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症

有人用氯喹小劑量125mg,每周2次,持續平均12個月後可使症狀緩解,且無肝毒副作用。 elli等用羥氯喹200mg,每周2次,治療30例PCT,連續一年有良效。 Rocchi等採用皮下緩慢注射去鐵敏,每日1.5g,每周5天。

概述

肝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症極少見,常伴紅齒或牙質顯出紅色螢光,成人常伴多毛或色素沉著。

症狀體徵

患者於1歲內即出現光敏感性皮疹,常在曝曬後發生紅斑、水皰。自覺瘙癢和燒灼感。外傷也能引起水皰,繼而在面和手掌日曬部位發生嚴重瘢痕,隨著瘢痕形成,光敏症狀開始改善,部分病人年長後光敏可消失。其它症狀有遠端指、趾骨縮短,甲營養不良,硬皮病樣皮損,兒童期面部多毛,牙齒在Wood燈下有時可顯螢光,大多有紅色尿,尤在炎熱季節。

檢查診斷

所有成年患者雖無症狀,但可有肝功能異常和肝組織學改變。有輕度正血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內原卟啉水平明顯升高,血漿原卟啉、尿卟啉、糞卟啉升高,尿液尿卟啉和糞中糞卟啉均增多。這些卟啉是Ⅰ、Ⅲ型異構體混合物。 EP有不同程度溶血性貧血、脾腫大,牙齒在Wood燈下發出紅色螢光,預後差,大多在20~40歲死亡,糞和尿內I型卟啉升高,可與本病相鑑別。EPP為顯性遺傳,光敏感症狀相對輕,無多毛,偶有膽石症和致死性肝病,紅細胞和糞中原卟啉水平升高,尿液卟啉排泄正常,可與本病鑑別。

治療與預防

去除各種誘因,避免日曬和外傷,套用遮光劑,適宜的飲食。
靜脈放血療法:每1~3周放血500 mL,療程為2~10個月,血紅蛋白水平達110 g/L以下、網織紅細胞計數至0.02~0.05左右為止。放血4~6次後,可持續緩解12個月或幾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貧血者忌用。
每日服碳酸氫鈉4~6g,鹼化尿液,減少腎小管對糞卟啉再吸收,排泄增加,血糞卟啉降低,過剩的尿卟啉原轉變為糞卟啉原,而氧化為尿卟啉隨之減少。該藥大劑量長期服用有困難。
螯合療法對PCT也有效。推測卟啉是一種螯合劑,與鋅或其它金屬可形成卟啉-金屬螯合物,它與組織結合較卟啉同組織結合更牢固,強力螯合劑如依地酸鈣鈉、二巰基丙醇、d-青黴胺能從螯合物中去除金屬,使卟啉游離得以排泄。
由於氯喹與卟啉可形成複合物,使卟啉易於從肝臟中釋放。同時氯喹能增加細胞膜對卟啉的滲透性,並能抑制-氨基酮戊酸的合成,從而使卟啉在肝臟及組織中的濃度降低。Tsega等曾對46例PCT用氯喹治療,每日500 mg,共10個月,在1~3個月後手背水皰、粟丘疹消退,3~6個月後色素沉著、多毛恢復正常。但應密切注意急性肝中毒反應。有人用氯喹小劑量125mg,每周2次,持續平均12個月後可使症狀緩解,且無肝毒副作用。Cainelli等用羥氯喹200mg,每周2次,治療30例PCT,連續一年有良效。
Rocchi等採用皮下緩慢注射去鐵敏,每日1.5g,每周5天。其療效優於靜脈放血療法。
Battle等用5-腺苷基蛋氨酸(SAM)和小劑量氯喹聯合治療,方法是SAM每日12mg/kg,共3周后接服氯喹100 mg,每周2次,持續4~5個月。該法安全、有效而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