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顯像

脾臟顯像,包括炎症性、充血性、增生性、浸潤性這幾類。

基本信息

拼音

pí zāng xiǎn xiàng

概述

脾腫大原因較多,一般可分為5類:即炎症性、充血性、增生性、浸潤性、囊腫或腫瘤。脾腫大常伴有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或其他一些血液異常。脾腫大也常伴有骨髓細胞增生,腫大的脾臟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破壞也是周圍血液中全血細胞減少或其他血細胞異常的主要原因,且導致骨髓細胞增生。

操作名稱

脾臟顯像

適應證

脾臟顯像適用於:
1.脾移植後觀察脾移植組織小塊的存活。
2.脾破裂和脾梗死的診斷。
3.發現先天性脾發育異常,如無脾、多脾和副脾。
4.充血性脾腫大評價。
5.增生性脾腫大評價。
6.探測脾內腫瘤、囊腫和血管瘤等占位性病變。

禁忌證

無明確禁忌證。

準備

1.向患者說明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2.患者準備 無需特殊準備。

方法

1.放射性藥物
(1)膠體顆粒:198Au膠體、99mTc-植酸鈉和硫化鎝膠體。
①198Au膠體的顆粒較小,為20~35nm,大部分為肝攝取,脾內放射性僅占注射量的2%~3%,因此,正常時肝顯影而脾常不顯影。只有脾功能亢進,脾內吞噬功能活躍時才有足量的放射性膠體進入脾臟使脾顯影。因此,不宜作為好的脾顯像劑。
②99mTc-植酸鈉靜脈注入血液後與血液中的鈣離子螯合成99mTc-植酸鈣膠體,其顆粒大小與198Au相似為20~40nm,正常時約90%被肝臟攝取,僅2%~3%進入脾臟,故肝顯影時,脾常不顯影,也不是理想的脾顯像劑。
③99mTc-硫膠體的顆粒較大,為300~1000nm,進入脾臟較多,為8%~10%,因此也可作為脾顯像劑,但尚不夠理想。
注射劑量為185~370MBq(5~10mCi)。
(2)放射性標記變性紅細胞:紅細胞變性有化學變性和熱變性2種,其中99mTc標記的熱變性紅細胞最常用:
3ml生理鹽水溶解亞錫酸焦磷酸鈉藥合(含氯化亞錫1mg,焦磷酸納10mg)後立即自靜脈注入體內,15min後自肘靜脈抽取5~6ml血置於10ml無菌有蓋的刻度離心管中,離心管內含2mlACD保養液,均勻抗凝後加入185~370MBq(5~10mCi)99mTcO4-,再次充分混勻。將離心管置於49.5℃±0.5℃水育箱中加熱30min進行紅細胞變性處理,取出後離心移去上清血漿,將管底的紅細胞懸液用生理鹽水稀釋成5ml後自靜脈注入患者體內。
2.顯像方法 患者靜脈注入標記的變性紅細胞後30~60min進行靜態平面多體位顯像。矩陣256×256,採集計數1000k。

注意事項

1.在增生性脾腫大時,脾臟是紅細胞破壞的主要場所,溶血性貧血與脾腫大有關。由於脾內膠體的清除與紅細胞加速破壞之間存在著競爭性,脾臟99mTc膠體的攝取在溶血加快時會明顯低於緩解期。
2.當脾記憶體在腫瘤組織,脾可很大,呈斑點狀或面圈樣形態改變,腫瘤部位呈放射性稀疏或缺損區。缺損與疾病惡化時占位的擴大及化療後占位縮小有關。
3.脾切除後可發展副脾,由於膠體被肝臟攝取明顯,且不是特異性的,用放射性膠體顯像有時很難顯示出副脾的存在。改用111In標記的紅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對脾切除後的殘留脾或副脾組織顯像有較好的特異性。
4.套用99mTc-植酸鈉時,脾顯影的情況可作為脾功能亢進和亢進程度的一個指標,但不能作為脾臟的可靠顯像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