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

自貢富順

富順縣隸屬四川省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東鄰內江市隆昌縣,西靠自貢市沿灘區,南接瀘州市,東北與隆昌臨界,西北與自貢市大安區相連,西南與宜賓市接壤,距省會成都約250千米。 2011年末,幅員1333平方千米。居民戶數31.83萬戶,人口107.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55萬人。城鎮化率32.74%。縣人民政府駐富世鎮。被譽為“千年古縣”、“巴蜀才子之鄉” 、“中國豆花之城” 。

基本信息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概況

基本信息中國·四川·自貢——鹽之都、龍之鄉、燈之城   鹽之都、龍之鄉、燈之城——自貢(5張) 自貢具有兩千年的鹽業史和71年建市史,1939年國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貢市,為四川省最早的省轄市和工業重鎮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23個建制市之一,還是川南地區第一座100萬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恐龍、井鹽和燈會被稱為自貢的“大三絕”,“小三絕”是龔扇、扎染剪紙,素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江姐故里”等美譽而蜚聲中外。 從清朝中葉以來,自貢一直是中國井鹽生產的中心,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和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並以機械、化工、鹽業、紡織、輕工、食品、燈飾、新型建材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對外開放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四川省級風景名勝區、四川省級園林城市、中國“文學之城”100強市。

城市概況

經緯度】位於北緯28°55′37〞~29°38′25〞、東經104°02′57〞~105°16′11〞之間。 【面積】幅員面積4372.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 【海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為榮縣丁家山主峰,海拔901米,最低點為沱江出富順縣水面,海拔240米。 【人口】200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28.49萬,全年出生人口5.17萬,出生率為8.41‰,比上年上升0.9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65萬,死亡率為6.71‰,比上年上升0.7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70‰,比上年上升0.12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280.73萬,其中城鎮人口114.61萬,鄉村人口166.12萬,人口城鎮化率為40.82%,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 【民族】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37個,人數較多的是回、藏、彝、滿、苗、土家。 【宗教】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台北時間 【政府】市委書記—雷洪金; 市長—雷洪金 。 【友好城市】美國米德蘭市;韓國慶尚南道固城郡,日本三梨市。 【知名企業】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久大鹽業集團;自貢鴻鶴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聚脂股份有限公司;匯維仕集團;大西洋集團;自貢長徵集團有限公司;中橡集團炭黑研究院;中昊晨光研究院;華西能源;川潤集團。 【本科高等院校】四川理工學院

自然地理

位於四川盆地南部、長江上游的釜溪河畔。與內江、宜賓、瀘州、樂山等地相鄰。 自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分為低山、丘陵、平壩、溝谷。氣候屬東亞季風環流控制範圍,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時,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屬沱江、岷江水系,境內大小河流460餘條。自貢境內地形多丘陵,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自貢一年四季中,開春的時間較早,春節過後,回溫很快;夏天溫度很高,降水量大而且集中;自貢的秋天較短,常見綿雨天氣;冬天溫度不是很低,雨水很少。總的來說,自貢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時間較短,四季分明,陰雲天氣較為常見。 境內中、淺丘陵起伏,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一般海拔標高在250米至500米之間,城區海拔高度為280米至400米。市內河流主要為滄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經市境127公里。釜溪河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遠河注人,流域總面積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榮縣,屬岷江本系。 自貢現有耕地217萬畝,成片森林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生物物種繁多,查明植物近800個(系)科,動物70多個(類)目。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天然氣、滷水、岩鹽及石灰石。自貢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眾多,尤以鹽業遺址、恐龍化石和彩燈文化著稱於世。

交通概況

自貢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內宜高速公路為依託,遂筠路、資貢路、隆雅路等省道為骨架,縣鄉公路為支線的公路網,與相鄰市(縣)的進出口通道均建成二級或二級以上水泥砼路面。截止2000年底,全市有公路21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公里,一級公路37公里,二級公路204公里,高級和次高級路面798公里,中低級路面1218公里。全市96個鄉鎮中,有76個通水泥路,11個通油路。 目前,成自瀘赤高速公路,樂自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自貢市公路將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 自貢鐵路——內昆鐵路,設自貢站、自貢南站、俞沖站、大山鋪站,自貢火車站位於自流井區 沙灣,從自貢乘坐火車可以抵達成都、廣州、貴陽、昆明、宜賓、重慶、昭通、內江等城市。自貢火車站市內售票處在假日大酒店旁,計畫建設的有綿-內-宜城際鐵路等。 自貢公路交通比較方便,與成都、重慶、宜賓等周圍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連。從自貢出發可以到達成都、重慶、南充、瀘州、宜賓、德陽、廣安、達州、武漢、南京、蘇州、溫州、杭州、寧波、嘉興、台州、福州、廈門、廣州、深圳等省內外大中城市。

