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禪寺[常熟禪寺]

興福禪寺[常熟禪寺]
興福禪寺[常熟禪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熟歷來有“小蘇州”之稱,並被譽為“天堂一角”。這裡風物雅宜,人文薈萃,早在商代末年,中原周太王之子泰伯、虞促為將王位讓給弟弟季歷,避逃江南。虞仲死後,葬在虞山上,地也因人而重。虞山又是江南平疇中少有的青山,山東南有如鏡的昆、尚兩湖,山東有潺潺而流的琴川,山北枕著滔滔長江,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景色,使這裡成為獨特的風景區名勝區。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興福禪寺興福禪寺
常熟歷來有“小蘇州”之稱,並被譽為“天堂一角”。這裡風物雅宜,人文薈萃,早在商代末年,中原周太王之子泰伯、虞促為將王位讓給弟弟季歷,避逃江南。虞仲死後,葬在虞山上,地也因人而重。虞山又是江南平疇中少有的青山,山東南有如鏡的昆、尚兩湖,山東有潺潺而流的琴川,山北枕著滔滔長江,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景色,使這裡成為獨特的風景區名勝區。

興福禪寺位於虞山北麓幽谷。南齊年間,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改名興福寺,唐貞觀後稱破山寺。唐代詩人常建作《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描繪古寺景色,膾炙人口,使此寺名聲愈盛,成為江南名剎。寺內名勝古蹟很多,主要有唐幢、興福石、空心潭、米碑亭等。

唐幢為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石刻之俗稱,在興福寺山門前,石幢高4米,底座及幢身呈八角形,所刻經文及蓮、獅、龍,刀法圓熟有大家氣,堪稱珍品;興福石在興福寺大雄寶殿內,大如伏牛,紋筋縱橫,左看像“興”字,右看像“福”字,故稱此寺為“興福寺”;空心潭為破龍澗流入寺內瀦留而成,潭作葫蘆狀,以黃石圍之,水清冽可見底,潭中曾產無尾殼的螺螄,人稱無尻螺;米碑亭在大雄寶殿東小院,亭中立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碑。清代乾隆年間,邑人言如泗守襄陽郡,得大書法家米芾書寫的此詩真跡,帶回故鄉,請石刻名匠穆大展刻碑立於寺中,唐詩、宋書、清刻集於一體,人稱為“三絕”碑。

簡介

興福禪寺興福禪寺

常熟歷來有“小蘇州”之稱,並被譽為“天堂一角”。這裡風物雅宜,人文薈萃,早在商代末年,中原周太王之子泰伯、虞促為將王位讓給弟弟季歷,避逃江南。虞仲死後,葬在虞山上,地也因人而重。虞山又是江南平疇中少有的青山,山東南有如鏡的昆、尚兩湖,山東有潺潺而流的琴川,山北枕著滔滔長江,形成“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景色,使這裡成為獨特的風景區名勝區。

崇教興福寺塔,俗稱方塔,在常熟市大東門塔弄內。現建為方塔公園,與常熟名人館、常熟碑刻博物館聯袂開放,成為常熟市內一處主要的旅遊觀光景點。

崇教興福寺塔,底層平面呈下方形,為四面九級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塔身逐層遞收,盔形頂。立面外廓輪廓線呈拋物線著,每層塔檐翬飛,精巧秀麗。

塔剎自下而上有:復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珠等鐵制構件,四翼角還有鐵制風浪與九層四個戧角相攀連。整座塔高67.14米,古樸恢宏,是常熟古城區內迄今為止最高、最威武雄壯的建築。

崇教興福寺塔於南宋末年建成,後經多年變遷幾次修建。現在在整修寶塔的同時,還辟出塔院,四周建築亭台,堆疊假山,廣種花木,闢為方塔公園,成為常熟市民憩息和外地人觀光遊覽的好去處。近年來,常熟有關部門又發起“愛我常熟,修我方塔”的活動,廣募資金,再修方塔,使歷經七百二十餘年的古塔再展雄姿,重放光彩。

史料記載

興福禪寺興福禪寺
興福寺位於常熟城北虞山之麓,青嶂疊起,古木參天,飛泉石橋,氣象雄古,頗擅林泉雲壑之美。

本寺創自南齊,邑人郴州牧倪德光舍宅為寺,名「大慈寺」。相傳唐貞觀年間,有黑白二龍交勇,沖逆成溪,遂成破澗,故又名「破山寺」。唐懿宗鹹通九年,敕賜大鐘及「興福寺」額因名興福寺。

乘所載,興福寺高僧有唐之懷述、常達;梁之彥;宋之晤恩,或弘宗演教,或神應感通,溯自開山以來歷乾五百餘載。世變滄桑,興廢屢更,端賴碩賢,砥柱其間,奕葉相承,傳之無盡。

興福寺自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詠,馳譽千載,今猶存諸多名跡,茲簡介於後∶

唐尊勝石幢∶二幢立於山門前,左為平原陸展書,右為京兆全貞書,精妙無比,今尚存其一,立於破龍澗畔。

救虎閣∶梁高僧彥,德臘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閣,有虎中矢,咆哮於地,徐為拔之,虎瞑目舐血,顧而去。及曉,獵戶尋蹤而至,示以矢,獵戶感悟罷獵,此閣因名救虎閣。

興福禪寺興福禪寺
白蓮池∶位於救虎閣前,池產乾葉重萼,白蓮芳色異常。

空心潭∶載興福寺山下有泉,瀦而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淵深澄澈,可燭需眉,天光日華,上下交映。

空心亭∶亭以常建詩得空心之名。破山之秀,鍾於斯亭。設定既宜,稱謂允當。人知少府詩之工,而不知所以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

君子泉∶?載《泉銘》曰∶石竇出泉,澄清瑩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豈伊謙受,將毋安節。君子飲之,潔厲冰雪。

廉飲堂∶位於君子泉前。同光二帝之師,翁同和削籍後,一度隱息於此。

至於常住教乘,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闡揚「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際,法燈和尚開堂說戒,專弘「南山」。其後住持乏賢,山門寥落。民國丁巳夏,本寺檀越及邑中耆老,禮請常州天寧寺冶開和尚蒞臨主持法席。時冶公方以慈善事冗,難以兼顧,因命嗣法弟子月霞、應慈法師來主斯寺,重振宗風。

住持法師

月霞法師為華嚴宗大師,歷主法筵,秉拂伊始,即席不暇暖,籌設華嚴講堂,以揚法化,未幾示寂。應慈法師一遵霞師遺訓「力弘華嚴,不作方丈」,年登九十有奇,猶齋講不輟。法門人持松法師,繼主法席,惠宗、潭月二師相與輔弼,創立「法界學院」,培植僧材。退席後,復求法東瀛,於高野山天德院謁金山穆韶,受真言宗傳授,得五十一世阿黎位,有《華嚴》、《密乘》、《唯識發相》名著於世。

今住持妙生法師,昔曰肆業法界學院,深受獎掖,是以知恩報德,數十年守山不去,備嘗辛苦。今欣逢盛世,佛日重光,和尚率眾行道,禪誦雍和。唐少府詩「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之清境得以再現於今日。

地址∶江蘇省常熟市城北虞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