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聖馬可堂

聖公會聖馬可堂

香港聖公會聖馬可堂位於何文田石鼓街9號,四周環境清靜,每天當本堂白普理幼稚園孩童回來上課。第一、二、三、五主日上午11時正在聖堂設有聖餐崇拜,每月第四主日是早禱崇拜。本堂恆常設有適合不同年齡層聚會,如查經小組、信望愛少年團契、正・能量敬拜隊等。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聖公會聖馬可堂聖公會聖馬可堂活動
五十年代初,聖馬可堂創辦人李求恩會吏長已經展開撒種耕耘的工作,透過醫療服務,照顧及賙濟窮苦大眾。
一九五三年在紅磡鶴園街四號二樓開設聖馬可診療所,由李守文醫生義務主診,三樓為候診室,同時兼作布道所之用。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五日附設於聖馬可診療所之布道所正式改稱為聖馬可堂。一九六五年購買鶴園街十二號地下及閣樓為教堂。
經十五年努力,信眾日漸增加,聖工續有進展,原有堂址有感不敷套用,乃有購置新址,興建新堂之議。經歷幾許艱辛,始得備價購置何文田石鼓街現址,興建現有莊嚴雅致之聖堂。一九八零年九月十四日新堂建成並進行首次主日崇拜,十二月六日由當年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主持祝聖。

聖馬可堂創辦人李求恩會吏長生平志願,是要藉實際的行動與事工,以達致廣傳褔音之目的。因此便有四大計畫與理想:一是設立安老院,使老年人能老有所歸;二是辦理學校,使青少年能得受教育;三是開設診療所,使患病者能獲得醫治;四是建立教堂,使更多人能歸信基督。李氏後人及教友努力實踐李會吏長四大計畫,相繼成立聖馬可診療所、馬可之家、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及現在之聖馬可堂。

設計概念

三個古銅鐘

所懸銅鐘三座系本港開埠後二十年時維一八六二年安裝於畢打街大鐘樓者嗣因城市發展鐘樓隨於一九一三年拆卸古鐘遂被棄置歲月不居溯古鐘具百餘載悠長歷史彌足珍貴李守文醫生迺備價六萬元購獻本堂復蒙 彭錦榮先生伉儷慨贈建費伍萬元古物因得保存亦寓父,子,聖靈三位一體之涵義。

聖馬可之獅

在《以西結書》的第一章和《啟示錄》第四章里,都形容從天上寶座那裡來的四活物,具有四種形像:一像獅子,二像牛犢,三有臉面像人,四像飛鷹。在四福音書里,《馬太福音》里形容耶穌是個人,謙卑地活在人的世界裡。在《路加福音》里,耶穌的形像是頭牛,代表了祂在人間的殷勤服事和完全的犧牲。在《約翰福音》里,耶穌像飛鷹似地展示祂從天而來的身份和能力。在《馬可福音》里,耶穌被比喻成一頭有翅膀的獅子。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就以有翅膀的獅子作為其象徵。

機構設定

聖馬可診療所

五十年代初期於紅磡馬頭圍道租用半層樓開辦平民診所-聖馬可診療所,由李守文醫生義務主診,由於求診人數眾多,於是另覓紅磡鶴園街四號,以三樓為候診室,同時兼作布道所,聘請傳教士向候診病人及陪伴親友,傳講福音。雖然診療所停辦多年,卻已肩負了神聖的撤種耕耘工作。

馬可之家

聖馬可堂馬可之家乃非正式老人院。一九六六年本堂在大埔林村購得一別墅作為馬可之家,以照顧馬可堂貧困教友。一九七零年遷往九龍城聯合道博愛村錫安台繼續照顧馬可之家長者。馬可之家曾收容四十五名男女老人,可惜一九九八年政府提出收回該地段作發展之用,乃不得以將馬可之家結束。

白普理幼稚園

一九八零年七月何文田石鼓街九號新堂落成,九月一日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正式開課。占地三層共有九個標準課室,每層課室外均有約一百平方米室內遊戲場,及地下約一百八十平方米有蓋操場。為何文田附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活動教學,讓兒童體驗學習樂趣,提升靈、德、智、體、群、美的個人素質。隨著社區改變、人口遷徙,幼稚園發展步伐需要重新調節,於二零一三年復辦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全堂教友上下一心,重新為幼稚園注入新元素,與現今優質教育同步而行,齊心培養幼兒好品行、愛主、愛人、愛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