行政區劃

自貢市共有四區、兩縣。 現轄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和榮縣、富順縣。

旅遊文化資源

自貢,位於"天府之國"──四川省的南部,是"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獨具風韻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其特有的風采和格韻,卓立於中國城市之林。既有千載鹽都的盛譽,又有恐龍之鄉的稱謂,亦有南國燈城的美名,1986 年,自貢市由國務院頒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後又相繼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對外開放城市和全國衛生城市。自貢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宜人,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而聞名遐邇。 自貢與鹽(3張) “自流井——恐龍風景名勝區”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由於歷史上井鹽的運銷方式和中淺丘陵地形條件,以自流井、貢井為主體的城市布局與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河溪交錯穿插,形成了融山、水、城為一體的“半城青山半城樓”的山林城市風貌。即使在城市中心地區,雖樓宇參差,市井繁華,卻仍見山林穿插、碧水中分。在青山綠水環抱之中,在數百株古榕的掩映之下,仍可見到保存尚為完好的各式鹽業同鄉、行幫會館,以及石板鋪就的傳統街區和高數十米的采鹵木製井架——天車市花紫薇、市樹香樟遍布全城,飛紅嵌玉,將鹽都點綴得更加清秀、含蓄、典雅。 自貢以盛產井鹽聞名,素有"鹽都"之稱,其悠久的采滷製鹽史,可上溯到近兩千年前的東漢章帝時期(公元76~88年)。北周武帝時(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鹽井而置富世縣,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鎮。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鎮置榮州,改鎮為公井縣。清鹹豐三年(1853 年),大平天國攻占南京,淮鹽受阻。 川鹽濟楚,得以運銷兩湖淮鹽引岸市場。1937 年抗戰軍興,海鹽停滯,川鹽崛起,再度濟楚,有設市之需。 1939年9 月1 日始將川鹽史上稱為富榮鹽場的東西兩場--自流井和貢井從富順、榮縣劃出合併而建立省轄的自貢市。 自貢因鹽設鎮、設縣直至因鹽設市之路,是一條典型的資源開發型的城市發展道路。在我國古代科技史、經濟史和城市發展史上自貢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井鹽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市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所在的西秦會館和燊海井,榮縣大佛、富順文廟,以及吳玉章故居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自貢燈會

自貢燈會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民間藝術游”、“中國百姓生活游”和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自貢燈會吸引了近1.5億中外遊客,被譽為“高品味的藝術”、“流動的文化旅遊資源”、“民族傳統文化的驕傲”、 “天下第一燈”。 自貢以獨特的燈會聞名於世。各種質地、色彩、大小不同的紙,絹、綢,都是自貢的燈材,還有玻璃、藥瓶、瓷器、蠶繭、竹編、扎染布料等獨具地方風情和行業特色的制燈原料。自貢燈會尤以品種眾多、燈景交融取勝。千姿百態的龍燈、走馬燈、座燈、系列燈、工藝燈、動物燈、人物燈、花鳥燈……五花八門,璀璨奪目。每逢燈會,園林山水中萬燈齊展,燈中有景,景中有燈,燈景交織,形、色、光、聲、動有機融合,層次迷離,氣勢磅礴。 燈會成就 1、在國內,自貢燈會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重慶、拉薩、烏魯木齊、銀川、貴陽、成都、長春、哈爾濱、瀋陽等全國各省會城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等200多個大中城市和地區展出。 2、在國際上,自貢燈會首赴新加坡以來,自貢燈會先後赴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展出50餘次。以燈為媒,自貢彩燈產業開始連線亞洲、歐洲、澳洲、北美洲市場。如今,自貢燈會在國際燈會展出市場的占有率已達90%以上。有近4000人次走出國門參加展出,在國外引起了較大反響。尤其是新加坡總統、韓國總統、加拿大總理、泰國王儲妃等國際政要都對自貢燈會給予了高度評價,把自貢燈會譽為“天下第一燈”。全球有近2億大眾觀賞過自貢燈會。在韓國,幾乎每年都有自貢燈會的身影,極大地促進了中韓文化交流。

2、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約11公里的大山鋪鎮旁,是一個盛產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該遺址最早於1972年發現,1977 年首次發掘,獲得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間先後組織三次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在約2800平方米範圍內獲得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化石骨骼標本,從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龍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 個種。估計整個化石群集中埋藏範圍約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萬塊以上, 被譽為"恐龍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該遺址上修建有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恐龍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門類齊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點。作為一處罕見的自然歷史遺產,它所產出的化石不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遊觀光價值,而且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侏羅紀早-中期恐龍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內(江)樂(山)公路旁,分別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鐵路連通的內(江)宜(賓)高速公路和內(江)昆(明)鐵路也經過此地,並分別設有出口和火車站。該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慶204公里,交通便利。

3、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市東北郊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現場,距自貢市區11公里。是我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博物館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積為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分館舍、綠化地帶和附屬建築3部分。主體館舍內設有化石埋藏館、中央大廳、化石裝架陳列館、報告廳和恐龍生態環境廳。恐龍埋藏遺址有1900平方米,可見到多種恐龍的骨骼錯落交織,分布在近水平狀延伸的砂岩層中,是巨大恐龍墓地的縮影。在裝架館內,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龍”和多具恐龍的復原骨架組合,以及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館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塊堆壘而成,使整個建築與恐龍發掘現場相協調,立意新穎,造型獨特,引人入勝。大山鋪發掘的各種恐龍及伴生物化石數以百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恐龍動物群”。其中包括了3個綱、11個目、15個科的屬種,既有陸生、水生、兩棲類,又有空中飛行的古脊椎動物;有長達20米的草食長頸椎蜥腳龍、兇猛的肉食恐龍和數量多而完整的短頸椎蜥腳龍,也有僅14米長的鳥腳龍。最珍貴的是目前世界上發掘最早的中侏羅紀劍龍和首次發現的翼龍,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貢恐龍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自貢恐龍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在世界上與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齊名,合稱為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四川自貢是我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這一帶侏羅紀(1.35億年-2.1億年前)的陸相地層相當發育,恐龍化石就埋藏在侏羅紀早、中期陸地層中,而此期的恐龍化石正是世界恐龍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所以自貢的恐龍化石為世界研究恐龍的演化,提供了豐富的關鍵性的原始資料。 據地質考察,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大樹參天,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恐龍博物館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觀,是我國繼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館之後修建的又一大型專業性現場博物館。它占地2.5萬平方米,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分為三層。陳列以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及出土的恐龍化石為主。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如生物進化、化石、地質年代、恐龍的演化與分類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裡有幾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支的老高,離地面約10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鹽都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空中飛翔的龍和遨遊水中的兇猛肉食性蛇頸龍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龍埋葬遺址。這裡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左圖就是“天府峨嵋龍”[點擊放大]看看博物館對它的介紹1979年在自貢大仙鋪發現恐龍群窟,經過整理,共有200多個恐龍個體,其中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眾多的恐龍共處一窟,頓時引起世界的關注,之後又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至今自貢已有70餘處發掘出恐龍化石。 據地質考察,這裡曾是恐龍的“極樂世界”。侏羅紀時期,自貢這一帶是開闊的濱湖地帶,氣候炎熱,水草豐茂,是恐龍理想的生活場所,而大山鋪又是風平浪靜的砂質淺灘,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從遠處搬運來的恐龍屍骸,都被淺灘上的泥沙掩埋起來。屍骸地堆積與泥沙的掩埋交替進行了很長時期,以後再經過一兩億年漫長歲月的積壓,終於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含化石的砂岩層。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位於自貢市中心東北11公里處,經勘察,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化石富集區達1.7萬平方米,共分為3到4個小層。在僅兩個800多平方米範圍內就發掘出恐龍個體化石近百個,完整和較完整的骨架30餘具。其恐龍動物群包括3個綱、11個目、15個科、近20個種,並出土了一批珍貴的伴生動物化石。 這個化石群中,相當部份是新屬新種,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植食性長頸椎蜥腳恐龍、兇猛的食肉性恐龍、身體矮小的鳥腳類恐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在國內外同地質時代的地層中極為罕見。1987年,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發掘現場,修建了亞洲最大的恐龍自然博物館,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後的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被譽為“東方龍宮”。 博物館主館建築遠望如一堆黃色巨石,與周圍中生代殘存植物相映生輝,給人一種遠古洪荒的印象。從大門進去,一步跨過時間千萬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眼前呈現的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後被活埋的“萬龍坑”。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觀,令人驚嘆不已。 此外,在發掘現場還發現不少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及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也都經過整理,陳列在博物館內的知識廳及標本陳列廳內,展示了侏羅紀恐龍動物群落的生態面貌。

