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尼切里

14世紀下半葉至1826年間奧斯曼帝國的常備兵團,又譯“禁衛軍”。1361或1363年,穆拉德一世(1359~1389在位)頒布法令,要求將1/5的戰俘交給蘇丹,從中挑選年輕的基督徒組建一支步兵,取名耶尼切里(意為“新軍”),以區別於原先由土耳其人組成的步兵。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時開始從非穆斯林臣民中強制徵募8~20歲的青少年補充耶尼切里兵團。通常5年徵募一次。徵募來的基督徒經體檢合格後,送到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農戶中服勞役,使其學會土耳其語,並培養其伊斯蘭教的狂熱信仰。幾年後再送入軍事學校,施以嚴格的軍事訓練。

正文

尼切里有嚴格的紀律,必須絕對服從長官的命令,士兵平時在營房過集體生活,不準結婚,不能從事手工業和商業,他們的薪餉優厚,建立功勳者可被擢升為高級官吏。
耶尼切里初建時,人數僅千人。16世紀中葉帝國極盛時期增至近2萬人,約占帝國全部兵力的1/10。由於士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又能吃苦耐勞,經常在戰鬥中成為中堅力量。耶尼切里除拱衛首都外,亦分駐於帝國各重要城市和要塞。
16世紀末,穆拉德三世(1574~1595在位)開始準許雜耍人員加入耶尼切里兵團。兵團紀律逐漸鬆弛。17世紀中葉以後,耶尼切里士兵不僅可以結婚,在兵營外居住,而且可以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他們的子弟及其他穆斯林的子弟開始補充兵團。17世紀末最終禁止徵募基督徒。結果,兵團人數不斷增加,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而戰鬥力卻逐漸喪失。耶尼切里蛻變為宮廷陰謀的工具,其營房則成為宮廷騷動和叛亂的策源地。1622年耶尼切里殺死蘇丹奧斯曼二世(1618~1622在位),擁立患有瘋病的穆斯塔法一世(1617~1618,1622~1623在位);1807年又勾結宮中的保守分子,推翻實施新政改革的蘇丹謝利姆三世。耶尼切里實際上已成為國家進步的嚴重障礙。
1826年蘇丹馬赫穆德二世決定建立歐式新軍,耶尼切里兵團於同年6月掀起叛亂。蘇丹在宰相、伊斯蘭教教長等官員和伊斯坦堡市民的支持下,將耶尼切里徹底消滅,從而為19世紀中葉的改革掃清了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