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

老莊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類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學說。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莊子著有《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看法精煉獨到、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併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老莊學派不主張滿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的假道德,認為這些不過是愚弄人的幌子。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則天下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學派。

基本信息

老莊

老子莊子的並稱。
有時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代名詞,通常借指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人生觀價值觀。
實際上,老莊是一種哲學,而非態度(當然,由之衍生出來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會影響或指導人們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莊哲學後,就不難理解為何孔子拜謁老子後會悵然曰:“夫子真乃神龍也!”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
老子像老子像
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縣亦因老子先後由苦縣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縣境內留下許多與老子息息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號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漢族,宋國蒙人,[1]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道家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一詞是西漢時才出現的,(初現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後司馬談等人將老、莊、列禦寇、楊朱、(彭蒙、慎到)等人歸為道家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莊周是繼老子之後的又一道家學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莊子》一書中。

名言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之入於天”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
“傍日月,挾宇宙,游乎塵垢之外”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入從容,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
“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
“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垠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丈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預謀"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

老莊思想簡論

道法自然觀
主張雕琢復朴的人性復歸,糾編人性異化傾向
主張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們過分的權利慾和占有欲
崇柔尚雌精神
內聖外王之道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對待觀和矛盾轉化學
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對待的狀態中存在著
在這種對待關係中應從正面去透視負面意義,通過負面意義的把握去顯示正面的內涵
這種對待關係不是絕對永久保持,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
被褐懷玉崇尚自由
莊子認為世間不存在確定不變的是非標準,不承認任何絕對權威,因而對現實一切秩序的懷疑批判及否定及絕對追求自由
心齋坐忘逍遙無待的境界
憂患意識與隔離智慧
超越的哲學與文蘆的超越

閱讀建議

對於初讀者,應當先從隻言片語中體味老莊精神,有了好奇心,求知慾,想要了解老莊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閱讀。
《莊子》一書,汪洋恣肆,縱橫捭闔,讀之書,若觀燦爛星河,若游浩瀚無垠,最為適合初學者。寓言故事,信手拈來,妙筆生花。然有些故事被反覆套用,應注意體味箇中滋味妙趣不同。
《老子》一書,微言大義,曾有人評價:“從語言形式上看,《老子》就是最高哲學。”最後讀的應該就是《老子》,既是對先前了解的莊子的高度概括,也可以從中延伸出無限遐思。
但是,畢竟年代久遠,難免散佚、亂序、夾雜後人偽托之作,更兼言語用法不同,讀起來可能晦澀難懂,建議最好有老師指導,或者書上有較為詳盡的注釋。至於理解,可以聽聽名家解說,亦可自我感悟。

發展

1.文景之治: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

2.罷黜百家:道家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後,便成為非主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3.衍生道教: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4.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與之相對的陸王心學則更多的吸收佛學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