4、西秦會館

西秦會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清初,陝籍商人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為了“款敘鄉情”,並顯示豪華富有,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較舊地址拓出十數丈,依山另闢一正殿”,“壯麗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築,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築,四周以廊牆及其它建築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有京華的5個大小院落群體。

5、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以收藏、研究和陳列中國井鹽歷史文物為基本功能,是中國較早設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以清代建築“西秦會館”為館址,博物館內陳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模型、照片和標本,從鑽井、采鹵、輸鹵、製鹽等方面再現了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革和發展,生動表現了以深井鑽鑿技術為中心的古代井鹽生產工藝,體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

6、榮縣大佛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來坐佛佛像,世稱榮縣大佛。拂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僅次于樂山彌勒大佛,為中國第二石刻大佛。 2006年05月25日,榮縣大佛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已為國家AAAA級景區。

7、富順文廟

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於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曆二年(1042),富順縣終於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於慶曆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並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後,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餘,來廟內為生員講課,於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

8、自貢世界地質公園

自貢地質公園的地學內涵極為深廣,特別是在以恐龍化石為主體的極其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典型的侏羅紀地層剖面,完整的井礦鹽遺蹟等方面,都具有全國和世界意義的科學價值,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歷史寶庫。 公園內廣泛出露的侏羅紀陸相地層中,蘊藏著大量的恐龍及其他古脊椎動物化石,常常形成規模宏大的恐龍化石埋藏群,其豐富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完善了世界恐龍演化史中甚為薄弱的中間環節,這使自貢成為世界上發掘研究侏羅紀恐龍化石最為理想的地區。 公園內豐富的鹽滷資源和近兩千年的採鹽歷史,保留了眾多鹽業生產的歷史遺蹟,創造了井鹽生產中的十個“世界第一”的科學技術,這對於探究鹽礦開採技術和區域鹽滷礦床形成與分布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自貢地區侏羅紀地層發育良好,出露齊全。公園內龍井至涼高山一帶連續出露的一套陸相地層為下侏羅統自流井組的地方性標準地層剖面,對區域地層對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中國首座集恐龍化石原地保護、標本展示和科學研究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實現了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新突破。它是亞洲最大並唯一擁有化石埋藏遺址的恐龍博物館,與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立恐龍公園和美國猶他州國立恐龍紀念館並稱為世界上具有恐龍化石埋藏現場的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其中尤以中侏羅世恐龍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也最為多姿多彩,是世界上收藏中侏羅世恐龍最豐富的博物館。 公園內大量的採鹽遺蹟反映了自貢近2000年悠久的鹽業歷史文化,綜合體現了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發展的水平。著名的鹽井遺址——燊海井是運用簡易材料和高超的鑽井技術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享有“鑿井奇觀”和“天下第一”的美譽。它的鑿成,不僅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公園內的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中既有世界唯一的一套中國古代鑽治井工具群,又有堪稱“中國最古老股票”的一大批鹽業契約,還有反映雲南、西藏等鹽區的鹽業文物。鹽業歷史博物館完整地展現了自貢乃至中國井鹽生產、發展的歷史畫卷,對“千年鹽都”的內涵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自貢燈會有著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鮮明的特色。它薈萃了中國燈文化的風采,贏得了“天下第一燈”的美稱,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燈組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烈,在國內外首屈一指,是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綜上所述,自貢地質公園既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典型的自然科學研究價值,又有獨特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進行古生物、地層、岩鹽礦床、歷史、古建築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科學普及的理想地區,完全符合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9、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

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位於自貢市榮縣金花鄉。桫欏為一古稀植物,屬真藏綱中的薄囊亞綱桫欏科中的一種,因其為木本,所以又叫樹蕨。與恐龍同期生長,並為恐龍主要食料之一。現存的桫欏,是未遭第四紀冰川破壞而保存下來的古老孑遺,人稱"植物活化石"。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的8種珍稀植物之一。金花桫欏自然保護區目前生長著15700 多株而又成片的桫欏群,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是與恐龍化石配套的自貢極珍貴的旅遊資源。加上這一地區峰巒疊翠,蕨類密布,清新質樸的原始風情,數百畝的森林資源,以及周圍的瀑布、鐘乳石、石人峰、一線天、九橋十八洞等奇觀異景和坐落其間的水庫,山環水貌,碧波蕩漾,現已成為旅遊的好去處。

