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而,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助詞或連詞。如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f.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名〉

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

(1) 你(們);你(們)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

古文形體古文形體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乾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漢字演變

而

而字骨刻文演變

相關詞語

而後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時候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今 érjīn

【now】 現在,目前

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而況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連詞。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蘇軾《石鐘山記》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並列互相補充或遞進。

他學習積極而且虛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別無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而公 érgōng

【I;me】——傲慢自稱之詞,如今稱“老子”。

“漢王 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史記·留侯世家》

相關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事多而寡用之,意多而約出之。——陸時雍

尊重而不迷信權威,追求而不獨占真理。——周海中

人須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建功。——朱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貝爾納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

文言虛詞——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夫趙強而燕弱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辭》)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禮畢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④惑而不從師 (《師說》)

5.表示假設關 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荊軻刺秦王》)

7.表示因果關係,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③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荊軻刺秦王》)

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讎者,何如?”(《荊軻刺秦王》)

(二)通“爾”,用作代 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複音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來源:Z*xx*k.Com]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漢字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一個是名詞。第二個是連詞,錶轉折。第三個,名詞動用。第四個,名詞。第五個,是連詞,錶轉折。第六個,名詞動用。第七個,名詞。第八個,介詞。第九個,介詞。第十個,名詞。第十一個,名詞動用。

字源字形

而
而
而
而

1、字形演變

2、字形對比

◎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 連詞(a.表平列,如“多而雜”。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遞進,如“而且”。d.錶轉折,如“似是而非”。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f.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 ◎ 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表(從……到……):從上而下。

而
而
而
而

拼音是er的漢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