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K.

考茨基,K.

考茨基,K.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領袖、理論家。他曾經是馬克思主義者,後來變為以\"中派\"面目出現的機會主義者,最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考茨基早期在從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和唯物史觀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考茨基,K.

 

正文

考茨基,K. 德國社會 民主黨和第二國際的 領袖理論家。他曾經是馬克思主義者,後來變為以"中派"面目出現的機會主義者,最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叛徒。
考茨基 1854年10月16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874年進維也納大學哲學系學習,1875年參加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877年轉入德國社會民主黨。1881年,在倫敦結識馬克思和恩格斯。1883~1917年,任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理論刊物《 新時代》主編,並以此身份參加黨的領導機構的活動,多次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參加第二國際的大會,成為第二國際的領導人之一。
考茨基早年受L.勃朗、 F.拉薩爾E.杜林F.A.朗格等人的影響,入黨時其哲學觀點是折衷主義的,政治觀點是改良主義的。後來,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寫了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1882)、 《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7)、 《愛爾福特綱領》(1892)、 《基督教的起源》(1908)、 《土地問題》(1899)、 《倫理學和唯物史觀》(1906)等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 G.H.von福爾馬E.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但同時也暴露出抹煞階級矛盾、否認人民民眾的歷史作用、袒護機會主義等錯誤觀點。他還受託編輯出版了馬克思 《資本論》第 4卷(即 《剩餘價值理論》)的手稿。1900年,第二國際討論E.A.米勒蘭(1859~1943)參加資產階級政府問題時,考茨基持"中派"立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支持帝國主義戰爭;1914年,提出" 超帝國主義論",掩飾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此後,還出版小冊子《 無產階級專政》(1918)、 《恐怖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等,攻擊俄國十月革命和 無產階級專政,背叛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他在德國資產階級政府中任外交部副部長、社會化委員會主席等職,1924年以後,主要從事著述活動。 在 1927年發表的 《唯物主義歷史觀》一書中,他用生物學觀點闡述社會過程,歪曲馬克思主義關於 國家階級的學說,完全轉到了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立場。1938年10月17日,死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早期在從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和 唯物史觀方面, 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他在《卡爾·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中比較忠實地、通俗地敘述了《 資本論》(主要是第 1卷)的內容,對其中闡發的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了精闢的概括,並運用這些原理揭露和批判了馬爾薩斯主義和拉薩爾主義的所謂" 鐵的工資規律"。他認為,必須歷史地考察各種社會現象發生、發展的演進過程,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考茨基還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廣泛研究了史前時期的歷史,探討了婚姻、 家庭和人口增殖,以及 宗教起源等方面的問題。他在 《倫理學和唯物史觀》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思想,認為社會道德原則同 上層建築其餘部分一樣,都是 生產方式的產物,它反過來又積極作用於 經濟基礎。考茨基在反對 倫理社會主義和康德的倫理學概念上起過某些積極的作用。然而,他又試圖從庸俗生物學觀點來解釋 道德現象,把社會達爾文主義同馬克思主義合在一起,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學說。
在19世紀90年代,考茨基還寫了一系列批判福爾馬和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論著。他指出伯恩斯坦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是把同馬克思主義不相容的成分摻入了馬克思主義。他斷言:馬克思的學說只在個別結論上有錯誤,而其整個體系是不可動搖的。然而,他對伯恩斯坦的批判很不徹底,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又跟伯恩斯坦同流合污。
考茨基早期的一些重要理論著作,雖然含有某些錯誤觀點,仍然是有價值的。列寧說過:"我們從考茨基的很多著作中知道,他是能夠做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的,雖然他後來成了叛徒,他的那些著作始終是無產階級的可靠的財富"(《 列寧全集》第28卷,第249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關於時代、戰爭與和平、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機會主義理論,成為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危險。列寧在《 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對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