10、高石梯森林公園

高石梯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省位於自貢市榮縣鐵廠鎮,總面積182.13公頃,1993年被四川省省林業廳定為省級森林公園。 高石梯自然風景區,早在清光緒33年就被基督教會華西教區列為外國人在四川的四大避署勝地之一。 公園內地貌奇特,巨石、奇峰、溝谷、山溪形成了典型的川南區低山地貌的自然景觀。主要景觀有:天鵝抱蛋、雙獅拜象、石筍凌空、楊泗岩。 景區具備完善的吃、住、游、娛樂等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現有大、小會議室、餐廳、練歌場、茶坊,客房有標準間和普通間。在2004年隆重推出休閒套餐和消夏野營活動。 高石梯森林公園竭誠歡迎國內外商家、友人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

11、飛龍峽風景區

飛龍峽風景區位於自貢市區西南部,距城區15公里,規劃總面積為45.57平方公里,是國家“AA”級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同時也是自貢市近郊唯一的生態型景區。景區平均海拔365米,最高海拔497.7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年均氣溫17.1℃,濕潤涼爽,氣候宜人。 飛龍峽景區山體如斷臂大佛,水形似游弋烈龍,民間傳說中有佛抱龍飛、斷臂為景之說,故而得名。景區自然天成,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更兼有獨具特色的川南民俗和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蘊,乃朝佛冶性、消夏避暑、生態旅遊、養生度假的好所在。 2006年,自流井區根據自貢市打造旅遊目的地的要求,提出了“整體規劃,統一管理,凸顯特色,豐富內涵”的思路,以旅遊服務經濟支撐景區發展,立足自貢,輻射周邊,將飛龍峽風景區建設成為川南地區旅遊度假的首選地之一。

12、江姐故居

從大山鋪鎮市街出發沿蜿蜒的水泥路向江姐故居行進。來到江姐故居,占地250平方米的故居已被擠得水泄 不通。江姐的堂侄江子剛激動的說:“沒想到今年春節會來這么多的遊客,大年三十那天的遊人比趕場的人還多,有從上海、浙江、廣東來的,還有從成都、重慶、昆明頂地專程駕駛私家車來的,甚至還有從香港、澳門等地過來的。他們來此瞻仰江姐故居,憑弔江家祖先墳墓,尋覓江姐小時候走過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據不完全統計,從大年三十到正月二十,來江姐故居的遊客不少於2萬人。”來自自貢城區的小朋友文諾天說,“今天外公外婆特意帶我來瞻仰江姐。以前從歷史書上讀到江姐印象就很深,現在實地參觀了她的生活環境,以及陳列的老虎凳、竹籤等刑具,很形象地感受到江姐的成長過程。讓我真正懂得了我們都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輩用鮮血換回的美好生活。今年的春節太有意思了”。

13、吳玉章故居

吳玉章故居位於四川省榮縣東南,距縣城約15公里的雙石鎮蔡家堰村,今尚存土木結構房屋三間,其中兩間有樓,占地面積96平方米。1958年,吳主章回縣,將舊宅捐贈辦師範。1983年師範搬遷後,辦起蔡家堰中學(今名玉章中學)。 1988年吳誕辰110周年,國家撥款,在緊連舊居之西重建吳玉章故居,整修至雙石鄉的道路,及蔡家堰大橋。修葺後的吳玉章故居,占地155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50平方米。大門門楣懸掛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題匾“吳玉章故居”。門內兩邊柱上刻有對聯:“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院壩正中安放吳玉章半身雕像。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詞:“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基座背面陰刻吳玉章的生平簡介碑文,文字為繁體正楷。堂屋門楣懸掛徐向前元帥題寫的匾額“革命前軀”。

14、仙市古鎮

自貢仙市古鎮是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鎮,是釜溪河當年鹽運重要碼頭之一,建築保留著原有風貌,寺廟祠堂眾多。古代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的韻味充滿了這個古鎮,明末清初的古建築群:南華宮(建於公元1962年)、天上宮(建於1850年)紅牆黛瓦、眾鰲高翹、雕樑畫棟、木雕飛禽走獸、花草蟲魚,造型各異、栩栩如生。仙市鎮真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2006年05月25日,吳玉章故居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推薦旅遊路線圖:

A線(三日游)  D1成都(重慶)——江姐故居——恐龍博物館——燊海井——鹽業歷史博物館,住市區,夜嘗自貢美食、游釜溪河觀光帶或觀燈。 D2吳玉章故居——榮縣大佛,住桫欏谷。 D3桫欏谷——下午返回。 B線(二日游)  D1成都(樂山)——榮縣大佛——榮縣軍政府舊址——吳玉章故居,住市區,夜嘗自貢美食、游釜溪河觀光帶或觀燈。 D2江姐故居——恐龍博物館——燊海井——鹽史館,下午返回。 C線(二日游)  D1川南各地市——江姐故居——恐龍館——燊海井——鹽史館,住市區,夜嘗自貢美食、游釜溪河觀光帶或觀燈。 D2吳玉章故居——榮縣大佛——榮縣軍政府舊址。下午返回。 D線(市內一日游綜合線路)  上午:江姐故居——恐龍館。 下午:榮縣大佛——榮縣軍政府舊址——吳玉章故居。 E線(市內一日游紅色旅遊線)  上午:自貢烈士陵園——江姐故居。 下午:吳玉章故居 F線(市內一日游綠色旅遊線)  上午:恐龍博物館——鹽史館——燊海井。 下午:尖山農團或雙溪湖、高石梯。

經濟概況

1、綜 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省統計局審定,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54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0.17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91.90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168.98億元,增長11.6%。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0%,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2%。分季度看,一季度經濟成長14.2%,二季度增長14.5%,三季度增長14.8%,四季度增長14.6%。 物價漲幅平穩。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3.5%,非食品價格下降0.7%,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3%。在企業生產價格方面,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5.8%,原燃材料和動力購進價格下降9.3%。

