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台村

聖王台村

聖王台村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小店鎮,又名“下寺”。位於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隸屬小店鎮。現有6個村民組,共有452戶2025人,下轄杜家溝村、花莊村兩個自然村,以農業種植為主。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因村中有旅遊景點觀音寺,故又稱“下寺”,又因老村主體地勢較高,環顧群下,故又稱“寨上”。南依鳳凰山(相對較遠),北臨汝河,東傍“東河”(又名“板棚河”,與村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汝陽縣中心花壇公車站乘坐2路公車可直達該村。屬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2177.3小時,日照百分率達49%,年平均氣溫14度,年均降雨量690mm,全年無霜期213天。整體地形輪廓屬於山寨,山寨主體部分具體分為:東寨、南街、南寨壕(屬於住宅區);山寨之北屬於商業區域,分布著多家類型的商業店鋪;山寨之南為農耕區域。

基本信息

聖王台村概況

聖王台村是一個農村名字,隸屬汝陽縣小店鎮,又名“下寺”。聖王台:shèng wáng tái

行政規劃

位於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隸屬小店鎮。現有6個村民組,共有452戶2025人,下轄杜家溝村花莊村兩個自然村,以農業種植為主。

地理位置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城東南15公里處,因村中有旅遊景點觀音
聖王台村衛星圖
,故又稱“下寺”,又因老村主體地勢較高,環顧群下,故又稱“寨上”。南依鳳凰山(相對較遠),北臨汝河,東傍“東河”(又名“板棚河”,與村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汝陽縣中心花壇公車站乘坐2路公車可直達該村。

氣候環境

屬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2177.3小時,日照百分率達49%,年平均氣溫14度,年均降雨量690mm,全年無霜期213天。

地形概況

整體地形輪廓屬於山寨,山寨主體部分具體分為:東寨、南街、南寨壕(屬於住宅區);山寨之北屬於商業區域,分布著多家類型的商業店鋪;山寨之南為農耕區域。

村名由來

(一)聖王台村與商湯
聖王台的來歷,跟商湯有關。商湯當年替民求雨,所登高台遺留下來成一村落,故名聖王台村。
夏朝君王桀暴虐無道,民怨沸騰,他屬下部落商的首領湯便想滅掉夏朝,取而代之。
湯知道,要想得到天下,必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得順民意得民心。因此,他非常關注百姓的疾苦,動不動都到民間巡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話說某年夏季的一天,湯巡視來到汝河沿岸,這裡已經大旱多日,天不下雨,莊稼不長,百姓心急如焚,別無他法,只有祭祀求天。大家光著脊樑,頭頂香爐,冒著烈日跪在曠野之中,不少人被暴曬至死,老天卻無動由衷。
見此情景,湯五內如焚,決定跟百姓一起求雨。他跪在百姓中間,但許久仍不見半滴雨下。是自己的誠心還沒有打動上天?湯要用更虔誠的辦法。他看看四周地形,附近有一個高台,他讓手下人在高台周圍堆起乾柴。他在台上禱告:“老天爺,發發慈悲趕緊下雨吧,如果是我領導不力得罪了您老人家,就請治我的罪吧,不要跟老百姓為難。”他又告訴手下人,如果午時三刻上天仍不降雨,你們就點燃柴堆,把我燒死,為百姓換來一場雨。
午時三刻眨眼已到,說也奇怪,這時候,突然颳起一陣大風,緊接著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汝何沿岸的百姓得救了,湯的捨身為民也傳遍了天下。傳說他祈雨的高台,就是今天的聖王台村。他的部隊駐紮的地方,就是聖王台北邊的王屯村(後改為黃屯村)。
從此以後,聖王台便成了人們居住的風水寶地。我們登上這座東西長大約1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高將近20米的土台,眼前所見,除了村民的房屋,就是休閒納涼的男女,或長或短的街道,商湯當年捨命求天的壯舉,只能在腦海里遙想了。​
(二)記者實地訪問
據該村會計李國成介紹,小時候聽祖輩講,商湯時,天下大旱,湯王率百官來到鳳凰山下設祭壇,為百姓祈求甘霖,最終感動上蒼,一時間雨潤大地、萬物復甦。後來,到了戰亂時代,為保性命,村民就在鳳凰山祭壇的四周構築寨牆。為紀念湯王,大家將寨子命名為“聖王古寨”,也叫“鳳凰寨”。又過了很多年,方圓百里的人都到此居住,並逐漸形成村落,由於村落如同一個高高搭起的台子,村名也逐漸演變為“聖王台村”,並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來到村子的東北角,看到了一段遺留下來的厚實的寨牆。該寨牆斷面呈梯形,下寬上窄,下部的截面大約寬7米,上部大約寬4米。李國成說,20世紀50年代初,他剛上國小,還見過寨子的東門。“那寨門有2米多高,上面的青石板上還刻著‘聖王古寨’四個正楷字。”如今,寨門已不復存在。​

經濟現狀

經濟收入來源以農耕、勞務輸出和商店營業為主。村名人均收入水平遠遠低於小康標準。

教育資源

目前,該村有學校三所,即,小店二中、聖王台國小、聖王台幼稚園。曾培育和輸送了無數的才子。但整體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基礎設施有待大幅度改進與完善。

