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族譜

胡氏族譜

《胡氏族譜》,胡傳淮纂修,2000年9月出版,已著錄於《中國家譜總目》,該族譜主要講述先祖胡其祥,明末清初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教子村人,生四子。其長子胡大國,清康熙後期遷居四川省蓬溪縣文井場三台觀,為本支胡氏入川始祖。今族人聚居於蓬溪縣文井鎮百恆村、梅埡村、羅戈鄉石牛村等地。譜載宗祠、世系圖、世傳錄等。

基本信息

胡姓起源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胡傳淮纂修《胡氏族譜》胡傳淮纂修《胡氏族譜》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序言

胡氏族譜胡氏族譜
史者何?賡續人類之生活,以求歷史之資鑒。上古無文字,結繩以志之。自有文字來,便以字代之,故歷史為人類共同生活之必要。木有本,水有源,人類則應知祖先之創業艱難,故慎終追遠,孔子美之為民德,有深意也。江澤民同志1991年3月9日,致信李鐵映、何東昌同志:“要對國小生、中學生,一直到大學
生,由淺入深,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及國情的教育”。國者,人之積也。國情,即民情。大則國情,小則鄉土民情,家族便是其中之一員。家族教育,必須要記載,方能知其源本。源之深者,流必長;葉之沃者,光必華;本之厚者,枝必茂。此族譜之應修也。我族自湖北遷蜀後,族譜雖經修纂,有的保管不善,亦已失傳;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於火。如不重新加以修纂,則前人創業之辛苦、披荊斬棘、櫛雨沐風、改造自然之豐功偉績,無傳也。
我族未入川前之世系、名人傳記、傳說,一概不得而知,只好付之闕如;單就入川後之事而言之。惟我胡氏,氏源衛媯,系出陳封,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陳。數千載來,人才輩出,文人學士,不絕如縷;達官顯貴,不絕於朝,此其遠者。我族自前清康熙年間,由湖北麻城孝感遷入。先祖胡其祥公,未入川,膝下生四子:長大國,二大鵬,三大宗,四大海。二子、三子留在湖北。入川者惟我族大國公與四弟大海公。大海公入川後,落業南充縣城郊之蓮花池。大國公初來時,借居文井場之雲台觀附近八寶山,生活在那裡,卒亦葬在八寶山。大國公生三子:長應秩公,落業羅戈鄉石牛廟乾柏樹,置業不多,子孫不及二、三房之眾;二應穗公,生一子廷棟,產業多至八個灣,不染世俗,在家修持,後落髮為僧;三子應秋公,置業不多,生七子,即:廷福、廷祿、廷榮、廷華、廷富、廷貴、廷旭,故其子孫,嫌其業少,有的外出就佃,所以,今有幾戶只知姓胡,不知其先祖是誰。
清代民國時期,族人難以維持溫飽,讀書者甚少。族中較有威望者,有胡聯芳,系耆英,其祝壽時,縣上的儒學教諭張某,鳴鑼唱道,打起高足燈籠,並贈以匾,名震一時。胡永蛟系武生,其子亦武生,在治喜酒時,很熱鬧,遠近為之祝賀,名聞遐邇。胡家潤,號恩溥,光緒年間為文井團總,鄉人敬憚之。此有清中,我族之特出者。中華民國時,人口增多,溫飽尚存問題,糧食產量低,只能輔以手工,維持不足。
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族人分得了田土,人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無凍餒之虞,其出類拔萃者,大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
有人在。胡傳裕在鄉上工作三十餘年,勤於職守,人稱其賢;胡傳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擢至營長。胡傳沛援越抗美作戰八十餘次,升為營長,轉業於縣上武裝部門。胡傳海在縣上商業部門工作,曾任商業局長。胡世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經志願軍炮兵602團政治處批准為革命烈土。胡世民為民辦教師三十餘年,勤奮自學,評為中學一級教師,桃李滿園,春風化雨,堪稱師表。胡傳淮先後畢業於綿陽師專和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在縣政協主持我縣文史工作。我本庸人,亦在一千五百多人競爭中考取四川省立南充高中,惜就業未成,故爾呆滯農村。此就族中之文化而言之,誠我族之佼佼者。至於族人生活,新舊社會,兩個世界。昔日之茅舍陋巷,今成高樓大廈,電視、電燈晝夜通明,弦歌不綴。昔日之衣不蔽體,今則豪華備至。昔日之食不果腹,今則三餐肉食,水積於塘,糧滿於倉,山清水秀,誠盛世也,故志之。
因我族之族譜失傳已久,傳淮在縣上主持《蓬溪縣誌》、《蓬溪文史資料》編纂工作,欲將族譜來一次重修,以譜前人之豐功偉績,以勵後人之繼往開來,索序於余。余現年七十有四,奄奄一息,風燭殘年,故將我對族中史料所能記憶者,略言之以志不朽雲。
胡傳培
1999年春