2、農 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農村經濟運行平穩。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2.71萬公頃,增長1.0%;油料種植面積達到2.44萬公頃,增長6.6%。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1.88萬噸,增長1.3%;油料產量達到4.75萬噸,增長2.2%;蔬菜產量達到142.45萬噸、增長5.7%。豬牛羊肉產量22.79萬噸,增長2.4%;生豬出欄273.48萬頭、增長3.0%;肉牛出欄5.75萬頭,增長12.5%,肉羊出欄150.42萬隻,增長3.1%,家禽出欄3809.66萬隻、增長7.5%。

3、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62.38億元,增長20.6% ,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實現增加值249.32億元,增長26.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548戶,比上年末淨增45戶,實現出口交貨值36.59億元,下降14.6%,完成新產品產值259.36億元,增長30.1%,產銷率達到98.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1.55億元,增長28.8%;實現利稅33.53億元,增長18.3%;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5.86億元,增長22.0%。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9.52億元,增長11.5%。全市具有四級資質及其以上建築業企業有173個,完成總產值73.24億元,增長19.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53.29萬平方米,增長37.5%;完成房屋竣工面積377.47萬平方米,增長34.1%。

4、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3.0億元,增長52.8%,增速比上年高2.6個百分點。其中,一產業完成投資28.98億元,增長34.8%;二產業完成投資74.90億元,增長48.4%;三產業完成投資139.12億元,增長59.8%。分城鄉看,城鎮投資198.42億元,增長53.5%;農村投資44.58億元,增長49.6%。 S305線富榮段全面建成,成自瀘赤高速公路、樂自高速公路自貢段開工建設,一大批關係改善自貢發展環境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6.31億元,增長60.7%,增幅比上年提高43.0個百分點。

5、國內外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10億元、增長18.4%。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29.19億元,增長18.3%;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74.91億元,增長18.5%。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額增長10.2%,服裝類增長60.5%,金銀珠寶類增長185.3%,日用品類增長7.4%,汽車類增長14.4%,中西藥品類增長3.0%,通訊器材類增長111.3%,五金、電科類增長147.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67.6%,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09.3%。 全年進出口總額為49877萬美元,增長0.8%,其中,出口額18661美元,下降28.4%,進口額31216萬美元,增長33.3%。

6、交通

東環線、恐大路道路建設全面啟動,自貢火車南站擴建工程進入收尾階段、自貢汽車客運西站(貢井)已完工,自貢汽車客運南站(沿灘)、自貢旅遊車站(大安)進入基礎工程建設,榮縣新城汽車客運總站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58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公里,一級公路58公里,二級公路216公里,三級公路291公里, 四級公路3807公里,等外公路1381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7728萬人,旅客周轉量113968萬人公里;完成公路貨運量3243萬噸,貨物周轉量315512萬噸公里;水路客運量98萬人、客運周轉量760萬人公里,水路貨運量229萬噸、貨物周轉量3639萬噸公里。

7、財政、金融、保險和證券

全市財政總收入50.69億元,增長0.3%,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02億元,同口徑增長11.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71.99億元、同口徑增長25.3%,財政資金向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安全、教育、環境保護等民生領域傾斜,全市民生支出資金達50.8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70.5%,有力保障了各項“民生工程”建設。 全市實現稅收收入29.46億元,同比下降7.9%。其中國稅收入13.56億元,下降16.5%;地稅收入15.90億元,增長0.9%。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89.85億元,比年初增長16.6%,其中,企業存款餘額84.63億元,比年初增長18.3%,各項貸款餘額200.60億元,比年初增長34.0%。 全市證券交易額達799.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3%。有效證券賬戶19.46萬戶,其中本年新開戶2.05萬戶。

8、教育和科技

2010學年,全市聯考各批次上線率91.67%,錄取率達81.28%,高出全省平均錄取率12.11個百分點。全市有各類學校628所,在校學生39.63萬人,專任教師1.93萬人。有高等院校2所(四川理工學院和自貢電大),在校生人數超過3萬人。全市普通國小462所,招生2.86萬人,在校生人數17.84萬人 全年新立市級以上重點科技計畫項目156項,比上年增加35項,其中省以上科技計畫項目58項。全年組織申報國家科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3項,其中新地佩爾閥門公司“油氣田井口緊急截斷裝置”、川友新材料公司“覆烷基表面活性炭酸鈣”、高精公司“特高壓變壓器油淨化裝置”、輕工設計院“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等8個項目獲得國家創新基金立項。全年爭取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12項,其中長征公司“高速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獲國家“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設備”科技重大專項,這是我市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建省以上創新型企業16個,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被批准為國家創新型企業,實現了我市國家創新型企業零的突破;新建農業科技試點園區2個,大安區“現代肉牛養殖科技園區”、富順縣“優質柑桔標準化生產科技園區”被批准為省級農業科技試點園區。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39戶,高新技術企業數在四川省各市州中居第三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1%。全年共申請專利280件,比上年增長35.26%。25個專利項目轉化實施新增產值13.8億元,新增利稅1.98億元,全年技術交易契約409個,實現技術契約成交額1.07億元,技術交易額0.9億元。

9、體育

我市參加省級以上競賽獲金牌65枚,向省級以上運動隊輸送了5名優秀運動員。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新建全民健身路徑5條,實施新農村建設農民健身工程57個,全市體育場館共接待市民500多萬人次,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38%,國民體質監測1000人次。在我市舉辦的四川省第十一屆運動會各項籌備工作有序推進,南湖體育中心主體工程完工,市十一運會成功舉辦。

10、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88元,增長12.9%,人均消費性支出9831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5004元,增長8.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772元,增長12.5%。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43.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54.8%。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32.90億元,比年初增長13.0%,其中,活期儲蓄存款餘額92.67億元,比年初增長29.4%;定期儲蓄存款餘額240.23億元,比年初增長7.8%。 城鎮新增就業3.4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1.91萬人。

