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位於肇慶市和高要市東北郊,其東部是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西部與肇慶七星岩風景區和北嶺山遙望,北部與肇慶市鼎湖區隔西江相望。 公園總面積一千五百一十八點五公頃,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四點三。羚羊峽位於羚羊山和爛柯山之間,全長10公里,沿河兩岸懸崖百尺,怪石林立,有“華南第一峽”美譽。羚羊峽與大鼎峽、三榕峽合稱“西江三峽”,其中羚羊峽最為壯觀。

基本信息

公園歷史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兩岸是欄柯山和羚羊山,據萬曆《肇慶府志》(葉春及著,嘉靖三十一年舉人,官至戶郎中)記載,“靈羊—舊志古傳,高要峽山有靈羊,每出鳴,風雨隨至,峽因此得名”。又稱肇慶峽。古時在羚羊東南和西北兩面都是西江河道,構成兩個峽谷,稱雙羊峽。到唐朝,羚羊山西北峽谷淤塞,成為旱峽,東南面峽谷稱作零洋峽,後改洋為羊,稱零羊峽,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端州司馬王化清(李紳的繼任者)在《游石室新記》中寫作零羊峽,長7.5公里,寬200-

400米,平均水深48米,最深達77米。
自唐代開始,肇慶“小三峽”(羚羊峽、大鼎峽、三榕峽)已成為著名勝地,被歷代評為“肇慶八景”之一,清代李良驥(字銓白)曾有詩描寫羚峽帆歸,詩曰:“幾疊風帆掛夕陽,萬重雲嶂鎖羚羊。山圍江口容孤樟,天壓潮頭露短檣。嵐影夾船春水綠,林坳系纜暮煙蒼。望夫石畔人如在,更睹歸帆橈斷腸。”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於2003年經廣東省有關部門批准建立。

地理環境

位置

羚羊峽森林公園位於肇慶市和高要市東北郊,其東部是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西部與肇慶七星岩風景區和北嶺山遙望,北部與肇慶市鼎湖區隔西江相望。

氣候

森林公園地處北回歸線南緣,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茂密的森林環境和典型的小氣候特徵,適宜開展各種生態旅遊,是療養避暑的好地方,同時也適宜植物生長和動物繁殖繁衍。

地貌

森林公園內河流眾多,從高山頂到山腳數條河流輻射開,形成溪流,蜿蜒在整個森林公園內,如虎坑河、文殊河、硯坑河、青灣河等,都匯流到西江中,因山體切割地貌,這些河流谷深壁陡,遇到峭壁處形成非常壯觀的瀑布。

羚羊山東南麓,斷崖峭立,緊迫江岸,岩層彎曲褶皺,產狀零亂,坡度多在40°以上,局部在60°以上,險峻壯觀。西北麓同北嶺山隔旱峽相對峙立,成為兩高一低的地塹式地形的組成部分,山上水蝕地形的發育與北嶺相似,山上有山窩黃沙田,主峰龍門頂海拔615。 在旅遊區東北面的爛柯山最高峰海拔為904m。

自然資源

植物

羚羊峽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4.3%,主峰龍門頂海拔615米,植被茂密,山體上部陡峭,生長稀樹灌從,下部略為平緩,生長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多榕樹,盛產吊鐘花。山中的頁岩是製作端硯的石料。園內有野生維管植物163科586屬1106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如桫欏、黑桫欏、金毛狗、蘇鐵蕨、紅椿、觀光木、樟樹、格木、長葉竹柏、巴戟天等,另有野生蘭科植物11種。 公園內還有水松、紫荊木、台灣蘇鐵、長葉竹柏、雞毛松、土沉香、八角鏈、福建柏、伯樂樹、粘木、合柱金鍊木、穗花杉、吊皮錐穗花杉、吊皮錐、蒲葵、心葉帘子藤、線葉紫金牛、金毛半楓荷、廣東葉下珠等珍稀瀕危植物。

動物

羚羊峽森林公園內野生動物較為豐富,據初步調查和統計,有陸棲脊椎野生動物239種,隸屬68科27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動物的有35種。 其中鳥類150種、兩棲類11種、爬行類20種、獸類32種和亞種。有國家保護的穿山甲、豺、雲豺、蟒蛇、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白鷳等珍稀瀕危動物。

特產

羚羊峽森林公園旅遊特產非常豐富,有肉桂、巴戟、八角、青灣茶、板栗、蓮藕、粉葛、甜玉米、反季節蔬菜、龍眼、荔枝、蜜柚、以及文慶鯉、文慶鯇等。

主要景點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古棧道公園

羚羊山古棧道公園位於肇慶城區東郊的西江邊,規劃面積為295公頃,公園以游閒休憩、戶外徒步為主,依託古蹟資源建設特色活動場所。公園將建設羚峽古廟、峽硯清風、上龍門、下龍門及古炮台5個景區。

