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菘葉

臭菘葉

為天南星科植物臭菘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Iocarpus foetidus(L·)Salisb。臭菘,宿根草本。根莖粗壯,直徑達7cm.葉基生,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生於海拔300m以下的潮濕針葉林或混交林下,常於沼澤地區成大片生長。分布於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 性味味辛;苦;性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是一種中醫藥的藥物名稱。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名】Chòu Sōnɡ Yè

【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臭菘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Iocarpus foetidus(L.)Salisb.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中文學名 臭菘葉 拉丁學名 SympIocarpus foetidus(L.)Salisb.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澤瀉目 科 天南星科 種 臭菘葉 分布區域 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

植物形態

臭菘葉

臭菘,宿根草本。根莖粗壯,直徑達7cm.葉基生;葉柄長10-20cm;葉片長20-40cm,寬15-35cm,先端漸狹或鈍圓。花序柄外圍鱗葉長10-40cm,花序柄長3-20cm,粗l-1.2cm;佛焰苞基部席捲,中部腫脹,半擴張成卵狀球形,先端漸尖,下彎成喙狀暗青紫色,外面飾以青紫色線紋,長10-16cm,直徑4-5.5cm;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青紫色,直徑2.5-3cm,有長0.5-1cm的梗;花有臭味,兩性;花被片4,向上漸擴大,拱狀;雄蕊4;子房沉陷於花序軸上,1室,胚珠幾從室頂下垂。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m以下的潮濕針葉林或混交林下,常於沼澤地區成大片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

藥物功效

【藥理作用】強心作用:臭菘的地上部分提取物,使蛙心收縮幅度增加11%-23%,但不影響心跳頻率,提示有強心作用。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