建置沿革

自貢歷史悠久,因鹽建鎮、置縣、設市。建市前,自貢地區分別歸屬榮縣和富順縣。 遠古時期,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蜀國,榮縣歸蜀、富順歸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蜀仍為侯國),置巴郡,時榮縣境歸秦之蜀國,富順縣域屬巴郡治理。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誅蜀侯綰,國廢,改立郡,是為蜀設郡之始。榮縣為蜀郡轄區。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為郡。犍為郡領江陽、南安、武陽、資中、符、南廣、漢陽、朱堤、堂琅等縣,富順歸為江陽、榮縣境屬南安縣。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郡、富世縣(以井名命縣名),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始。同期,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因附近有著名鹽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鎮名),是為榮縣境最早設立行政建制單位之始。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廢,富世縣隸屬瀘州。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縣置大牢鎮,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鎮為縣,時榮縣境在大牢縣內。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置榮州,治公井鎮,公井由鎮升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縣(因附近有鹽井號旭川,取以為名),治今榮縣城關。時榮州領縣六;旭川、應靈、公井、威遠、資官、和義,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時榮縣境主要為旭川、公井二縣。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富世縣改名為富義縣。 北宋初年。富義縣升富義監,隸屬潼川路;榮州轄旭川、公井、應靈、威遠、資官五縣,榮州隸屬東川路。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趙義諱,富義監易名為富順監。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順縣(今縣名始於此),隸屬富順監。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縣改名榮德縣。熙寧元年(1068年),富順縣廢存監;四年(1071年),公井縣廢併入榮德縣。 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升榮州為紹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亂。鹹淳元年(1265年)富順監徒治虎頭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監王宗義舉城降元,監廢,治所由虎頭城遷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紹熙府擇地僑遷徙治鴻鶴鎮(今自流井區鴻鶴壩);寶祐六年(1258年),府廢。 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順安撫司,二十年(1283年)升為富順州,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敘州路。元末,復置榮州,屬嘉定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順州為縣,歸屬敘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榮州為縣(榮縣縣名始於此),屬嘉定府。清代因之。 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以道統縣,榮縣屬上川南道(次年改稱建昌道),富順歸下川南道(次年改稱永寧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復省,富順、榮縣隸屬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淪陷,川鹽濟楚,富榮鹽場在保證瞎轉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戰方面顯得十分重要。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縣第五區、榮縣第二區兩者緊密相聯的的主要產鹽區,面積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名自貢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貢市正式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 1949年12月5日,自貢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 1952年川南行署撤銷後至今,自貢市一直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1983年3月富順又劃歸屬自貢市管轄。

歷史名人

熊過(明朝"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 劉光第(近現代有變法維新“六君子”) 趙熙清末學者、詩人、書畫家 盧德銘(黃埔軍校二期生,秋收起義總指揮) 鄧萍(紅三軍團參謀長) 顏文珍(技巧世界冠軍) 謝奉琦(同盟會四川主持人,反清烈士,民國謚“章左將軍”) 龍鳴劍(辛亥革命和保路運動先驅) 雷鐵崖(著名的革命鼓動家和南社詩人,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 李宗吾(中國厚黑學宗師) 吳玉章(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革命家) 江竹筠 紅岩英雄江姐 跳水皇后高敏 四川報業第一人之稱的宋育仁 原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四川省委書記陳剛 北伐名將許祖熊 曾魯(黃埔軍校二期生,國民革命軍將領) 龍雲驤(黃埔軍校四期生,國民革命軍將領) 優秀紅軍指揮員范易 革命家、教育家、原中宣部副部長曾德林 謝韜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音樂家黎英海 北大哲學系主任、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黃楠森 中國首批火箭發射功臣周金德 蜚聲海內外的蝶痴柳倩 王錫仁 歌劇《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東方紅>作曲 巴蜀鬼才魏明倫 羅曉音 著名網路遊戲公司音樂製作人 世界航模冠軍王偉 世界技巧冠軍張世洪 世界跳水冠軍周義霖 原國腳及四川全興隊足球隊隊長魏群 打破女子汽手槍青少年世界記錄的鄧蔚 世界女子壘球金牌得主謝映梅 全國農民無償獻血量第一人朱世開(累計獻全血量已達10000毫升) 著名無臂書法家胡林  西秦義工星辰 亞洲女飛人劉靜 以自貢名義而歌唱的譚維維 作家:郭敬明 作家:饒雪漫