據史料記載,羚羊峽由羚羊山同鼎湖區沙埔鎮的爛柯山雄踞西江兩岸而成。爛柯山主峰爛柯頂海拔904米,峰巒疊嶂,怪石嶙峋。羚羊山主峰龍門頂山高坡陡,緊臨江岸。峽谷綿亘7.5公里,河道窄、河床深,兩岸陡坡險峻,進入峽內河道寬330米,最窄處才200米,平均水深48米,最深點達78米。舊時,由於無機動牽引的水上運輸工具,東下的船艇還可順路直放,西上的船隻就要靠撐篙抬櫓、架槳揚帆。更多的時候要由船工系纜登山拉縴,才留下這些古棧道。

明代以前,纖道錯落不整、行走不便。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高要縣知縣陸駒體會到纖工苦況,遂在峽山冷坑等處築橋。到萬曆十年(1582年)鑿石路,稱為“峽山旱路”。萬曆三十九年,高要縣人陳一龍集資重修,並築橋13座,峽路成通途,這就是西江古棧道的雛形。清嘉慶二年(1799年),高要縣知縣裴盛清再加修葺,築橋19座,棧道更完整。

怪石螺景觀

懸崖怪石螺景觀是由懸崖構成的景觀,崖壁岩石裸露,是山體岩石崩落遺留下來的巨型岩,如羚羊峽又傳說獅虎豹之說。這裡山體多似動物,像大象,犀牛,老虎,山羊等。在虎坑坑口處,有一座維妙維肖的“上山虎”。

煙雨景觀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煙雨”景觀:由於山頂、山間、林中、水面常常冒出煙氣形成“煙雨”景觀,遠望像是林中人家炊煙,這朦朦煙雨能給遊客帶來情思和朦朧的詩意,望著蒼穹,進入幻想的仙境。

吊鐘花、 杜鵑花景觀

吊鐘花屬杜鵑花科,以尖峰頂、酒樽頂至爛柯山一帶為最多,花開時像片片紅雲繚繞。

杜鵑花每年春季花開季節,各種紅、白、藍、紫色杜鵑花爭奇鬥豔,景觀十分引人注目,近處賞花,遠處賞景,一坡接一坡,蔚為壯觀。

瀑布景觀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羚羊峽省級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內的瀑布、溪流眾多,這些瀑布非常壯觀,如通天蠟燭瀑布落差90m,文殊瀑布落差40m,硯坑瀑布落差16m,這裡的負離子濃度很高,平均達48000個/cm3,最高達10萬個,這裡空氣最清潔,是人們回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的好去處。

人文典故

唐代楊衡、許渾,宋代蘇東坡、李綱等曾留連於羚羊峽,留下大量詩詞文字,如:唐丞相張九齡的《西江夜行》、唐詩人楊衡(字仲師,吳興人。初與符載、崔群、宋濟隱廬山,號山中四友。後登第,官至大理評事)的《游峽山寺》、李群玉(808~862年,字文山,唐代澧州人)的《峽山寺上方》、蘇東坡的《次韻》、高要縣令劉提的《峽山寺見寄一首》等。

峽山羊路(古棧道)記載縴夫的愛與淚,古炮台、古戰壕,粵桂之戰、抗日戰爭都曾利用,抗日英雄紀念碑、摩崖石刻、清風閣古碑亭、唐代峽山寺、宋代龍華青、伏波公子廟、文殊廟、等遺址都記載歷史,中國名硯端硯的正宗產地硯坑的“老坑洞遣址”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公園還有欄柯藏寶、包公擲硯成洲的傳說、歸猿傳說《孫恪傳》,望夫石的傳說等。

包公擲硯成洲

《宋史·包拯傳》有載“不持硯歸”之說。宋仁宗康定元年,包公到端州做地方官,聽說歷任地方長官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為了弄個究竟,包公約當地開明紳士徐樂天,一起前往白石村,發現這裡的硯工茅棚不堪風雨,硯工衣衫襤褸,藝人邊雕刻邊嘆氣,埋怨官府要硯多、付錢少。

