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

腰大肌

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也稱大腰肌,為一長梭形肌肉,起自腰椎兩旁,與髂肌(Iliacus muscle)共同終點於股骨小轉子(Lesser trochanter)上,合稱髂腰肌。

基本信息

分類

ComerfordandMottram(2001)提出一個新的肌肉分類模式,它比較簡單的將肌肉分成:1)局部穩定肌(localstabilizers);2)整體穩定肌(globalstabilizers);3)整體動作肌(globalmobilizers),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有些肌肉擁有不止一個優勢的功能,可能被分進如上所指的二類甚至三類肌肉中去。肌肉的具體分類描述如下:

表一

肌肉三種分類的功能與特色

局部穩定肌

整體穩定肌

整體動作肌

例子:腹橫肌、腰椎多裂肌、腰大肌(後肌束)

功能與特色:

●增加肌肉緊度來控制椎節動作

●控制關節維持在中立位置(neutral position)

●肌肉收縮時幾乎沒有長度上的變化,因為主要的功能不是用於產生動作

●肌肉收縮與動作的方向無關

●肌肉收縮會持續整個動作過程

●本體感覺訊息來自關節姿勢及動作角度

例子:腹斜肌、豎脊肌、

臀中肌

功能與特色:

●產生力量來控制動作角度

●肌肉做離心收縮

●減速控制動作

●肌肉不會持續收縮

●肌肉收縮與動作的方向有關

例子:腹直肌、髂肋肌、梨狀肌

功能與特色:

●產生力矩用於驅動運動角度

●肌肉做向心收縮

●加速動作的產生

●具吸收震力的能力

●肌肉收縮與動作的方向有關

●肌肉不會持續收縮

解剖

腰大肌腰大肌
腰大肌有纖維束連結到所有腰椎橫突的前側以及L1至L4腰椎椎間盤的前內側方,依據腰大肌與腰椎連線位置的不同點,連線到腰椎橫突的稱之為後肌束,而連線到椎間盤的稱之為前肌束,前肌束與後肌束分別擁有不同的肌纖維走向與長度,前肌束的纖維長度約3至8公分左右,而後肌束則是3至5公分左右,這些肌束的走向是由上內側往下外側走,然後形成一共同的肌腱,在這時跨過骨盆緣(pelvicbrim),腰大肌與膈肌及骨盆底肌群有重要的筋膜聯繫,內側弓形韌帶(medialarcuateligament)在筋膜面來看是屬於腰大肌上筋膜的延續,接著它又往上延伸至膈肌,而膈肌的左右腳(crus)分別附著到L1至L3的前外側椎體,膈肌腳與其筋膜會覆蓋到腰大肌直到它們混入前縱韌帶(an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為止,在腰大肌往下走的路線中,其下內側筋膜會增厚,並且與盆盤底肌筋膜相連,與聯合腱(conjointtendon)、腹橫肌、腹內斜肌產生聯繫,當腰大肌通過骨盆緣後,其後肌束的筋膜會緊緊的附著到骨盆緣上。

神經支配

腰大肌的神經支配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明確的是腰大肌的前肌束與後肌束有不同的神經支配,後肌束由T12~L4的脊神經的腹支支配,前肌束由L2~L4組成的股神經的分支支配。

功能

大多數普通的解剖學課本描術腰大肌的功能包括:屈曲腰椎髖關節的屈曲和輕微的外鏇、當股骨固定不動時屈曲腰椎和骨盆。然而,在文獻記錄中,關於腰大肌的主要功能有非常大的差異。一篇文獻回顧發現,腰大肌的主要功能是充當腰椎穩定者的角色,屈曲髖關節或穩定髖關節。IdaRolf認為腰大肌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肌肉之一,它連線軀幹和腿,在主動肌/拮抗肌的關係中對抗平衡腹直肌,並且是站立和步行的基礎,Rolf說步行由軀幹開始啟動,然後由腰大肌傳遞到腿。

腰大肌的腰椎穩定功能:

幾個學者推論,像腰大肌這樣有附著上腰椎節上的肌肉,從其所處位置上考慮,是一類適於產生維持腰椎穩定所需之椎節間的僵硬(stiffness)的肌肉(Bogduk,Pearcy).深層肌肉,如髂腰肌,由於其最靠近關節鏇轉軸心,充當關節穩定者的角色和維持姿勢。(Ingber,1989)。按這樣說,腰大肌在抗重力活動時可維持姿勢和穩定軀幹。Nachemson(1966)和Andersson(1992)等人認為,腰大肌可幫助維持直立姿勢,但也增加在這些位置時的椎間盤負荷。Santaguidaetal.(1995)研究發現,認為腰大肌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壓縮負荷(compressiveloading)維持側向穩定,特別是在活動中,如舉起物品。那么腰大肌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維持腰椎穩定的呢?主要有二個學說,如下:

