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築和文物史跡,體現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的經濟基礎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簡介

聚落文化聚落文化
聚落,本義是指村落,後來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包括都市城鎮鄉村等。它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是由共同成員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域社會。聚落是一種空間系統,是一種複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聚落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築文物史跡,體現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的經濟基礎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概念

傳統民居聚落因地域、氣候、民族、文化、經濟等不同而千差萬別,目前能夠保存下來的原因及機制卻有著共同之處,相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其區位相對偏遠,經濟水平相對落後,交通信息不夠發達,受現代文明衝擊較少,這樣的居住形態是自然、人及人聚環境相互選擇形成的。特定的聚落文化也是依附於這種特定的形態,在長期的選擇過程中,自然與人文及建築空間形態不斷融合、進化,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生態體,有著較為獨立的系統特徵及生態運行機制,體現出特定的文化特質及場所精神。綜合各種因素,這種人聚環境已演變成為一種居住文化形態,且具備生態特徵,在此,我們稱之為“聚落生態文化”。

基本特徵

聚落生態文化在生成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系統和生態兩個方面的特徵。

(1)系統特徵

人類聚居點本身就是由各種自然及人文場所構成的系統,由此衍生的文化生態體也同樣具備系統的特徵,這種系統本身是自律、調和、均衡的,在沒有特別外力作用下,它將保持這種文化形態持續發展,這也是現在許多文化聚落能夠存在的主要原因。

(2)生態特徵

傳統村鎮聚居點在長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體現出明顯的生態特點,它們象一簇簇植物一樣,在多種人文及自然條件制約下選擇了合適的地點,並由小而大的向前發展,形成今天這樣的布局規模及形態,它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因此其中記載和蘊含了歷史、人文的滄桑及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鬥爭歷程,這也是現存聚落空間魅力所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與自然共生——聚落空間文化所體現出來的不同特徵與所處自然環境特點有直接聯繫,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人類的局部活動也影響自然環境形態的改變,在緩慢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活動主體的聚落與自然空間磨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一個局部的自然——人類——生態系統,即居住生態體。

②生態鏈的完整是聚落空間文化形態存在的基礎。人及聚落與自然空間存在著多個方面的互動。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空間及物質條件,人類也在自然中塑造著符合於自然規律的居住模式和文化,並賦入自然新的改造與內容,相對於自然生態系統而言,人類是其中的一個消費者,因此適度開發及改造自然是維持這一生態鏈平衡的重要法則,當這一活動在大自然的自我調節範圍內時,自然對人類是寬容和仁慈的,而受惠於自然的人類也有情於自然,這種和諧的關係,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在村鎮聚落髮展中的具體體現。

保持聚落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持續性也是人類居住文化鏈節中一個重要的方面,這一生態文化因子的存在,才使人類居住文化生態得以平衡,若採用破壞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則無異於人類過度使用地球有限資源所帶來的後果,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永久喪失這一文化資源。

③聚落文化的生長機制體現出明顯的生態學特徵,人類對歷史文化的崇拜來自於它們漫長歲月所形成的深厚積沉,由於我們無法洞悉其形成的每一個具體過程和細節,因而就有了思考和遐想的空間。聚落文化的形成猶如一顆千年古樹,猶如千變萬化的地質景觀,自然進化、生物進化的歷程也體現在聚落文化形態中,它已成為自然中的部一分,與自然同時演化和發展。

3.2形成的過程與條件

村鎮聚落的形成是與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背景及相應的人群等有關,聚落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相對於文化總體而言,與此相比較有獨特風貌及人文特色的文化聚居點。我們才有研究的價值。因此,對於聚落文化來說,形成的條件更苛刻一些,比如,臨近大城市,交通信息相對發達的傳統村落,由於受現代文明的衝擊更強烈、已逐步喪失其固有的文化特色而趨同於時代文化,就聚落生態文化價值而言,已大大降低了。

具體來說,其選址多遵從中國傳統風水相地理論,適宜於小規模人群居住,(如陝西韓城党家村),規模不大,受外界影響較小,有相對約定俗成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作為行為準則,即有共同的文化基礎。

3.3形成及運行的機制——簇群與飄積

聚落及聚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一般是簇群模式發展,受自然力制約,因此符合飄積理論的原則。

簇群理論是在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發展過程中提出的觀點,同樣符合聚落的形態、特點。從生態學角度看,聚落空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從總體上更符合飄積原理。

飄積的形態是自然條件中在自然力作用下所體現出的最普遍的一種狀態。它由美國人格蘭特在《庭院設計》一書中提出,最早用來分析自然界中的自然線勢和生物群落的分布狀態,用於景園學,而民居聚落的形態也是如此,是在一定自然力作用下,通過人的活動在自然界中創造出來的空間形態,其機制在於人力與自然力的相互作用與平衡,且體現人與自然的順應與統一,在本文的圖例中可以看出,聚落空間是以簇群形式和飄積的形態而發展和演變的,它所體現出來的形式更像是自然中生長出來的,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