回到衙門,包公派包興去找經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張考文做了10年書吏,專用端硯孝敬上司,博取主子歡心,這次張考文依舊送端硯給包公,包公明白了。宋元豐王存著《九域志》載“端州歲貢硯十”,就是說,端州每年只需送10塊貢硯,但地方官吏卻層層加碼,中飽私囊。包公臉色鐵青,把張考文送上的端硯摔在地上,嚇得張考文跪地叩頭求饒,把歷年擴大虛報經辦貢硯的情況如實招來。對此,包公貼出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包公離任時,百姓來碼頭送行,船到了羚羊峽,本來天色晴朗,卻突然變得烏雲翻滾,濁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蹺,便命包興查問隨行人員,書童跪下稟告說,離開端州之前,紳士徐樂天送給包公端硯一個,他私下替包公收了,放在船上。包公便命書童取出端硯,將端硯拋到江里。硯落江中,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即硯洲;包裹端硯的黃布,順流而下,成為沙灘即黃布沙。這就是民間流傳著“包公擲硯化渚洲”的典故。

歸猿傳說《孫恪傳》

古書記載:"海潮至峽,經宿返五羊,故稱為中宿。"(見《海嶠志》。)在漢初,飛來峽被列為"方輿第十九福地"。(見東漢《茅君內傳》)。至南北朝時代,峽內建寺,更形繁盛,名山勝地,是神話傳說的發祥地。以峽山寺為背景,以猿女為角色的"歸猿故事"便逐步形成。文人墨客將之綴為傳奇小說,唐代《裴氏傳奇》即收有《孫恪傳》一文,(見《太平廣記》);晚唐作家顧夐也有《袁氏傳》之創作(見解放後出版的《唐人注說》);原在飛來寺內豎有的(宋)劉義慶《歸猿洞》碑記和(元)楊觀重刻石碑,都記述了這個傳奇神話。三篇雖名目不同,但內容文字無甚差異,故事情節和人物也完全一樣,可見是源出於一,相沿習襲,這也是後人在峽山指景點勝中列出"歸猿洞"的主要依招。 (宋)劉義慶歸猿洞《孫恪傳》原文如下。

唐,廣德中,孫恪舉進士,不第游洛,至魏王池,有指旁大宅可僦者,恪款扉、寂然、久之,穿戶隅以入,隔簾有女子,絕艷麗,摘萱草庭下,賦詩曰:"彼見是忘憂,此看同腐草;青山與白雲,方展此懷抱!"吟諷姜惻,褰簾驚走,命青衣詰之,恪以僦舍對,青衣復命,女子曰:"郎君熟窺吾陋質矣!可延客坐,吾將整容以見"。青衣導入恪私叩族氏,青衣曰:"固非賃舍,小稅駕無傷也"。青衣為之除館而授室焉,且曰:"袁氏素饒,應須唯命。"未幾,車馬金帛、充牣奪目。恪為之動,遂相從於歌酒琴之歡,凡五載奇。一日,遇中表張閒雲話舊,張曰:"吾久遊方外,常有所得,觀子貌有妖氣,第言之。"恪懵不省所謂,張又曰:"夫人陰陽盛衰,膨中彪外,子之妖氣由乎女子,何隱焉?"恪乃具道所以,張愕然,俾亟脫去,恪曰:"吾嘗求其表里姻婭,殊不類妖,況昔寒今溫,何忍負之!"張怒曰:"丈夫固如是乎?吾有寶劍,可以降妖,善藏之以伺其便。"恪受教,還室韜劍屏處,袁覺,怒罵曰:"吾豢子於窮愁中,乃爾背義,曾犬彘之不若!"恪慚叩頭,袁授劍寸斷之,恪愈懼、將奔,袁大笑曰:"張生不能以道訓所親,使行不義,不當辱之,五吾偶也,何疑焉!"恪小定,再出遇張曰:"兄使我捋虎鬚,幾不免虎口!"張曰:"劍在否?"恪以實告,張曰:"非 知也!"別去。又十載,袁生二子,治內有法,恪謀仕,復入長安謁王相國縉,俾依番愚帥幕。家而南,每遇崇山茂林,袁必為之延佇,一日,至峽山,袁曰:"是間有寺僧日慧幽,別數十載,德臘俱高,當飯眾以資南征之福,"恪然之,食已,袁更服理髮,攜二子詣老僧,持碧玉環授之曰:"此院中舊物也。"僧殊未領解,頃忽,野猿數十聯臂松下,捫蘿悲嘯。袁愴然,命筆題詩於壁云:"無端造化幾湮沈,剛被恩情役此心,不如逐隊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既而擲筆,抱二子嗚嗚泣數聲,語曰:"好住、好住,吾自是永訣矣!"遂裂衣還故形,追嘯者攀緣而去,猶屢回首。恪魂爽飛越,扶二子大慟,語老僧,僧始悟曰:"昔為沙彌時,豢一小猿,開元中,高力士使南海,經此喜其黠,易以金帛,並求詞陵胡人所施碧玉置項中,歸獻於上,每天使來,多言其俊,常馴撫上陽官,聞安史之亂,不知所在,詎意作如此怪異,持環以歸之!"恪惘然自失,攜二子登舟,不復南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