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表面張力

肺泡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在肺泡上皮內表面分布的極薄的液體層,與肺泡氣體形成氣-液界面,由於界面液體分子密度大,導致液體分子間的吸引力大於液、氣分子間的吸引力,好像一個拉緊的彈性膜,因而產生的表面張力。這種表面張力使液體表面有收縮的傾向,因而使肺泡趨向回縮,是構成肺回縮力的主要成分。

生理功能

存在於正常肺泡內表面的一種能減弱肺泡表面張力的物質。其主要成分為“二棕櫚醯卵磷脂”(DPPC)和特殊的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相結合的複雜脂蛋白(表)。系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內質網所合成,轉移並貯存於板層狀包涵體中,隨包涵體從細胞內釋放,而分布於肺泡的內襯層的液膜。

其生理功能有二:(1)使肺泡穩定地保持在擴張狀態。當吸氣時,肺泡擴張,表面活性物質分布變稀,僅具單分子層,因而對減弱表面張力的功效降低,肺泡容易回縮;當呼氣時,肺泡縮小,表面活性物質分布變濃,減弱表面張力之功效提高,使肺泡不致大縮小,防止了“肺不張”。(2)防止肺毛細管中血漿向肺泡滲出。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2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大於肺循環毛細血管壓(10毫米汞柱)。但如肺泡表面張力很大(可達50達因/厘米),與血漿張力相等,會使肺毛細血管周圍產生15毫米汞柱負壓,此負壓與毛細血管壓相加,可使血漿外滲的有效濾過壓超過血漿膠體滲透壓,而造成肺水腫。正常情況下,由於表面活性物質存在,肺泡表面張力明顯減小,而避免了肺泡內積水。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在正常肺內不斷更新,肺循環血流中斷相當時間後,表面活性物質顯著減少,以致肺泡表面張力增加,造成肺不張。胎兒到第30周左右,表面活性物質才移到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出生的嬰兒常難於存活。

飽和卵磷質(90%二棕櫚醯卵磷脂) 41%
不飽和卵磷質 25%
膽固醇 8%
磷脂醯乙醇胺 5%
特殊的脫輔基蛋白, 9%
其他(包括甘油酯4%,磷脂醯甘油+絲氨酸4%,溶血卵磷脂2%,鞘髓磷脂1%,游離脂肪酸1%) 12%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