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纖維

聚氯乙烯纖維是以聚氯乙烯為原料經濕法紡絲或乾法紡絲製的合成纖維,屬含氯纖維。聚氯乙烯纖維具有自熄性,有良好的對酸、鹼、氧化劑和還原劑等的穩定性;保暖性也較好,耐熱性差,不能熨燙,不能用蒸汽消毒或用沸水洗滌(在沸水中收縮率達50%)。1946年,德國首先實現工業化生產,其後法國、日本、中國等也進行商品生產。

聚氯乙烯纖維

正文

中國稱氯綸,以聚氯乙烯為原料經濕法紡絲乾法紡絲制的合成纖維,屬含氯纖維。聚氯乙烯纖維具有自熄性,為一般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所不具備;還有良好的對酸、鹼、氧化劑和還原劑等的穩定性;保暖性也較好。最明顯的缺點是耐熱性差,不能熨燙,不能用蒸汽消毒或用沸水洗滌(在沸水中收縮率達50%)。1946年,德國首先實現工業化生產,其後法國、日本、中國等也進行商品生產。1984年,聚氯乙烯纖維世界產量為20kt。
生產方法 聚氯乙烯纖維用間規度(見聚合物)較高的聚合物為原料,聚合物的顆粒度要適當,平均分子量為60 000~150 000,熱分解溫度為150~200℃,熔點為170~220℃,含氯量約為57%,間規度在64%以上。在40~50℃條件下,該聚氯乙烯在丙酮-二硫化碳或丙酮-苯的溶劑中充分溶脹(稱為捏合),並加入熱穩定劑,得到高粘度漿液,再迅速加熱溶解,製成紡絲原液,經乾法紡絲濕法紡絲即得纖維。在捏合過程中可加入適量著色劑,製得著色纖維。
聚氯乙烯纖維的後處理對纖維的性能影響很大,紡得的原絲經拉伸和熱定型後,纖維的開始收縮溫度為85~90℃,在沸水中的收縮率為20%~30%;再將纖維進行熱收縮處理,開始收縮溫度可提高到90~100℃,在沸水中的收縮率為3%~7%。
改性聚氯乙烯纖維 聚氯乙烯的重要改性品種有偏氯乙烯纖維、過氯乙烯纖維和氯乙烯的各種共聚纖維等。偏氯乙烯纖維是以80%以上的偏二氯乙烯與氯乙烯等其他單體的共聚物為原料,經紡絲製得的含氯纖維,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約為20 000,所得纖維有很好的不燃燒性能,耐酸鹼性能良好,且質地堅實。過氯乙烯纖維也稱為氯化聚氯乙烯纖維,中國稱為過氯綸,是將過氯乙烯樹脂(氯含量64%~65%)溶解在丙酮中經濕法紡絲製得的含氯纖維。纖維耐酸鹼性能良好,但強度較低,且在70℃時就開始軟化,耐日光性也比聚氯乙烯纖維差。氯乙烯各種共聚纖維有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纖維,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纖維,聚氯乙烯-聚乙烯醇雙組分纖維等。
用途 聚氯乙烯纖維產品以短纖維和鬃絲為主,可用於製作舞台幕布、家具裝飾織物、過濾材料、工作服。由於易產生摩擦負電性,製成的內衣可減輕神經痛和風濕痛,因而可用於製作針織內衣、運動衫、絨線衣、睡袋墊料等。偏氯乙烯纖維及過氯乙烯纖維則主要用作過濾材料及防火裝飾織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