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德堂

致德堂

致德堂,古代店鋪名,坐落在下塘中市金楊梅街34號,房主徐廉青為震澤富商,開設米行、絲經行、竹行及壽器店。清末,經營得法,積財頗富,曾師從國學大師章炳麟、金松岑研習古文,又與魯迅、柳亞子等結為詩文之友,後又加盟於南社,亦商亦儒。

簡介

致德堂位於江蘇吳江市震澤鎮。

致德堂,坐落在下塘中市,金楊梅街34號,興築於清宣統二年(1910),坐落於民國元年(1912)。

房主徐廉青為震澤富商,開設米行、絲經行、竹行及壽器店。清末,經營得法,積財頗富,乃將米及絲經兩行與家宅建於一處,便於管理。民國元年,徐廉青年事已高,乃將家業傳承於其子徐子為。子為早年就讀於上海文學院,曾師從國學大師章炳麟、金松岑研習古文,又與魯迅柳亞子等結為詩文之友,後又加盟於南社(湘集),亦商亦儒。

致德堂與師儉堂一衣帶水,隔河相望,建築格局及風格相似,皆是前行後宅,有分有聯的綜合功能建築群體。

致德堂全宅占地1650平方米,前後六進,通寬四間,除第五進內宅花廳面臨花園而坐北朝南外,餘因街面面北,因勢皆築成坐南朝北。

第一進為恆豐泰米行,四開間門面,店面臨街,再接建風雨廊棚至駁岸河埠,使米糧裝卸及門市糶•均可遮陽避雨。穿過店堂為一狹長通道,兩側樓房對峙。坐西向東者為米行帳房間,坐東向西者為米倉、起坐間及廚房。起坐間接待客商及航船主,廚房日日起炊,供米行及絲經行夥友三四十人用膳,此為第二進。

第二進通道底為風火粉牆,中間石庫門,內連磚雕門樓,飾以福、祿、壽等圓形吉祥小品透雕。過門樓為第三進,第三進天井寬廣,石板平整勻稱,左右牆上各設翠釉•漏窗。正廳三楹,西隔小天井連一邊廂,自成院落。廳雖面北,然軒敞而進深。中立屏門,一隔為二,南北平分。兩向又各設落地長窗,冬夏寒暖皆適,底層前後均設翻軒。廳內梁枋各處雕刻大幅梅、蘭、竹、菊“四君子”和牡丹、蓮花等花卉圖案,雍容華貴。廳之前各有落地長窗,裙板上刻有整本《西廂記》故事的浮雕如連環圖畫逐頁展示。廳內北檐掛有一對大花籃,南檐另有一對小花籃,刻工細緻,層次分明。柱礎為方形花崗石,石質細潔,整座廳堂為花籃廳造型,上懸“松筠小築”匾額,系清末吳江翰林錢崇威所題。廳西廂房為主人書齋。正廳樓房亦甚高敞,樓層地板用整條木板鋪成,厚重而踏實,鋪擺的十分平整,足見用材及工藝之精。樓面之上還有閣樓,淨空2米餘。

第三進是致德堂的主體,為震源絲經行行址。中間三間為收發、整理、包裝絲經的所在,東西廂為帳房間,樓廳內搖戶、槓夫、經行業務人員進出不絕,為免喧囂煩擾,第四進與第三、第五進之間均可閉可通。

第四進平廳,清同治狀元陸潤癢手書的“致德堂”匾額懸於廳內正中,也是徐氏家族的活動中心,祭祖團拜、婚禮壽慶、紅白喜事、迎來送往俱在此舉行。廳堂及廂房還是會客和文人詩友雅集之處,家具花卉、古玩擺設、字畫懸掛無不精心設計,高雅宜人。致德堂宅院自二進始,另築備弄直至第五進,各進之間,有分有合,開關自如,互不干擾。

第四與第五進之間以一寬闊庭院相隔。院之西南開鑿一個約3米見方的水池,圍以石欄,臨池築亭閣,以賞游魚。亭閣之間二層樓門與第五進廂樓相貫。

第五進為唯一朝南的樓房,內眷住宅,面闊四間,其中三間為花廳,一間為廂房。亦有前後翻軒及枋梁雕飾,在前翻軒檐下還裝有木雕掛落,圖案簡潔,左右對稱。樓上設有統陽台,冬可孵陽,夏可納涼,還可俯視其下花園景色。第五進與第六進之間的花園,甚為開敞,綺疏粉壁,布局得當。園中東西兩側各有丈余方的茶亭一座,左右對稱,歇山頂,飛檐翹角,甚是秋弈棋、品茗、納涼、賞月時用。西亭用設窗欞,內置桌椅擺設,嚴寒季節還可添置火盆,以增暖氣,為冬春時使用。傳說中的兩亭為雌雄一對,西為雌,女眷專用,設戶牖可關閉,以保守私房秘密;東為雄,男客專用,無遮無攔,以暢胸懷。一東一西,各有所屬。國內還廣植月桂、玉蘭等樹木,中央花壇栽有牡丹、芍藥等花卉,終年含蕊吐芳,繁花似錦。

第六進與第五進隔花園相望,為一排四間洋式樓房。清朝末民國初,建築式樣上西風東漸,洋式建築不僅流行於通商口岸,也傳到震澤、南潯一類的繁榮江南市鎮,致德堂的小洋樓可謂震澤人的首次嘗試。第六進水刷石牆面,門劵及窗框上皆飾有西洋風格的浮飾圖案,與第五進之嚴謹風格完全迥異。第六進小洋樓雖然朝北,但兩面都是開窗,樓是鋼窗,樓下為木格刻花玻璃窗,採光通風遠優於前五進。室內則以石膏吊頂。第六進專供女主人誦經念佛,以故樓前澆制水泥地坪上印有“?”字花樣。

保護

1986年7月,致德堂被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