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孔

肺泡孔

肺泡孔所屬現代詞,指的是相鄰肺泡之間相通的小孔,直徑約10~15μm,是相鄰肺泡間的氣體通路。

肺泡孔(alveolarpore):肺泡孔是相鄰肺泡之間相通的小孔,直徑約10~15μm,是相鄰肺泡間的氣體通路。

基本特點

肺泡孔的數目隨年齡而增加。當某個終末細支氣管呼吸性細支氣管阻塞時可通過肺泡孔建立側支通氣道,肺部感染時,肺泡孔也是炎症迅速蔓延的渠道。

肺泡孔肺泡孔

肺泡間孔

相鄰肺泡之間的小孔,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裂隙狀,直徑10-15微米,是溝通或均衡鄰近肺泡內氣體的含量的孔道。當某個終末細支氣管或呼吸細支氣管阻塞時,起側支通氣作用,防止肺泡萎縮。但肺感染時,病菌可通過肺泡孔擴散,使炎症蔓延。

肺泡介紹

肺泡(pulmonaryalveoli)是肺支氣管樹的終末部分。肺泡為多面形有開口的囊泡,開口於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的管壁。肺泡最大直徑約為300μm,成人每側肺內約有3億個~4億個肺泡,總表面積可達70平方米~80平方米。肺泡壁菲薄,由單層肺泡上皮細胞和基膜組成。相鄰肺泡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富含血管和彈性纖維。

肺泡上皮

肺泡上皮:肺泡表面有一層完整的上皮。上皮細胞包括Ⅰ型肺泡細胞和Ⅱ型肺泡細胞。 
1)Ⅰ型肺泡細胞(typeⅠalveolarcell):Ⅰ型肺泡細胞扁平,覆蓋肺泡的大部分表面,細胞含核部分較厚並向肺泡腔內突出,無核部分胞質菲薄,厚約0.2μm,是進行氣體交換的部位。電鏡下,Ⅰ型肺泡細胞細胞器少,胞質內有較多的吞飲小泡,小泡內含有表面活性物質和微小的塵粒,細胞可將這些物質轉運到肺泡外的間質內,以便清除。Ⅰ型肺泡細胞無分裂增殖能力。
2)Ⅱ型肺泡細胞(typeⅡalveolarcell):Ⅱ型肺泡細胞位於Ⅰ型肺泡細胞之間,數量較Ⅰ型肺泡細胞多,但覆蓋面積比Ⅰ型肺泡細胞小。細胞立方形或圓形,頂端突入肺泡腔。細胞核圓形,胞質著色淺、呈泡沫狀。電鏡下,細胞游離而有少量微絨毛,胞質內富含線粒體和溶酶體,有較發達的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複合體。核上方有較多的分泌顆粒,電子密度高、大小不等,直徑約0.1~1.0μm顆粒內含有平行排列的板層狀結構,稱為嗜餓性板層小體(osmilphilicmultilamellarbody)。小體內的主要成分為磷脂,以二棕櫚醯卵磷脂為主,此外還有糖胺多糖及蛋白質等。顆粒內物質釋放出來後,在肺泡表面形成一層粘液層,稱為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表面活性物質有降低肺泡表面張力、穩定肺泡大小的作用。呼氣時肺泡縮小,表面活性物質密度增加,表面張力降低,防止肺泡過度塌陷;吸氣時肺泡擴張,表面活性物質密度減小,肺泡回縮力加大,可防止肺泡過度膨脹。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或變性均可引起肺不張,過度通氣可造成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吸入毒氣可直接破壞表面活性物質。新生兒透明膜病是因為Ⅱ型肺泡細胞發育不良,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和分泌障礙,致使肺泡表面張力增大,嬰兒出生後肺泡不能擴張,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症。Ⅱ型肺泡細胞有分裂、增殖並分化為Ⅰ型肺泡細胞的潛能,故具有修復受損傷上皮的作用。

肺泡隔

肺泡隔(alveolarseptum):相鄰肺泡之間的薄層結締組織為肺泡隔。肺泡隔內有稠密的連續毛細血管網與肺泡壁相貼。肺泡隔內還有較多的彈性纖維,其彈性回縮作用可促使擴張的肺泡回縮。如果彈性纖維退化變性,肺泡彈性減弱回縮較差,會影響肺的呼吸功能,久之將使肺泡擴大,導致肺氣腫。肺泡隔內還有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肥大細胞,此外還有淋巴管和神經纖維。肺泡腔內的O2與肺泡隔毛細血管內血液攜帶的CO2之間進行氣體交換所通過的結構,稱氣-血屏障(blood-airbarrier)。氣-血屏障由肺泡表面液體層、Ⅰ型肺泡細胞與基膜、薄層結締組織、毛細血管基膜與連續內皮構成。有的部位兩層基膜之間沒有結締組織成分,上皮基膜和毛細血管基膜相融合。氣-血屏障很薄,總厚度約為0.2~0.5μm間質性肺炎時,肺泡隔內結締組織水腫、炎症細胞浸潤,使肺換氣功能發生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