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等。

運河鈔關:

運河鈔關為古代八大鈔關之一,作為目前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中國明清兩代經濟生活、運河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及中國稅務發展的寶貴實證資料。目前,臨清市已制定規劃,已運河鈔關為依託,建設中國稅務博物館與運河文化陳列館,使之成為一處弘揚祖國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義教育的場所。

舍利寶塔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舍利寶塔座落在城北郊三里許衛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檐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檐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托,裝飾精細,排列勻稱。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四通四假,布局巧妙,工整嚴謹。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為各層建築精緻之最,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體基本垂直。塔頂呈盔形,巍峨壯觀。登臨頂層極目遠眺,孤帆遠影,運河如帶,頓覺心曠神怡。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鐘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清真寺座落在衛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群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敘”,椽木斗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致,賞心悅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淨,四周圍以玉石欄桿。殿前廡殿頂,迭梁四梁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致,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製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艷麗,變化有致得體。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

臨清的名勝古蹟鰲頭磯
鰲頭磯位於今臨清市中區汶河分汊處。明初,臨清治所由舊縣村遷至今市中區考棚街,周圍方圓數里稱為“中州”。《臨清縣誌》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周圍樓閣環合。北殿3間,稱“甘堂祠”(俗稱“李公祠”);南樓3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3間,曰“呂祖堂”;東樓3間,謂“觀音閣”。閣建於樓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瓏別致。磯底部方台原以磚砌就,台中間東西向有門洞,洞楣上書“獨占”二字。台上閣樓歇山重檐,前出抱廈,後落一壘,主體用3、5、7梁架構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製獸形裝飾,飛檐四排。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得體,玲瓏纖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群。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舟往、帆檣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賦七絕:“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千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繪聲繪色地勾勒出當年繁盛的運河風光。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進一步彩繪修繕,並將市博物館設定 於此。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菘、高啟雲、黑伯龍等為其題匾作畫,使古老的鰲頭磯又添異彩。1992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