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間質性腫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惡變極少,預後良好。胃脂肪瘤多見於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胃脂肪瘤發生率極低,約占胃腫瘤的0.1%~0.3%,胃良性腫瘤的30%。胃脂肪瘤在屍檢中發生率略大於0.01%。脂肪瘤在胃腸道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食管為0.7%~2.8%,胃4%~8.3%,結腸61%~73% 直腸只有1.3%~5.2%,這與胃腸道惡性腫瘤多以直腸居多(約占63%)不相一致。胃脂肪瘤多發於中青年人,年齡分布24~70歲,女性稍多於男性,也發生於兒童。

基本信息

(圖)胃脂肪瘤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liparomphalus of stomach)是胃良性間質性腫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惡變極少,預後良好。胃脂肪瘤多見於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胃脂肪瘤發生率極低,約占胃腫瘤的0.1%~0.3%,胃良性腫瘤的30%。胃脂肪瘤在屍檢中發生率略大於0.01%。脂肪瘤在胃腸道的分布有其特殊性,食管為0.7%~2.8%,胃4%~8.3%,結腸61%~73% 直腸只有1.3%~5.2%,這與胃腸道惡性腫瘤多以直腸居多(約占63%)不相一致。胃脂肪瘤多發於中青年人,年齡分布24~70歲,女性稍多於男性,也發生於兒童。

病因

脂肪組織發生於胚胎第14周,第24周時已基本形成脂肪小葉結構。脂肪細胞的發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間質細胞、前脂肪細胞、成脂肪細胞和成熟脂肪細胞。脂肪瘤中可出現上述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脂肪細胞,但主要為成熟脂肪細胞組成。

發病機制

(圖)胃脂肪瘤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可發生於胃體和胃竇,以胃竇部多見,90%源於黏膜下生長,腫瘤向胃腔突出形成胃內型;10%於漿膜下生長,向胃外腹腔內突出形成胃外型。

1.大體觀察:80%~90%的胃脂肪瘤為單個腫瘤,10%~20%可多發,腫瘤常為無蒂的球形腫塊,亦可呈分葉狀,少數病例可有蒂,多發性胃脂肪瘤腫瘤間可以有連線束。腫瘤大小不一,直徑多為2~5cm,大者有報導腫瘤直徑達15cm之巨。胃脂肪瘤表面光滑 有完整包膜,觸之柔軟,甚至可在胃壁內滑動。覆蓋腫瘤的黏膜常因機械摩擦、胃液損傷或腫瘤過大致黏膜營養障礙等原因發生糜爛乃至潰瘍形成。腫瘤切面呈淡黃色、半透明、質軟而細膩,若脂肪細胞液化可見液腔形成。
2.鏡下觀察:腫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組成、排列緊密、纖維性小梁將其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葉。瘤細胞呈圓形、胞漿淡染、核位於周邊部。腫瘤組織內可出現不等量的纖維組織或富於血管,或伴黏液變性,如有上述病變,可分別稱為纖維脂肪瘤血管脂肪瘤和黏液脂肪瘤,病理學上有一類胃脂肪瘤較特殊鏡下見黏膜下離散肌纖維間有多量的脂肪細胞浸潤,大部分區域的黏膜與漿膜間均為脂肪組織,其間易見血管,但無小葉結構形成傾向,也無瘤細胞異形性及核分裂象,此稱為胃浸潤性脂肪瘤 應注意與胃脂肪肉瘤相區別。

臨床表現

(圖)胃脂肪瘤胃脂肪瘤

脂肪瘤生長緩慢,臨床表現與腫瘤部位、大小、表面有無潰瘍出血有關。腫瘤較小時患者可無任何臨床症狀,位於賁門附近者,可出現咽下困難;位於幽門區者可並發幽門梗阻症狀。如腫瘤表面有潰瘍 可出現胃部不適、疼痛等類似胃潰瘍或慢性胃炎的症狀,約50%的病例可有出血。胃脂肪瘤偶有惡變者。胃竇部脂肪瘤當其愈靠近幽門,愈易影響胃排空,患者可出現上腹飽脹不適、疼痛、間歇性嘔吐等症狀。當腫瘤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尤其是那些胃竇黏膜下的脂肪瘤,有時可以滑至幽門口 甚至滑過幽門管進入十二指腸球部引起幽門梗阻,患者可出現嘔吐隔夜食物等典型症狀。這類病人左側臥位時,腹脹、腹痛 嘔吐症狀可以減輕,出現類似胃黏膜脫垂的臨床表現。無論是胃竇還是胃體部的脂肪瘤,當腫瘤直徑大於4cm時,由於其凸入胃腔與食物摩擦,加之血供障礙,腫瘤表面黏膜可出現糜爛乃至潰瘍形成,此時,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少有嘔血。當患者有出血 梗阻和體重下降時,難以與惡性腫瘤鑑別。體格檢查陽性體徵較少,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貧血。上腹部可有壓痛,幽門梗阻患者則震水音陽性,可見胃型及蠕動波。源於胃漿膜下的脂肪瘤患者,若腫瘤直徑較大,體檢時可在上腹部觸及質地較軟、活動、邊界尚清的腫塊。