1)透過肌肉收縮產生軸向壓縮來達到腰椎穩定(Bogduketal,1992)。

2)Gibbons(2001)假設,腰大肌因為在解剖上與膈肌、骨盆底肌有連線,從而使這二個區域被連線起來幫助維持腰椎圓柱體機制(lumbarcylindermechanism,腰椎圓柱體由膈肌、骨盆底肌、腹肌、後脊柱肌肉,把腰大肌想像成圓柱體內的一支木棍)的穩定度。他認為腰大肌後肌束是局部穩定肌,而腰大肌前肌束是整體穩定肌。

功能障礙

局部穩定肌在疼痛事件後會展現出一致的和特徵性的改變(Commerford.&Mottram2001).腰大腰大肌的改變包括節段萎縮和改變低閾值募集模式(lowthresholdrecruitment)。

節段萎縮

基於運動控制理論,Hodegs及Richardson這兩位學者提出腹橫肌對於維持腰椎穩定度的重要性,根據他們的研究指出當下肢的動作會影響到腰椎的穩定度時,腹橫肌會有所反應,也就是說在正常無下背痛的人身上,腹橫肌的肌肉興奮會在肢體動作之前,反之,若是有下背痛的人身上,腹橫肌的肌肉興奮則會延遲發生,所以他們認為因為腹橫肌的肌肉興奮延遲發生造成腰椎不穩定現象,進而造成下背痛的問題產生。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證據顯示(Hides,1994,Kader,2001)患有急性或慢性下背痛的病人,疼痛同側的多裂肌其肌肉橫截面積明顯小於正常個案,而Dangaria及Naesh(1998)研究指出患有椎間盤突出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其與症狀同側及同一水平腰大肌肌肉橫截面面積減少。Barkeretal評估單側LBP病人腰大肌和腰椎多裂肌的橫截面積,他們發現這腰大肌和腰椎多裂肌的橫截面積在症狀側有減少,並且減少最多的地方是在有症狀的水平,類似的萎縮模式也發現在急性LBP病人的腰椎多裂肌上。而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出(WhelanGibbons,2002)患有急性下背痛的病人其疼痛同側的腰大肌後肌束在有問題的那一節腰椎部份其肌肉橫切面積明顯小於正常人。最新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急性單側LBP病人中,傾向於更特異的在腰大肌後肌束髮生萎縮。

改變低閾值募集模式

(lowthresholdrecruitment)在研究肌肉時,當直接方法具有侵入性或由於某些肌肉位於深的位置無法進行時,間接測肌肉功能的方法被使用。一個特異的低閾值練習被發展去針對腰大肌進行訓練,簡單的說,就是髖關節縮短練習(把股骨頭垂直的縮進髖臼,使下肢變短)。Gibbons等人研究,對比有LBP病史現無疼痛和沒有LBP病史的人,在這進行這個練習時,用表面肌電圖記錄跨多關節的髖部肌肉的肌電信號(這些肌肉能幫助完成髖關節縮短運動,這些會代償腰大肌的活動,是練習中不想發生和要避免的),腰大肌通過在骨盆緣(pelvicbrim)的超聲圖象被觀察,並且正中的腰椎位置用壓力生物反饋儀進行監視。他們發現有LBP病史的人在進行這個練習時表面肌電圖的肌電信號高,並傾向於不能維持腰椎正中位置。他假設發生這些的原因是由於有LBP病史的人腰大肌的功能障礙。

