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

考古遺址

金沙遺址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中國同時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成都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金沙遺址分布約4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三星堆,再現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文化的輝煌。金沙遺址博物館2007年在金沙遺址原址建成開館,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獨特的青銅文明。

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
(2004-11-19)

--------------------------------------------------------------------------------
從1999年秋季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對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的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了又一輪大規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累計達到5000余平方米,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掘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使人們對華夏文明進程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發現我國最早的宮城

這座宮城是二里頭工作隊去年春季發現的。經過一年多的緊張發掘,考古工作者最終搞清了它的年代、結構和範圍。

宮城位於二里頭遺址中東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形制規整方正,保存完好的東北角呈直角。宮城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約360米至370米。但宮殿區開始沒有圍牆,它的圍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二、三期即早、晚期之交,延續使用至二里頭文化末期。城牆保存狀況較差,其中東牆、北牆保存較好。四個拐角中僅殘存東北角,其餘均遭破壞或為民房所壓。牆寬約2米,殘存高度在0.1米至0.75米。牆體用純淨夯土築成,夯築質量遜於宮殿區同時期的大型夯土基址。

宮殿區的四周有環城大路,寬達10余米至20米左右。4條大路縱橫交錯大體呈“井”字形,構成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的道路網。發掘發現,上述大路由二里頭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續使用,路土踩踏面堅實緻密。新發現的宮城城牆就是沿著已探明的4條大路的內側修築的。

目前,已在宮城內發現了兩組排列有序的宮殿建築群,它們分別以著名的1號、2號大型宮殿基址為核心,每組都有明確的中軸線。宮城、大型建築以及道路都有統一的方向,顯現出極強的規劃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博士說,這座宮城建於距今約3600年前,其面積達10.8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此前,我國可確認的最早的宮城遺蹟,見於商代早期的偃師商城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

許宏博士說,考古發掘顯示,二里頭遺址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其規劃縝密、布局嚴整,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後世中國古代都邑建設制度的許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頭,如縱橫交錯的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宮城內多組具有中軸線規劃的建築群、建築群中多進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築方向以及許多土木建築技術等。二里頭宮城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宮城的祖源,此後的中國古代宮城連續演進,在明清時期建設的北京紫禁城達到了頂點。

發現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

1961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對二里頭遺址宮城區內發現的1號宮殿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顯示,該基址總面積達1萬平方米。正殿居基址北中部,四周迴廊圍列。正殿之南為一寬敞的庭院,過庭院為面闊8間的牌坊式大門。這是當時發現的國內最古老的宮殿建築基址。1977年至1978年,考古人員對2號宮殿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基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

此次考古工作者又在宮殿區內發現6座大型夯土宮室建築基址(即3、4、5、6、7、8號建築基址)。3號和5號建築基址建於二里頭文化二期。二者東西並列,其間的通道下發現了長達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其中的3號建築基址部分被2號基址所覆壓,其年代比1號宮殿基址的年代還早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該基址已探明的長度達150米,主體部分至少有三重庭院組成,院內還發現成排的貴族墓。從中出土數十件(組)銅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青瓷、綠松石工藝品、蚌制工藝品等隨葬品。一些器物如斗笠狀白陶器、大型綠松石器等飾品均屬首次發現。

4號建築基址台基長近40米、寬12米,位於2號宮殿基址的正前方。二者大體同時期,且有共同的建築中軸線,應屬同一建築群。6號建築基址始建於二里頭文化四期,這是首次在二里頭遺址內發現屬於二里頭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築。由於6號建築基址的建設年代正值學術界熱烈討論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時期,它的發現將有助於這一歷史疑案的最終破解。7號、8號基址的始建年代應為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續使用至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

考古發掘顯示,由於宮城城牆及1、2、4、7、8號等夯土基址大體同時興建於二里頭文化三期,使這時的宮殿區布局為之改觀。僅就宮殿區東部的建築基址群來說,始建於三期的2、4號基址與始建於四期的6號基址,都是在屬二里頭文化二期的3號基址被徹底廢毀後又在其原址上興建起來的。而且,早晚兩個時期的建築格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由一體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變為多個單體建築縱向排列。

但與此同時,早、晚期建築又基本上保持著統一的建築方向和建築規劃軸線,說明宮殿區儘管在晚期築以圍牆,其內的建築格局大變,但宮殿區的總體規劃和範圍卻未發生大的變化。宮殿區布局結構的演化過程,既有顯著變化又有延續性,這種現象究竟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是考古工作者努力探究的問題。