編後記

吾族世居麻城孝感,自清康熙年間遷蜀以來,歷三百餘年,凡十有二世。派衍荊楚,既根深而葉茂;支分蜀北,亦源遠而流長。子孫繁庶,瓜瓞綿延,遂稱文井巨族。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吾族舊有家乘,悉毀於兵燹。今

胡傳淮著胡傳淮著
胡公滿至其祥老祖以前之歷代世系名諱,概無所知。大國公入川以來各代先祖事跡,亦感茫然,僅知其名諱而已。資料缺乏,給修譜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吾族遷蜀以來,繁衍十數傳,生丁甚眾,若再事遷延,不彙輯成冊,恐年湮世遠,不但祖宗之世系,久而漸忘;即一本之親,亦視如路人矣!故余不揣固陋,董理其事,歷經兩年寒暑,修成新譜,存此崖略,使後世子孫知吾族姓之所由出、派之所由傳。掛漏之處,俟異日有志續譜者補正之,幸甚!冀甚!
站在千年之交和世紀之交,願吾族在新的千年、新的世紀裡,發揚先輩入川艱苦創業之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繁榮富強、族人過上更幸福美滿的生活!
胡傳淮
2000年8月9日

主編簡介

胡傳淮,1964年8月生,四川省蓬溪縣人。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文學學士。著名文史學家、張問

胡傳淮在蘇州胡傳淮在蘇州
胡傳淮部分著作胡傳淮部分著作
陶及其家族研究專家,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員。主要研究清詩、巴蜀文化及鄉邦文獻。著作有《張問陶年譜》、《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誌》,後兩書為合著,均系巴蜀書社出版。主編有《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船山詩草全注》(第一副主編,180萬字,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胡氏族譜》、《蓬溪家譜序跋集》、《蓬溪縣誌》(副總編)、《蓬溪文史資料》等。編著有《芝溪集》,編選有《呂潛詩選》、《張鵬翮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等清代詩人詩集和《蓬溪詩存》(唐代至民國)。已在《文學遺產》、《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蘇州大學學報》、《蜀學》、《西華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著述達500餘萬字,並多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等級獎。

胡氏族譜字輩排列表

貴州地區:貴州省黔西縣雨朵鎮高田村,原籍貴州省大方縣隴公壩。字派(可能有些不對):元紹德世玉,金正士應連。國朝天萬相,清恩端錫賢。昌榮族乃大,裕後續光前。安定家聲遠,經治永為先。貴州遵義某支胡氏,自明末清初為避難從北方經江西遷入貴州字派:文明應瑞,光左克新,志得名成,永進佳升。貴州安順市菜官鎮王家莊村胡氏自江西石灰巷遷入,是明代朱元璋開發西南來的字輩是:朝君升一品,共享太平春。上大自思文,登朝永忠廷。始祖胡守義公,明末164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入貴州省播州府(今遵義市)火燒舟(新舟鎮)母家林(洞灣村),約為胡氏八十三世祖,胡守義公又是仁朝公的七子義宏之後字輩:文,明,應,瑞,光,佐,克,興,世,德,榮,成,永,振,家,聲,(此字輩由嘉慶乙丑年1805年進士七世祖胡端:字:儀亭和族人所定)湖南遷貴陽,現居貴州省雷山縣。字輩:朝北國之禎,武功佐冶陵。開基凡後品,應學有賢明。詩書宜可讀,月下海水清。忠良光勝典,風鑒紹前因。始祖胡昌凡從江西臨江府十字街大橋頭旺七甲半桐子街般到貴州興義縣...字派:昌登文仕,國正天星順,關清明志安,妻其夫富少,子校符幸寬江西寧江府寧江縣十字街大橋頭古石巷,遷到四川東道重慶府直隸中州豐都縣南岸九甲還山子,又遷至貴州餘慶。字派: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啟賢應忠良德大永家寬祖上系江西...蔡家街朱氏巷,於明朝時祖上九兄弟出門進入雲、貴、川,祖上來到當時的思州府塘頭大塘坪胡家院(現思南縣塘頭鎮泗河壩村胡家壩),由於大部族人於清進已遷往貴州省都勻市據說現有上千人(好象是以前的烏羅區),族譜被本家一位長者遺失,現本地胡姓人家約130多人,我們是安定堂,字輩是:祖、文、天、在、世、大、正、月、騰、鳳、仕、新(據說以前是24個字,後減為現在12個字的),祖胡安國公之子胡宏公,我們從湖南衡州府清泉縣(清)遷貴州安順,然後遷郎岱縣(現貴州六枝特區岩腳鎮胡家寨),線有後裔3000餘人.我們的字輩是(因為我是在辦公室,所以有個別字不一定準確):彥聖匡襄久;宏才奇志軍;心存知善學;道達可全真;仁壽含元吉;誠思振大能;同宗嚴紀法,萬代慶維新.我支字輩“大宗啟明廷,懷遠兆中興,升騰顯耀登,允應世聯文,國正安泰定,嘉其景元清。”原籍貴州省畢節市清水鋪天生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