①形成與過程

聚落生態文化一般具有獨特的建築形式、空間布局形式及相應的自然地理地貌及人文背景,這種專有的形態體現出景觀的特質。

在聚落空間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演變模式,因為大多數聚落空間不是短期形成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階段性特徵,以及由於建築文化地域運動的影響,使不同階段的發展具備一定差異性,總體上每個聚落內部不同組團也呈現出相對性和差異性並存的現象。就總體建築而言,不同聚落有各自的營造方式與法則,這些獨特的建築過程體現出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其美學及景觀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②色彩與肌理

由於自然及人文條件差異,不同地區的民居聚落在色彩和表面肌理上有各自特點,與現代建築風貌差別較大,所用材料及施工工藝各不相同,在不同環境演變中,形成了獨自的建築外觀及表面肌理,如多樣的花石牆,不同的土坯牆,不同的色彩搭配,瓦面紋理等,這些與眾不同的表面特性在長期的生態選擇中均體現出明顯的景觀特性。

③對話與交流

不同區域的民居聚落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建築與建築,建築與環境等多個層面體現出不同的交流方式。這些不同的方式交織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勞作、習俗及與自然事物的聯繫之中,這種交流與對話的方式體現出生態文化的特徵,淳樸、包容的民風習俗及對外界的態度,體現出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生態鏈關係。大多數保存完整的聚落,建築的布局與巷道空間多為開放式,雖然某些院落是封閉的,但其出入口方式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密切融洽的關係,建築上的各種構件及作法,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的信息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是約定俗成的,相互默契的,只有融入當地文化中才能夠深切體會,這種交流的方式本身蘊含著深刻的聚落文化,是引人入勝的景觀特性之一。

④文化落差

聚落生態文化的生態特徵還體現在其內部存在文化因子的生態位勢差,體現在表象中,最明顯的就是區域差別,特別是這種文化與現代都市文明的差異,由於在文化上存在較大的落差,成為文化生態旅遊的最大誘因。

(2)聚落生態文化的效益分析

①社會效益——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聚落生態文化是人類文化生態體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居環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研究人文歷史、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歷史依據。它對世界人居文化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巨大的。

②經濟效益——景觀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存在就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聚落與宗教

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加上歷代統治階級尤其是清朝統治者的極力倡導,蒙古地區建起了大量的寺廟。據說在蒙古帝國時期,哈喇和林有廟宇12所,如1247年建成的太平興國寺,1256年建成的大佛閣。上都建成後,在城內創建了許多寺廟,譬如乾元寺、龍光華嚴寺、天元寺、萬安寺、南寺、開元寺、帝師寺等等。明代,特別是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與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鎖南嘉措會晤後,在蒙古地區又興建了一些寺院,其中著名的有:仰華寺、無量寺、延壽寺、崇福寺、慶緣寺等。椐統計數字顯示,清朝中期蒙古地區佛教發展到鼎盛時期,內蒙古寺廟大約有1800多座,僧人約15萬人[16]。

寺廟是由殿、堂、塔所組成的建築群。蒙古寺廟建築大體分為平川式和依山式兩大類。平川式建築是把主要建築擺在南北中軸線上,附屬設施安在東西兩側,大昭寺可謂平川式建築的達標作。依山式建築是依照山勢建築殿、堂、塔。五當昭屬其典型作品。

寺廟是信徒進行祭祀活動、牧民求醫治病、商人從事集市貿易的場所。每到重要的法會時,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到寺廟周圍,搭起蒙古包或建起漢式的平房,參與自己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發展成了集鎮,如甘珠爾廟(呼倫貝爾)、經棚喇嘛廟(克什克騰旗)、貝子廟(錫林郭勒)、準噶爾廟(鄂爾多斯)、百靈廟(包頭)等等。

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特質,它不僅要對人們的日常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對聚落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使其保持一定的文化延續和風格的穩定。

傳統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生活準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然對聚落的規模、分布以及院落布局、住宅結構、房屋形式、建築風格和藝術追求等都有深刻影響。

風水與聚落有關,它提出的是一個自然與人的命運的關係問題。蒙古族在搭建蒙古包或修建任何建築,往往都要考慮到風水的好壞,他們請喇嘛看風水。風水的問題體現了蒙古人對自然的重視,從而把迷信和科學扯在一起,機械地理解或曲解了自然與命運的關係,從而導致了各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事實上,風俗習慣對聚落的影響並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與所有各種社會文化要素以及經濟環境、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一起綜合地發生作用,對聚落的形成、發展和布局構成一種限制或促進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