美食文化

自貢鹽幫菜分為鹽商菜、鹽工菜、會館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為三大類別。鹽幫菜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最為注重和講究調味。除具備川菜“百菜百味、烹調技法多樣”的傳統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鹽幫菜善用椒姜,料廣量重,選材精道,煎、煸、燒、炒,自成一格;煮、燉、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與活渡,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菜系的鮮明風味和品位。 昔時鹽幫菜,於川菜系獨樹一幟,在小河幫堪稱翹楚。倍受顯貴稱奇、賢達稱道;食者傾心、聞者傾慕。由鹽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歷久彌新,口碑相傳,業已成為在餐飲界頗具知名度和美譽度的著名品牌。 自貢鹽幫菜在其兩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湧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廚和烹飪大師。清末鹽商李瓊圃撰著了《瓊圃菜譜》,記載了各色鹽幫菜的烹飪要訣,惜已失傳。名廚董俊康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上做的一道香酥鴨,傾倒了電影大師卓別林;陳建民大師上世紀中葉把鹽幫菜傳到了日本上流社會;劉錫祿豆花更在日本成為雅俗共賞的美味。發明火邊子牛肉的曾樹根,將水煮牛肉做到極致的范吉安,首創牛蹄熊掌的葉掌盤,以“無汁蔥燒魚”享譽鹽場的林青雲,擅作魚翅海參宴的栗煥章,以濃味冷吃兔聞名遐邇的劉義公,以一席“大滿意”驚絕鹽場併入調四川飯店的黃三胖,被眾多中央領導稱道的倪樹章,都是鹽幫菜的領軍人物。新中國建立後,更有號稱四大金剛的樊德崇、李紹光、倪少雲、陳德章,再加上鄒青雲,時稱“五朵金花”,他們為傳承和發揚鹽幫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自貢餐飲和鹽幫菜在其演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批令聞者嘴饞神往、來者大飽口福的餐飲名店。如“天德園”、“鹿鳴春”、“金谷園”、“快園”、“好園”、“怡園”、“吊皇樓”、“大碼頭”、“留芬酒樓”、“蜀江春”、“文興園”、“新津菜社”、“岷江飯店”、“華北食堂”等,這些名店以自己獨具特色的招牌菜名播遠近,長期受到顧客青睞,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既是自貢各界人士常來餐飲聚會之地,又是外來各地人士慕名就餐會友之處。隨著時間推移,形成了口碑相傳,長盛不衰的老字號。改革開放以來,自貢餐飲業更獲得了長足發展。以鹽幫菜為主要內涵的餐飲名店不僅薪火相傳,而且湧現了一批新的名店,“錦府鹽幫菜”名噪京城,在休閒城市成都,會吃、好吃的成都人對自貢“鹽府人家”、“蜀江春”、“阿細”的菜品亦讚賞有加。在自貢,“鹽商菜”、“私家菜”、“鹽都會館菜”、“南國宴”、“蜀南宴”、“蜀江春”、“阿細”、“留芬酒樓”、“鹽幫傳人”,均受到消費者的交相稱譽,生意日隆,歷久不衰。 在鹽幫菜的嬗變和演進中,積澱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見人愛,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脛而走,納入了川菜大系,擺上了異地餐桌。鹽幫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種。這裡僅列舉其中部分: 1.火邊子牛肉 2.水煮牛肉 3.菊花牛肉 4.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籠) 5.鑽子滷牛肉 6.火爆黃喉 7.牛豌豆(又名草鞋板,即牛板筋) 8.牛蹄熊掌 9.掌盤牛肉 10.金絲牛肉 11.豇豆牛肉 12.火爆毛肚 13.精鑲綠豆芽 14.清炒鴉雀嘴 15.文火罐子肉 16.無汁蔥燒鯉魚(又名“合浦還珠”) 17.蔥汁岩鯉 18.紅燒坨魚 19.菜苔鰱魚 20.酸菜鯽魚 21.榮縣脆皮魚 22.富順花泥鰍 23.趙化粉蒸魚 24.芙蓉烏魚片 25.王井烏魚仔 26.李氏醪糟魚 27.王氏豆腐魚頭 28.張氏清蒸團魚 29.李家灣退鰍魚 30.船工號子魚 31.天地大滿意 32.鹽商九鑲碟 33.岩上土匪雞 34.米薰雞 35.漬蒜雞 36.清蒸月母子雞 37.紅燒童子雞 38.一品鴨 39.紅掌撥清波 40.早春露水菌 41.金鉤冬寒菜 42.火爆燈盞窩 43.紫芽嫩薑回鍋肉 44.鵝腿蕌回鍋肉 45.酥鍋魁回鍋肉 46.蔥白回鍋肉 47.巧燴三香(豬嘴、豬耳、豬尾按回鍋肉炒法製作) 48.牛佛烘肘 49.單刀會(以黃牛各部位製作的牛肉宴) 50.燙皮全羊席 51.魚席(全桌菜餚以魚製作) 52.濃味冷吃兔 53.金花羊肉湯 54.鹽幫鍋炸 55.風蘿蔔蹄花湯 56.螞蟻上樹 57.醬肉絲劍南菜 58.古井臘肉 59.皮蛋碎肉 60.軟炸肉絲 61.芙蓉蛋 62.青椒皮蛋 63.烘蛋 64.葉氏刷把頭 65.瑚家海椒雞 66.岷江洗手渣 67.黃氏水煮肉 68.口蘑肝膏湯 69.金鉤雞腦花 70.冬筍碎肉 71.牛欄灣豆腐乾 72.農團女兒菜 73.酸辣沖菜 74.乾煸蘿蔔絲 75.張家沱雞婆頭 76.油炸綠豆粑 77.酥鍋魁油茶 78.謝家黃涼粉 79.黃氏蜘蛛粑 80.鄭抄手 90. 巴人治灶串串香 以上所舉,僅可見鹽幫菜精品、珍品之一斑,尚需查考、發掘、恢復的菜餚,當不在少數。 在川菜系列中,有不少精品、珍品均與井鹽的發展有關,據《四川風物誌》記載,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這道名菜,即是在自貢鹽業生產中誕生的。早在明清時期,自貢鹽場以牛為動力推車汲鹵,隨著鹽井增多,車體增大,牛隻也越來越多,清光緒時常年維持在三萬頭左右,隨著有病的與退役的牛需宰殺,所以在自貢鹽場,牛肉食品也就越來越多,越做越有風味,其中水煮牛肉、火邊子牛肉、菊花牛肉火鍋、火爆黃喉、牛頭、牛尾湯等鹽幫菜便脫穎而出。水煮牛肉現已成為川菜中非常普及的名菜。 它的起源是由當年自貢鹽工將淘汰役牛的肉,用鹽和辣椒麵、花椒麵作佐料,加水煮成,雖然方法簡單,但成菜後肉味鮮美。後經名廚師在烹調中長期實踐,逐步成為麻辣燙風味很濃的代表性很強的四川名菜。牛肉、瘦豬肉均可作料,不用火炒,突出湯煮,煮時火猛水寬,時不宜過長,見肉片翻白即可,起鍋時加紅油、辣椒麵、花椒麵、醬油、胡椒麵、姜米、味素、水豆粉等。其色深味濃,肉片鮮嫩滑潤,極為爽口,此菜四季皆宜。自貢水煮牛肉之俏頭(配菜)常用菜苔或萵苣,切成薄片,配以芹菜,香菜。 火邊子牛肉是自貢地區的風味食品,在其他地方,有類似的“燈影牛肉”,但火邊子牛肉卻以自己獨具的特色見長。其刀功奇絕,薄如紙片,異香綿長,極耐品味,佐酒就飯,均甚相宜。它以選材精細、製法獨特、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火邊子牛肉的原料,只能選用牛後腿上的所謂“鑽子牛肉”。製作時,用極犀利的薄刃刀,先將鑽子牛肉開出尺許長,七八寸寬的肉片;再將肉片釘在斜倚牆壁的木板上,繼續用薄刃刀開剝肉片,整個鑽子牛肉隨刀刃的開剝而緩緩滾動,直至開成一整塊極薄的肉片為止,並要求肉片上不能有漏眼漏縫;然後在這樣極薄的肉片上抹少許鹽和醬油,懸在通風處涼乾後,攤於可以通風的篾笆上,用牛糞餅的微火慢慢地焙烤,以酥而不綿、細嚼化渣為度。最後,搽上辣椒紅油即成。這樣用牛糞餅烤制出來的火邊子牛肉,帶有一種清香味。後來改用槓炭烤制,這種清香味沒有了,反覺得沒以前好吃。因此,用牛糞餅烤制,這在當時是秘而不外傳的。局外人鮮有知者。 在自貢鹽幫菜形成的飲食文化積澱中還有一個奇異的層面,就是鹽商的飲食。這些腰纏萬貫,富甲一方的大鹽商,就其所食而言,珍饈美味,不亞於宮廷;排場闊氣,不遜於官府。他們雖然食不厭精,但在久吃海味山珍後卻也嫌不足,於是挖空心思,變換花樣,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異,越吃越考究,仿佛不如此便不能顯示自己的豪富。 鹽商怪吃,無奇不有。鹽商們吃的一些所謂小碟子菜,也是極為考究的。如小碟田雞肚,得用上百隻青蛙,剖其腹,取其肚,先後用豬油麻油爆炒而成,尤需注意掌握火候,非做到鮮脆不可。一小碟炒豇豆,實際上是把豇豆掏空,用剁得極細的拌和著蛋清及佐料的碎肉灌進去,用麻油煎炒而成。炒綠豆芽,則需廚師用針挑,才能把碎肉一點一點地灌進去,然後煎炒成菜。就是吃通菜,也只要每根頂端兩片似雀舌大小的嫩葉,若干斤通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雞湯烹,稱之為“鴉雀嘴”。 鹽商一盤菜,鹽工半年糧,這些富極一時的鹽商,其菜餚之奇特、怪異和考究,在地方富豪士紳中,確屬罕見。 品牌是無形的資產,有價的財富;品牌是走向廣闊市場的綠卡。傾力打造自貢鹽幫菜品牌,增強其輻射力、影響力、滲透力,是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自貢飲食界正以發掘、恢復、傳承、弘揚鹽幫菜品牌為己任,集鹽文化、食文化、茶文化於一體;匯鹽商菜、會館菜、鹽工菜於一地,讓蜀中美味鹽幫菜,吸引尋常百姓家,為打造具有悠久歷史和傳承線路的鹽幫菜品牌作不懈努力,中國飲食文化這朵奇葩,一定會綻放得更加絢麗。

