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水

脾水

脾水是五臟水腫病之一。是由脾陽虛、脾失運化水濕的功能引起的水腫病。其基本徵候特徵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記述。《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常兼見食少,面色萎黃等症,其脈多濡。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沉緊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其沖氣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當在後。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脾水脾水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注〕:

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乾之,外則四肢苦重,內則腹大少氣、小便難也。

〔集注〕:

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於脾,則脾水也。脾專主腹,故腹大。脾主鏇運,又主四肢,鏇運不利,故四肢苦重。津液不生,氣不流行上下,則阻礙不通,故上則苦少氣,下則小便難,見此知有水在

脾,當於脾藏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氣行四肢,脾受水氣則腹大,四肢重。津氣生於谷,谷氣運於脾,脾濕不運,則津液不生而少氣,小便難者,濕不行也。

病因

脾水是因胃腸肝膽的慢性病變,使脾虛不運,營氣虧少,水濕內停。以水腫,腹脹,疲乏等為主要表現的水腫類疾病。

症狀

脾水脾水

脾水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為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行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名曰水分。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利;名曰血分。婦人經水,前斷後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則經自下也。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為陽實,入為陰結;跌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為在里,滑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瘕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皆腫,四肢亦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感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咽喉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沉緊不去,其病不除,復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咳喘逆,當先攻其沖氣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當在後。水之為病,其脈沉小者,屬少陰為石水;沉遲者,屬少陰為正水;浮而惡風者,為風水,屬太陽;浮而不惡風者,為皮水,屬太陽;虛腫者,屬氣分,發其汗即已,脈沉者,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脈浮者,麻黃加術湯主之。麻黃附子甘草湯方: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藥方

脾水脾水

麻黃加術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上五味,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汗,不汗再服,得汗停後服。

飲食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預防

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治療

[辨證論治]

1.脾虛水泛證:肢體浮腫,神疲乏力,面色觥白,食少,腹脹,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脈濡緩或弱。健脾利水。

2.脾腎陽虛水停證:肢體浮腫,形寒畏冷,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補益脾胃、溫陽利水。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起病較慢,病勢較緩,病程較長。有脾胃長期運化不良,或進食不足等導致營氣虧少、耗損過多的病史及病候存在。

2.以水腫為主症,呈凹陷性水腫,常隨體位而改變,臥後以顏面部腫為著,白天則以下肢腫為主,嚴重者可出現腹水及胸水,小便短少。多有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脹,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觥白,大便稀溏等症。

3.實驗室檢查: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均明顯降低,尤以IgG為顯著。蛋白丟失檢測:套用放射性核素標記蛋白質,自靜脈注射後測定糞便中排出量,可用131I-白蛋白、131I-PVP、51Cr-白蛋白等,其排出量可明顯超過正常。尿比重可降低,尿中無蛋白。

4.小腸黏膜活檢:或可見黏膜下淋巴管擴張,內含大量泡沫狀噬脂細胞。

5.淋巴管造影:或可見淋巴管異常。

鑑別診斷

1.黃胖病:有鉤蟲感染機會,以善食易飢,疲乏,皮膚萎黃,水腫,大便檢查有鉤蟲卵等為主要表現。

2.心衰:多有心病久治不愈史,以喘息心悸,不能平臥,咳嗽吐痰涎,水腫少尿等為主要表現。

3.鼓脹:多有肝病或蠱蟲病史,或長期飲酒,或腹內有?積、癆、癌等病史及體徵。以腹脹如鼓,脅下有包塊,膚色蒼黃,腹皮青筋顯露等為主要表現。

4.石水:多有皮水病史,以浮腫反覆發作,蛋白尿,血壓高,面白等為主要表現。

5.腎水:由多種原因損及腎臟所致,以長期浮腫,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為主要表現。

6.溢飲:女性為多,身體肥胖,畏冷,乏力等症明顯,婦女可有月經紊亂,無明顯脾胃運化失常或飲食不足的病史與病候。

7.脾痿:以食少、腹瀉、消瘦、疲乏等為突出表現,水腫為或有症。脾水可繼發於脾痿之後。

併發症

腹水及胸水,小便短少,面色觥白,大便稀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