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杯盤菌

美洲杯盤菌,核盤科菌類。子囊盤初為喇叭狀,後淺盤狀,最終中央稍隆起,具柄,直徑5-15mm,子實層暗棕色微帶紅色,乾後近黑色或深褐色,子層托乾後表面深褐色,柄細長,褐色,長8-13mm;分布在中國、印度、奧地利、斯洛伐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子囊盤初為喇叭狀,後淺盤狀,最終中央稍隆起,具柄,直徑5-15mm,子實層暗棕色微帶紅色,乾後近黑色或深褐色,子層托乾後表面深褐色,柄細長,褐色,長8-13mm;外囊盤被外層為圓胞組織,厚30-40μm,內層為薄壁絲組織,厚約40μm,細胞壁近無色,具折射性,內含物紅褐色;囊盤被組織具輕微的ionomidotic反應,在2%的KOH水溶液中滲出紫褐色色素;盤下層為交錯絲組織,側面厚50-260μm,菌絲壁薄,具折射性;子實下層厚13μm;厚子實層約90μm;子囊柱棒狀,具8個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明顯變藍,74-90×6.5-7.5μm;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細胞,具一個大油滴,在子囊中單列排列,7-9×4-5(-7)μm;側絲線形,頂端稍膨大,頂部寬2μm。
生於子座化的Castanopsissp.果殼及刺上。

中國分布:

雲南昆明(HMAS17037)。

世界分布:

中國、印度、奧地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英國、加拿大、美國。

本種特點

作者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標本室保存的名為Ciboriarufofusca(Weberb.)Rehm的材料(HMAS17037)重新觀察表明,該菌形態與White(1941)對Ciboriaamericana的描述十分相似,區別僅在於White記錄子囊孔口在碘液中不變藍,子囊盤生於美洲栗[Castaneadentata(Marsh.)Borkh.]落果的總苞內外表面和刺上;而我國材料的子囊孔口在Melzer試劑中明顯變藍,生於子座化的栲屬(Casstanopsis)總苞外表面和刺上。一般情況下,子囊孔口碘反應在種內是穩定特徵,但個體間偶有差異並不罕見;寄主範圍在種的區分上不起決定作用。該種在美國和加拿大發現後,Dennis(1968)認為它是英國歐洲栗(Chstaneasativa)上的常見種。作者認為HMAS17037是CiboriaamericanaMill.,將上述差異視為種內變異。

盤點真菌微生物系列(二)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