評估訓練

第一階段:教導特殊的軸向壓縮(axialcompression)訓練動作腰大肌必須可以在任何的身體姿勢及負重情況下收縮來維持腰椎的穩定度,所以第一階段只是教導個案如何活化腰大肌在縱向收縮的能力,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只有這個步驟學會了以後才可以進行下一個步驟。這個階段即不是評估也不是治療,但是根本,一定要讓患者正確的學會這個動作。監視技巧:評估腰大肌功能的姿勢可以採平躺或斜坐(inclinedsitting),治療師以食指跟中指分別置於髖前上棘(asis)及腹股溝前外側的軟組織(約asis下方5公分左右),所以食指主要是用於評估個案本身對骨盆的控制能力及維持骨盤腰椎在一個中立區位置的能力,而中指則是評估是否有股直肌及縫匠肌過度收縮或提早收縮出現,正常而言,在腰大肌收縮時,骨盤是不能出現任何動作的,當有骨盤的動作出現時,這表示維持骨盤腰椎在一個中立區位置的能力不足或喪失。另一個重點是要個案在做動作訓練時能有感知腰大肌在收縮,這是一種感覺腿有縮短的感覺,同時中指的監視區域不能感覺到有股直肌或逢匠肌收縮的肌肉張力增加的感覺。第一步驟:對個案說明腰大肌在身體的位置及功能,當腰大肌收縮時會把股骨拉進髖臼裡,有時針對不同的個案要有不同的指令方法,通常在開始之前可以先對髖關節做分離的動作(distraction),在把它往髖臼里推,重複幾次,讓個案對這樣的動作能有感覺。第二步驟:開始的姿勢個案採平躺,腰椎維持在中立區(neutralposition)。另外髖關節也需擺在中立區姿勢(neutralposition),要知道髖關節是否擺在中立區姿勢可看腳指是否成垂直。第三步驟:輕微的分離髖關節,然後給予適當的指令,像是把股骨拉進髖臼、縮短股骨但不要移動到腰部,在整個動作中維持輕微的髖關節分離可以提供一個感覺訊息的輸入,這個動作的學習進入是第二階段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第二階段:評估不同體節的穩定度當第一階段的動作已學習完畢後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評估不同體節的穩定度,個案趴臥在治療床上,下肢退出床緣,一肢腳伸直與地面接觸來維持身體的平衡,另一支腳則是垂出床緣,但膝關節彎曲腳指與地面接觸,此時大腿與地面成垂直,這樣的動作可以使地心引力對髖關節產生分離的動作,而這一側也就是要測試的一側,另外骨盆與脊椎必須維持在中立區讓軀幹的肌肉放鬆,之後評估每一個腰椎在軀幹肌肉放鬆時的關節活動度,接著也是要個案做腰大肌的肌肉收縮動作,來對抗地心引力的作用,同時不能有骨盆與脊椎的動作出現,然後要個案維持這樣的收縮,現在則時評估在肌肉收縮狀態下的腰椎活動度,理想的情況是此時腰椎的活動度測試必須有明顯的阻力感,另外個案要能在正常的呼吸情況下維持這樣的腰大肌收縮達15秒,因為腰大肌分別連線到腰椎的不同體節,有時可能只有某一體節的腰大肌穩定度不夠,所以在腰大肌收縮的情況下,在上述的測試中,如果有某一體節腰椎的活動度過大,則表示這一節腰大肌的穩定功能不足。第三階段:腰大肌不同節段的穩定度訓練(局部穩定肌訓練)(1)主動髖關節外鏇動作:這是一個慢速、低阻力、小範圍的動作,當個案的髖關節一開始就擺在外鏇(externalrotation)的姿勢,治療師可以施一輕微阻力去對抗個案主動的外鏇動作。(2)正常的吐氣功能:在吐氣時膈肌會上升,而因為膈肌與腰大肌在解剖位置上的關聯性,所以吐氣這個動作經由膈肌會對腰大肌產生一個機械性拉力作用,因此可以在平躺或crooklying的姿勢下做腹式呼吸效果最好。(3)側躺時針對腰大肌不同節段的誘發:個案側躺,有問題的那側在上方,骨盤與脊椎維持在中立區位置,下方的腳伸直,上方的腳彎曲由治療師支撐著,同時與骨盆與脊椎成水平,針對腰大肌的誘發動作,先沿著上方腿的縱向做分離動作,同時要求個案把股骨拉回髖臼裡,但不能動到脊椎與骨盆,另外誘發動作也可以固定在有問題的節段上,先找出有問題的那一節腰椎,然後治療師抓握著脊突,徒手做上下左右的震動動作,但同時個案必須維持著腰大肌的收縮,這樣的動作可以提供機械性的本體感覺訊息輸入,同時產生反饋機制,當腰大肌的功能經由訓練改善後,可以重複第二階段的評估動作。第四階段:評估腰大肌的整體穩定度(globalstability)功能腰大肌(前肌束)的整體穩定度功能在功能上會與髂肌(iliacus)共同運作,正常情況下,在坐姿時,腰椎維持在中立區,腰大肌與髂肌可以使髖關節彎曲至120度左右,同時不能有任何的代償動作出現,例如腰椎骨盆不能出現偏移現象,闊筋膜張肌不能與縫匠肌或膕繩肌共同收縮等等,也就是說當髖關節彎曲120度時,對於其它的被動鏇轉動作具有阻抗力,所以最佳的情況是,個案可以在這樣的姿勢下收縮十秒重複十次。腰大肌局部與整體穩定功能的訓練局部支撐髖關節彎曲:要訓練腰大肌的整體穩定功能可以采平躺或斜坐姿勢(inclinesitting),在這個部份可以使用腰大肌的局部穩定功能與整體功能共同運作,先利用腰大肌的局部穩定功能要求個案把股骨拉進髖臼裡,接著做髖關節彎曲的動作,這個髖關節彎曲動作以腳根沿床面慢慢滑行開始,直到個案不能控制腰大肌的局部穩定功能為止,再慢慢回到開始的姿勢,在這個動作中能出現脛骨外鏇、髖關節內鏇、外鏇及內收動作,如果經由訓練可以達到對側膝關節的高度時,可以要求腳跟抬高2cn然後維持10秒。第五階段:在特殊功能性動作中整合腰大肌局部穩定肌的徵召當腰大肌的上述訓練動作都已明顯改善後,可以先在靜態的姿勢下訓練如站姿或坐姿,當這方面也改善後,則可以在動態下做訓練,例如身體彎曲、行走下或上下樓梯等情況下做訓練。第六階段:整合腰大肌的局部與整體穩定肌功能進入到這個部份的訓練動作主要是把訓練動作融合到日常生活里,例如上下樓梯時的髖關節彎曲動作、坐姿時的運動,或開車時的動作等等,也就是說個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任何可以訓練的動作,加以訓練,經由學習得的訓練方式,不斷的訓練可以提昇腰大肌的協調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