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Deism)是17到18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是一種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又稱理神論。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自然神論者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自然神論又稱理神論。在著名的《英語詞典》中,薩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博士把自然神論定義為“那些只承認一位上帝,不接受任何啟示宗教的人們的觀念”。

自然神論自然神論
自然神論(deism)是17到18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這個思想認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但是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這裡的自然神論主要是指具有閃米特一神教背景並受其影響的西方唯一神派自然神論者的觀點,而不是具有多神教背景的自然神論者等的觀點如泛自然神論

定義

自然神論是一種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又稱理神論

由17世紀英國思想家L·赫爾伯特始創,著名代表有J·托蘭德、D·特利、J·普里斯特利等人,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義傾向的自然神論者。

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奇蹟”;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啟宗教”。

歷史

自然神論伏爾泰
17~18世紀歐洲的自然神論者一般都反對正統神學教條﹐反對教會專橫和宗教壓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維護理性和科學知識﹐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的進步要求。

近代歐洲的自然神論思潮首先是在英國發展起來的。英國思想家L·赫爾伯特爵士(1583~1648)被認為是自然神論的創始者。他在宗教神學領域倡導理性的原則,貶低以至排斥天啟﹑迷信在宗教中的作用。17世紀末至18世紀﹐以自然神論形式出現的唯物主義思想在英國得到很大的發展。著名代表有J·托蘭德、D·特利、J·普里斯特利等人。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較詳細地闡述了自然神論思想。在他看來﹐上帝不是一個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個無限的﹑永恆的“智慧的實體”,是“世界理性”,不過人們無從了解它的本質和屬性;上帝是世界這架機器的設計師和建造者,但是在一次創造活動之後,就不再干預世間的事務了,上帝命令一次,宇宙永遠服從下去。他表示深信由物體的總和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的存在,而自然物體是按照力學規律運動的。
18世紀德國文藝理論家﹑文學家G·E·萊辛(1729~1781)﹐美國科學家B·富蘭克林(1706~1790)﹑政治家T·傑弗遜(1743~1826)等人的哲學思想都屬於自然神論的思潮。有的研究者認為客觀唯心主義者萊布尼茨·G·W.﹑不可知論者休謨,D和康德的思想也接近於自然神論。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曾經批判過自然神論者的妥協性。到19世紀中葉,隨著西歐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自然神論已經失去其反封建神學的進步意義,而成為維護宗教的理論。

論點

自然神論自然神論
今日我們聽到自然神論就會聯想到“神造了世界卻不照管護理這個世界,任其發展”。但是17世紀英國人徹爾布里的赫爾伯特爵士提出的自然神論,是想證明我們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聖經》中神的啟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當作迷信的教士爭取信眾之作,不予接納。

自然神論者也反對“預言”的應驗和“神跡”作為根據上帝存在的根據。吳爾斯頓嚴厲批評神跡,他認為基督復活乃是其屍體被門徒所竊,結果他因此被關而死在獄中,不過舍洛克因此得到靈感,寫了一本《復活見證受審記》,將《新約》中的見證一一驗證。

參見

泛自然神論(Pandeism)是將自然神論和泛神論合併起來的一種哲學觀點。這個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之後,將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萬物。泛自然神論起源於19世紀的德國的哲學思想界。

赫拉克利特,西元前6至5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火是萬物之原:“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首先採用邏各斯一詞,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來指導大自然發生的每一件事。

在2001年,漫畫跟書籍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ScottAdams)出版了《上帝的碎片》(God’sDebris)一書。在此書中,他建立了與泛自然神論相關的一種哲學觀點。

相關詞條

人文主義 哲學觀正義論 自然主義結構主義

相關資料

泛自然神論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5085.htm

自然神論 http://blog.bcchinese.net/cicada/articles/117816.aspx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