料的特別之處,提出拍攝青菜的本地品種“揚州青”的部分,以此來表現普通食材背後的故事 。

發行信息

早期宣傳

2018年1月12日,製作方公布該片先導視頻 。2月9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北京舉辦開播發布會 。

播出信息

播出頻道播出日期播出時間
CCTV-1綜合頻道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20:00首播
RTHK33/33a(CCTV-1綜合頻道香港版)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19:40提前播出(無廣告版)
CCTV-9紀錄頻道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20:00同步播出
CCTV-2財經頻道2018年2月20日至2月27日17:40檔(周末18:40)播出,23:00重播
CCTV-4中文國際頻道2018年2月25日至3月4日18:00檔播出
CCTV-4亞洲版2018年2月23日至3月1日、3月3日18:00檔播出
CCTV-4歐洲版018年2月20日至2月27日5:00(倫敦時間21:00)播出
CCTV-4美洲版2018年2月20日至3月2日9:00(紐約時間20:00)播出
CCTV-7軍事農業頻道2018年3月3日至3月6日7:20檔播出

播出信息參考資料來源

收視率

據索福瑞全網監測數據,2月19日至26日央視播出的平均收視率達到1.49%。

作品評價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完善故事 ,強化人物,強化食物背後的文化,既近觀食物之美,又遠眺文化淵源。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遷徙與融合,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更講求表達跟美食相關的各種人文精神 。 (《廣州日報》評)

有了江南的“水八仙”的流行,荸薺、蓮藕、茨菰、水芹、茭白加上蒓菜、荸薺、芡實八種水生的產物,早在春秋時就已開始烹食,個個都是風味獨特的養生寶物,民謠說“春季荸薺夏時藕,秋末茨菰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鮮,水生四季有蔬菜”,這四季出產的時令性格,深受食客的喜愛。《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對“水八仙”做了非常新鮮的呈現,不僅介紹了做法,也介紹了其淵源,使人食味思源 。 (美食家葉放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