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博物館

美國新聞博物館

美國新聞博物館具有豐富的館藏內容、多種展示方式以及創意互動項目,在美國內素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其官方網站上開設的“每日頭版”欄目,每天展示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的800多份報紙頭版。美國新聞博物館網站將從2013年3月20日開始每日展示人民日報頭版。

基本信息

簡介

美國新聞博物館美國新聞博物館
2008年4月11日美國新聞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它是華盛頓對新聞業的獻禮和對第一修正案的另一種保護,也是世界上互動能力最強、耗資最昂貴的博物館之一。

2002年位於維吉尼亞州阿林頓的老新聞博物館關閉,新的美國新聞博物館經歷7年規劃和建造、耗資4.5億美元,占地2.325萬平方米,立於白宮與國會之間、國家藝術博物館對面。

新聞博物館是舊新聞博物館規模的三倍,並多出很多展覽、資料和互動體驗。這些新體驗包括大型書籍陳列室、“9·11”事件陳列室、第一修正案陳列室、世界新聞陳列室、網際網路、電視和廣播陳列室和道德規範中心。

內部展廳

美國新聞博物館美國新聞博物館
新聞博物館正面大部分由玻璃窗排列構成,頗具開放效果,顯現出媒體作為“世界視窗”的意義。中間部分凹陷,也由半透明玻璃組成,遠看像電視螢幕。博物館內部也模仿報紙版面設計,從左到右分為3個部分。
整座建築共分7層14個主要展廳,囊括新聞歷史變革、傳播手段發展、世界領域趨勢和重大事件報導等多種內容,擁有10萬字展品說明、3.5萬份報紙頭版、3800張展示圖片、24個互動項目、15個錄像播放廳和兩個電視節目錄製工作室……
在一樓大廳,一首小詩將遊客帶入普利茲獎圖片展廳:“如果它讓你笑,如果它讓你哭,如果它觸動你的心靈,那就是一張好照片。”從二戰美軍在硫磺島插旗到越戰炮火下赤裸奔跑的小女孩,展廳內收集了1942年至今所有獲獎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普利茲新聞攝影獎圖片收藏地。
博物館三層是展示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新聞的電子新聞世界。從1895年美國首次電台傳播信號成功到1927年“電視之父”法恩斯沃思第一次成功傳送電視信號,乃至1972年網際網路誕生,科技進步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新聞行業的面貌,不斷挑戰著傳播距離和速度。
網際網路、電視和廣播展廳旁邊是一個用先進科技手段打造的新聞製作示範廳。這個名為“奈特”的製作室面積為260平方米,配備8台高清晰攝影機和最先進的監控、燈光和音響設備,還可通過衛星向世界任何角落現場傳送節目。
作為新聞博物館最大的展廳,面積為740平方米的新聞歷史展廳收藏了3萬多份具有歷史意義的報刊,最早可以上溯至500年前。展廳分8個板塊介紹新聞歷史,涉及媒體可信性和客觀性、技術進步、24小時新聞滾動、新聞多樣性、戰地報導和媒體所有權等主題。參觀者還可手觸電腦螢幕,查閱1000多份館藏報刊首頁,或在5個放映廳觀看新聞發展史紀錄片。
館內設立了刻有1837年以來殉職的1843名記者名字的玻璃紀念碑、用100種文字報導“新聞”的世界新聞展廳、擁有全球127份2001年9月12日報紙頭版的“9·11”事件報導展廳,以及讓人們體驗記者報導歷險的四維影院。

票價

新聞博物館的成人票價為20美元。是華盛頓票價最昂貴的遊覽地之一。。

目標

博物館董事會主席阿爾貝托·伊巴顧恩表示,新聞博物館的目標是激發“關於我們五項基本權利(第五修正案所規定的)的不責罵、不美化、有趣而互動的對話。這是一次很有效的教育體驗。”“在博物館圈子裡,新聞博物館是非常獨特的一例,因為它融合了五百多年的新聞事件、人和具有藝術級技術的場所。這所博物館不僅是一所關心新聞行業的博物館,還是一個通過媒體報導的稜鏡來監視重大事件的場所。”。“新聞博物館存在的核心原因是,鼓勵參觀者思考媒體在這個世界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品

遊客在美國新聞博物館裡觀看“9·11”事件後世貿中心大樓的一塊殘骸遊客在美國新聞博物館裡觀看“9·11”事件後世貿中心大樓的一塊殘骸
當天發生的新聞會成為博物館裡的展覽內容。比如,美國各州的報紙將在博物館前的賓夕法尼亞大道和頂樓的走廊上展示。美聯社的新聞標題在中庭的兩個電子牌上滾動播出,全球各地的突發新聞也會出現在一個巨大的電視牆上。
新聞歷史陳列室是博物館最大的陳列室,包括水門事件中5人闖入水門大廈內民主黨全國總部時通過的門。在一個關於網際網路、電台和電視新聞的展覽廳中,遊客可以一睹愛德華·默羅的戰時記者制服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學生在2007年校園槍殺事件中錄製視頻的手機。

互動

美國新聞博物館中的報紙牆美國新聞博物館中的報紙牆
館內設定了大量互動項目讓參觀者親身體會媒體人的工作,最具挑戰性的互動項目是現場新聞報導。參觀者可以自行選擇白宮或國會等地的圖片作為背景,根據事先得到的新聞稿,在鏡頭前展示一下口才和反應能力。這些業餘電視報導員的短片將在拍攝後24小時內上載到新聞博物館網站,在接下來的兩星期內供網民點擊。
博物館內設有一個四維電影院,可吹出狂風和噴出水流,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上的新聞事件。比如知名新聞主播愛德華·默羅在“二戰”時從倫敦發回現場報導,以及臥底採訪女奇人娜麗·布萊1887年揭露一家瘋人院的真實狀況。

展覽發展部主管凱西·特羅斯表示,博物館將為大型新聞事件舉行特別展覽,比如北京奧運會

中國展品

美國新聞博物館網站登載的3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美國新聞博物館網站登載的3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

上海英文星報(ShanghaiStar)有關“9·11”報導的頭版被收入美國新聞博物館世界報紙“9·11”報導頭版珍藏之列。

在收集世界各國報紙報導“9·11”恐怖攻擊事件頭版的“9·11”陳列室中,有中國《人民日報》的頭版。在新聞歷史陳列室中,遊客可以看到1902年的一期《文興報》,這是清末著名華僑溫雄飛梁朝傑在舊金山出版的中文媒體,被新聞博物館視為美國早期民族媒體的典範。該報後被改為《世界日報》。

2013年3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版面登上美國新聞博物館官方網站(www.newseum.org)“每日頭版”欄目,這是人民日報頭版版面在美國新聞博物館官網的“首次亮相”。

美國新聞博物館網站將從2013年3月20日開始每日展示人民日報頭版。還將不定期地將人民日報頭版印出,在位於華盛頓核心地帶賓道入口處的實體閱報欄展示,並向參觀者提供人民網網址。在每年6月20日人民日報創刊日,美國新聞博物館將在其網站全天展示當天的人民日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