農業資源

自貢全市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針闊混交林。全市植被種類豐富,構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區內森林以馬尾松林為主,部分區域有成片的次生針闊混交林。森林植物主要種類現有77科163屬280種。其中,喬木48科129種,灌木23科79種,藤本21種,竹類9種,蕨類30種,草本12種。珍貴植物有桫欏、水杉、銀杏、鵝掌楸、杜仲、厚朴、紅豆樹等。 自貢主要栽培作物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它作物3大類。糧食作物主要有稻、麥、玉米、紅苕、豆類5大系列。經濟作物主要有茶、果、蔗、油、麻、菜、棉、藥、桑等品種。其它作物有飼料、綠肥等品種。主要地方良種有龍都早香柚、富順青殼子洋高梁、貢豆系列等。境內飼養動物資源主要有豬、牛、羊、騾、馬、貓、兔、狗、雞、鴨、鴿、及蜜蜂等種類;有黑山羊、麻鴨、瓦滓豬等地方良種和波爾羊、南江黃羊等引進良種。 榮縣留佳鎮號稱中國椪柑之鄉,每戶年產過萬斤,全鎮年產總計2萬多噸,留佳鎮特有的地理環境所產椪柑具有香、甜、脆、入口化渣、含豐富的維生素C、無核等特點,是柑橘中的精品。

自貢備忘錄

說起自貢,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鹽,因為在這座城市裡到處都能看到鹽的影子。 在採鹽的過程中,打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自貢地名譜系中,有“井”字的地名特別多,據說不下200個,比如高山井、路邊井、石缸井、涼水井等等。走進鹽都自貢,除了鹽業歷史博物館的詳盡陳列,除了燊海井的古鹽場物證,就連自貢這座城市的得名也來自兩口鹽井,因為“自貢”就是“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 燊海井: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該井是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鑽鑿的超千米深井。井深1001.42米。 自流井:該鹽井開鑿於明嘉靖年間。1939年以前為富順縣管轄的小鎮。 貢井:在明朝時期叫“公井”。傳說,這裡的食鹽常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所以,清代初年就把“公井”改成了“貢井”。自貢市成立以前,這裡屬榮縣管轄。 自貢:因自流井和貢井而得名。1939年9月1日成立為省轄市。1978年榮縣劃歸自貢管轄,1983年富順縣劃歸自貢。1986年自貢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4年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8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自貢市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二)龔扇; (三)扎染; (四)自貢燈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