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運動

天文中的自行運動(或譯固有運動)是指一顆星在消除非自行運動之後於天空中位置的變化,即與視線方向垂直的運動。非自行運動不是天體本身的真實的運動,而是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某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主要有:周日運動、視差、春分的歲差、章動、光行差。

定義

天文中的自行運動(或譯固有運動)是指一顆星在消除非自行運動之後於天空中位置的變化,即與視線方向垂直的運動。非自行運動不是天體本身的真實的運動,而是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某種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主要有:
周日運動視差春分歲差章動光行差

介紹

日復一日,星星好像彼此有固定的相對位置,在天空中形成相同的星座圖樣,古人詩文中的北斗七星,似乎幾千年來都沒有什麼改變。但長期的觀察卻顯示,星座會緩慢改變形狀,並且天空中的每顆星都各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只是變化非常慢,沒有用精密的量測無法察覺。
這種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是由星星與太陽系的相對運動而產生的。我們通常用兩個數量來描述它:自行運動角和自行運動速率。第一個數量表明自行運動在天球上(東方在左,順時針從正北方起算)的方向,並且第二個數量表明運動速率的大小,以每年多少角秒表示。
巴納德星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大的,每年以10.3角秒的速度移動。自行運動越大,通常暗示一顆星相對離太陽系越近。這的確是巴納德星的情況,它距離我們只有大約6光年,是除南門二系統(半人馬座α三合星)外,距太陽系第二近的恆星。但由於屬於紅矮星,亮度只有9.54星等的大小,光度微弱,沒有大口徑望遠鏡或者高倍雙筒望遠鏡無法觀察。
每年1角秒在一光年的距離相當於每秒1.45公里的橫向速度。因此可以得知巴納德星的橫向速度約每秒90公里;加進每秒111公里視向速度,可得每秒143公里的真實的運動速率。一般而言,星星的真實或者絕對的運動速率很難測量,因為它強烈倚賴星星的距離測量的準確性而定。目前,已知有最大的運動速率(相對於太陽系)的鄰近恆星是沃夫424聯星,以每秒555公里的速率移動。已知恆星中,只有稍微越過一半的鄰近恆星目前可以推知它們的絕對移動速度。

歷史

自行運動現象是愛德蒙·哈雷在公元1718年發現的,當在比較他的天狼星、大角星、畢宿五等天體測量數據和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巴克斯在1850年前所描述的位置數據時,哈雷注意到有些數據竟然相差半度以上,因而推知此一現象。
在2005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現代天文學家已測出第一個外星系(三角座星系)的自行運動數據。

已知自行運動最大的恆星

下表是在依巴谷星表內已知自行最大的一些恆星,[1]但不包含像en:Teegarden'sstar那些雖在星表中,但光度太暗淡的恆星。
序號恆星

自行

μα (mas/yr)/μδ (mas/yr)

徑向
速度
(公里/秒)
切線
速度
(mas)
1巴納德星-798.71/10337.77-106.8549.30
2卡普坦星6500.34/-5723.17+245.5255.12
3Groombridge 18304003.69/-5814.64-98.0109.22
4Lacaille 93526766.63/1327.99+9.7303.89
5CD -37 15492(Gliese 1)5633.95/-2336.69+23.6229.32
6HIP 675932282.15/5369.3376.20
7天鵝座61 A & B4133.05/3201.78-64.3287.18
8拉蘭德21185-580.46/-4769.95-85.0392.52
9印地安座Epsilon3961.41/-2538.33-40.4275.79

參看

光行差
雙星
曆元
視差
徑向速度
星表
超光速運動

參考文獻

^Staff.The150StarsintheHipparcosCataloguewithLargestProperMotion.ESA.September15,2003[2007-07-21].
^SIMBAD.CentredeDonnéesastronomiquesdeStrasbourg[2007-07-21].

天文學相關知識

愛好天文學,對天文學感興趣的同學,歡迎參加本次任務編寫,分享知識心得。本期任務是對相關天文學知識詞條內容加以完善、整理,添加摘要,附圖說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