併發症

胃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症狀 僅在有合併症時才出現症狀。當腫瘤表面黏膜可出現糜爛乃至潰瘍形成,患者多有腹痛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少有嘔血。長期慢性失血患者可有貧血

診斷

由於胃脂肪瘤無特殊表現,多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潰瘍病或惡性腫瘤,故主要依靠X線和胃鏡檢查來發現,X線檢查顯示胃內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光滑,周圍黏膜正常,胃蠕動波不受影響。在受擠壓或胃收縮期時,腫瘤大小、形態可稍有改變,密度較淡,稍有透亮感。胃鏡檢查具有黏膜下腫瘤的特徵,漿膜下的巨大脂肪瘤在胃鏡下腫塊境界不清,很像胃外腫塊壓迫胃壁。術前診斷困難,主要依靠病理切片確診。

鑑別

(圖)胃脂肪瘤胃脂肪瘤

需與胃癌、異位胰腺、類癌或肌原性腫瘤相鑑別。

1.慢性胃炎:最常見的表現是上腹痛與飽脹。疼痛無明顯節律性,可於進餐或空腹時加重。此外,還可出現噯氣、反酸、噁心、早飽、上腹不適或燒灼感等症狀。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乏力及消瘦等表現。合併胃黏膜糜爛者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以黑糞為主,少數可嘔血。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較重,還可出現巨細胞性貧血 慢性胃炎的體徵多不明顯,部分病人可出現上腹輕壓痛。

2.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位於上腹部,多數在劍突下偏右 偶可在左肋部。胃體和賁門下的胃潰瘍表現為左前胸下或左上腹疼痛。後壁潰瘍疼痛可向背部放射。疼痛的性質可呈燒灼樣、痙攣樣、飢餓性或咀嚼痛,或僅表現為不適感。

3.胃癌:表現為上腹不適、脹滿,缺乏規律性的疼痛 疼痛時輕時重。至中 晚期則疼痛較劇烈,且可呈持續性。因食欲不振、進食少,患者逐漸消瘦、體重下降,常伴水腫。

實驗室檢查

患者常有消化道出血,表現為糞便潛血實驗陽性。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的依據。

其它輔助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上消化道鋇餐能發現直徑大於2cm的腫瘤,可見邊緣清晰、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鋇餐能提示包塊位於黏膜下,但不能區別脂肪瘤與其他黏膜下病變。壓迫腫瘤時其形狀發生變化是脂肪瘤的特徵,但只有較大的腫瘤才能表現出來。胃脂肪瘤除有胃黏膜下腫瘤的共同特徵外,由於脂肪組織密度低,質軟更具其獨特的表現:

(1)腫塊所致的缺損區透亮更大,對比更鮮明。

(2)形變:脂肪瘤質軟,加壓時缺損影的大小形態可有變化,充盈相時甚至可時隱時現。胃壁肌層收縮時也可擠壓腫瘤,收縮相時小而趨橢圓,弛張相則變大而呈類圓形(圖1)。

(圖)胃脂肪瘤胃脂肪瘤

(3)位移:位於幽門前區脂肪瘤的充盈缺損影更易隨蠕動經幽門管部分移入十二指腸球底部而出現“脫垂征”。幽門管也同時增寬(圖2)。

2、CT檢查:腹部CT不僅可了解腫瘤在壁內的生長情況,而且可測其CT值,了解腫瘤的組織結構,達到明確診斷的目的,有一定診斷價值,可區別脂肪與其他組織。

3、內鏡診斷:內鏡檢查是較為準確的診斷方法,陽性率較高,但需注意與胃外腫物壓迫鑑別。鏡下見一表面光滑、黃或橙色、質軟的包塊。腫瘤表面黏膜彈性較差,被活檢鉗牽拉後不易回縮而形成帳篷征,推壓腫瘤時形成一壓跡,如海綿狀 常規活檢不能達到黏膜下的腫瘤,採用電凝深部活檢才能取到腫瘤組織。有時可在腫瘤表面見到潰瘍。當隆起部分覆蓋正常黏膜而又有潰瘍形成時,需要與癌作鑑別診斷。小於2cm者多為異位胰腺,類癌或肌原性腫瘤,脂肪瘤甚少見。對於大於2cm的腫瘤活檢定性有困難時,齊藤利彥等採用摻釹釔鋁石榴石(Nd-YAG)雷射或乙醇造成潰瘍 然後在潰瘍深部採取活檢。即使如此,仍有漏診或誤診,所以超聲內鏡的常規使用很有必要。

4.內鏡超聲可發現黏膜下瀰漫性高回聲包塊,對診斷也有幫助。

治療

無症狀的病例可不予處理,但由於本病術前診斷困難,大多數病例需手術切除以除外惡性病變。根據病變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可作腫瘤局部切除或連同部分胃壁的楔形切除,多發腫瘤可行胃部分切除術。如疑有惡變,術中應作冰凍切片檢查,視病變性質及部位而決定切除範圍。近來有經內鏡將息肉樣腫瘤切除的報導。較小的腫瘤可局部切除或僅將腫瘤摘除,較大者需行胃部分切除術。

預後

胃脂肪瘤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