發現我國最早的車轍

在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間,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多,且繼續向東西延伸。車轍轍溝呈凹槽狀,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這兩條車轍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提早了約200年,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代,為探索我國古代車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二里頭遺址夏代車轍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學術界高度關注。由此,一個話題再度被提及:中國古代馬車起源何處?中國馬車的起源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對此,國內外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持“馬車中國本土獨立起源說”,有的則持“外來說”,認為中國馬車是來源於中西亞或歐亞草原的,在商代晚期時輾轉傳入我國。

關於車子在我國的發明與使用,我國古代文獻多有記載。根據文獻記述,夏代已有了管理車政的官吏車正等。如這些記載屬實,夏代的車子及用車制度已相當發達,但直至目前,尚未找到考古學證據。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商代早期都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曾發現鑄造車用青銅配件的陶范,在與此同期的偃師商城遺址也曾發掘出車用青銅配件。這些都說明我國在商代晚期之前,不僅有車,而且車上已使用了青銅配件。偃師商城遺址車轍發現後,考古工作者就曾撰文認為,顯然不宜將晚商馬車的源頭直接追尋到西亞去。

許宏博士說,儘管從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車轍,但仍然難以確認這就是馬車的起源。因為從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看,當時的車體較窄,只有1米左右,而殷墟發現的商代晚期馬車的軌距一般為2米多,二者之間有明顯不同。因此,在二里頭宮殿區南側大路上留下轍印的雙輪車,與偃師商城遺址發現的一樣,很可能是具有某種特殊用途的車子。當時是人力駕車還是使用牲畜駕車,使用什麼牲畜駕車,都有待將來的考古發現去證實。

二里頭都城廢棄於何時?

考古學界按先後順序,將二里頭文化分為一、二、三、四期。以往的一般認識是,二里頭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的二里頭文化已出現衰落的跡象。幾乎與此同時,偃師商城開始建設,偃師商城遺址與二里頭遺址的關係可大體用“一興一廢”來表述。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學術界也把此期作為我國夏商文化的分界。

但最新的勘察發掘與研究表明,二里頭文化四期的遺存在遺址中心區分布相當密集;周圍地區雖較此前有所減少,但遺址規模並未縮小,已發掘的遺蹟數量也與二里頭文化三期相近。同時,宮殿區仍延續使用,範圍甚至有所擴大。1、2、4、7、8號等始建於三期的宮殿夯土基址、宮城城牆及周圍大路等重要遺存直至四期的偏晚階段,均未見遭遇毀滅性破壞的跡象。宮殿區範圍此期遺存的豐富程度遠遠超過三期。在宮殿區東部還發現了築於此期的6號大型基址和庭院圍牆等。

另外,考古工作者此次還在宮殿區南側大路以南,距宮城南牆18米至19米處,又發現一道始建於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的夯土牆,其與宮城南牆大體平行,長度達200余米,寬度也在2米左右,其夯築質量甚至高於宮城城牆。由於該牆與宮城南牆以大道相隔,考古工作者推測該牆為宮城以南另一處設施北牆的可能性較大。該牆建成不久即遭毀。

同時,考古工作者此次還在宮城南牆外發現了當時製造貴族奢侈品——綠松石器的作坊和一處廢料坑,廢料坑出土了數千枚綠松石塊粒,相當一部分帶有切割琢磨的痕跡,還見有因鑽孔不正而報廢的石珠。該作坊與該坑的時代亦屬二里頭文化四期偏晚。

二里頭四期墓葬所見青銅容器和玉器等禮器的數量和質量均超過三期。大型青銅兵器亦始見於四期。屬於四期的形體較大、紋飾精美的陶器也屢有發現。個別中型墓葬和青銅容器的下限可能已至偃師商城一期。

種種跡象表明,在一般認為已實現了王朝更替的二里頭文化四期(至少是其晚段)或稍晚,二里頭宮殿區仍在使用中,它的繁榮程度並不遜色於三期,在若干方面甚至較三期有所發展。

許宏博士認為,這一階段的二里頭應該仍屬都邑性質的大型聚落。如作進一步推測的話,這一階段最有可能是此前二里頭都邑的持續發展期,即便在其間發生了王朝更替的歷史事件,也並未導致這一都邑迅速而全面的衰敗。相當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或稍晚階段的二里頭文化,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里頭都邑真的衰敗甚至廢棄於二里頭文化四期嗎?它最終是毀於敵手嗎?作為都城的二里頭的下限究竟在何時?二里頭作為重要都邑,是否與初建期的偃師商城並存過一段時間?這些問題仍是待解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