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戰者運動

聖戰者運動,近代印度伊斯蘭教復興運動之一。因其受到18世紀阿拉伯半島瓦哈比教派思想影響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印度的瓦哈比運動’。它是19世紀初印度著名伊斯蘭學者瓦利·阿拉學派的學者所發起的旨在復興伊斯蘭教正統信仰、反對異端邪說的宗教運動。

運動起因

聖戰者運動(The mujahidin Movement)
近代印度伊斯蘭教復興運動之一。因其受到18世紀阿拉伯半島瓦哈比教派思想影響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印度的瓦哈比運動’。

運動過程

它是19世紀初印度著名伊斯蘭學者瓦利·阿拉學派的學者所發起的旨在復興伊斯蘭教正統信仰、反對異端邪說的宗教運動。領導者是塞義德·艾哈邁德(Sayyid Ahmad Barelvi,?~1831),為瓦利·阿拉之予阿卜杜勒·阿齊茲('AbdulA'ziz)的學生。1822年,賽義德·艾哈邁德依據《古蘭經》精神撰寫了《正道》(Sirat-i Mustaqim)一書,為“聖戰者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後瓦利·阿拉的孫子沙·伊斯瑪儀(Shah Isma‘il)又以其祖父的《一神論者之瑰定》(Tuhfat al-Muwahidin)為藍本,撰寫了《加強信仰》(Taqwiyat al-Iman)一書,成為運動的又一指導之作。這兩部著作是繼瓦利·阿拉之後,繼續宣揚。正統信仰,主張以聖訓和“先知之道”來融化蘇菲神秘主義,排除其非伊斯蘭教的禮俗,將印度的三大蘇菲教團合為一體,呼籲在共同恪守教法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共同反對異教思想和禮俗對伊斯蘭教的滲入。在此思想指導下,“聖戰者運動”深入印度北部城鄉,向當地的穆斯林傳教,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傳教者反覆宣講認主獨一,號召以經、訓為依據,消除崇拜聖徒,聖墓、忽視禮拜等行為,杜絕朝拜印度教神祗、聖地,呼喊印度教口號等混雜信仰現象。“聖戰者運動”還在非穆斯林聚居區,以村莊為基地,遍設聖戰者組織,建立基層政權。後來他們選定印度西北邊境鎢克教徒聚居區為“聖戰”的對象,企圖在附近帕坦族人的支援下,以武力復興伊斯蘭教。1830年,“聖戰者運動”宣布對錫克教徒舉行“聖戰”,一度攻占白沙瓦,並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後在錫克教徒的反擊下,節節敗退。1831年,“聖戰者運動”兵敗於巴拉科特(Balakot),賽義德·艾哈邁德陣亡,運動宣告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