旅遊景點觀音寺

觀音寺簡介

觀音寺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洛陽市人民政府聯合授予)和汝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南90公里處汝陽縣小店鎮聖王台村,又稱下寺。北臨汝河,東傍板棚河,南依鳳凰山,綠樹蔥鬱,景色宜人。該寺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如今,該寺內一通立於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就有記載。碑載:“寺臨聖王幾千秋,雲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萬壑交流,軟翠晴嵐,仙屏環抱,拖籃漾碧,眾涓瀠回,游寶地者仰梵之崔嵬,對珠林者瞻琳宮之璀璨。”

觀音寺由來的傳說

傳說張天師的九女兒厭倦了天上的神仙生活,羨慕人間的熱鬧與繁華,便偷偷離開天庭,來到凡間,她隨身帶著的,還有從天上偷來的銀杏仙果。
九仙女遍游神州,最後看中了汝河南畔的鳳凰山,她劈山開壤,種下銀杏果,又精心培育490年,一雄一雌銀杏樹終於在人間開花結果。
女兒私自下凡,天上眾仙嘲笑,張天師一怒之下,遣來天兵天將,將九仙女壓在鳳凰山下,罰其永世不得接觸凡人。
跟許多神話傳說一樣,危急時刻,南海觀世音出面了,她老人家同情九仙女遭遇,可又不能駁了張天師的面子,於是很折中地大發慈悲,點化九仙女成了一旺清泉,從鳳凰山下汩汩流出,潤澤四方。
嫦娥在月宮閒來無事,忽然看見下界鳳凰山下樹木蒼翠,紫氣蓊鬱,山中百鳥朝鳳,聲聞於天。覺得這地方,是個風水寶地,嫦娥心血來潮,從身邊菩提樹上摘下一粒樹籽,擲於泉旁,菩提籽得九仙女之甘露,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引得和尚道士雲集,皆來此地求真悟道,觀音寺因此名聞四方。

寺廟歷史

該寺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寺廟中留存的石碑記載,觀音寺到宋朝慶曆年間已經初具規模,後來逐漸荒廢。到明朝正統年間,有個叫鐵船的遊方和尚來到觀音寺,愛此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又有湯王求雨舊跡,遂立志修寺復廟。他動員四方百姓,覆土砌石,觀音寺終於面目一新,後經歷代寺僧化緣布施,能工巧匠妙手雕琢,寺廟漸成規模,香火旺盛,盛極一時。

寺廟院內布局

整體坐南向北,古建築74間,總面積1.4萬平方米。分為東、中、西3大部分。東是僧人
千年銀杏與洗心井
作坊,西為竹園、樹林,中為寺院主體建築(東西兩翼如今已不復存在)。共四進院落,仿洛陽白馬寺布局。中軸線上從南往北層層遞高,依次為“天王殿”、“關聖殿”(“三關殿”)、“大雄寶殿”(“正佛殿”)、“湯王宮”(“湯王殿”或“後大殿”),中軸線兩側有鐘樓、廂房、閣樓、碑亭、仙洞等,為清代建築,兼有花草樹木、清泉,寺內現存大量壁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另兩棵銀杏樹,一雄一雌,樹齡已有千年。整個寺院給人錯落有致、曲徑通幽之感多。
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緻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東面窯里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所含禪機耐人尋味。
西面窯額題“聖澤日新”,窯內有一股清泉流出,經石橋繞向前院,注入東西湯王池。
觀音寺

窟後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湯王殿及東西廂房。台上栽植數株銀杏樹,其一顆尤為繁茂,遮蔽天日,樹齡數百必然。又有“扭筋蓮花柏”,以手撓之,無風自動,實在神奇。
觀音寺中還有湯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無論旱澇,始終如一,堪稱一絕。
在寺內最後一殿,也就是湯王宮的左前方,有一個六邊形的古井,曰“洗心井”,井內清水,據說從古到今,無論旱澇,從來是不升不降,始終如一。拋開洗心井的特異,我們來看寺內石碑上前人對其的詩解,“身外紅塵十丈深,人生一涉便相侵,須知井渫不窮養,洗我清清白白心”。說得多好,其實水不能洗心,能洗心的是人的修養和意識,洗心井給人的,是一種禪意的勸導。
湯王宮(後大殿)

湯王宮前,升聖橋下,東邊有一老母洞,洞兩側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莫向他山借石”,下聯是“還來此地做人”,橫批“何須面壁”。細品聯意,此間蘊含的種種禪機寓意,讓人悚然心驚,默然自悟。老母洞前有一小泉,泉名“滌濾”,關於滌濾泉,寺內石碑也有詩解,“澄鮮澈底本源清,滌盡塵囂一世情。凡念來時應可化,禪心到處信堪盟”。
湯王宮正北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大門兩邊的青石柱上,也有一聯,上聯曰“照世真燈亘古而亘今”,下聯曰“窺天正眼分青以分白”。
近年來,寺內修繕,添置神像,燃香爐,隨後被陸揚白馬寺接管,幾名僧人常駐打掃,遊人香客,絡繹不絕。
每年春節後,正月十九為廟會,此前三日,寺內街上,場面熱鬧非凡,人來人往,擠扛不動。鑼鼓秧歌隊,精神抖擻,更添樂趣。

展望

總之,聖王台村自然與人文環境優越,但經濟狀況相對落後,真誠歡迎有志之士的加入,共赴美好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