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堡

羊角堡

羊角堡舊名羊角水城堡,距會昌縣筠門嶺鎮10多公里,處湘水上游,離漢仙岩不過二三華里。這個贛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村落,它的奇特處就在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羊角堡是目前贛南僅存的一處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軍事城堡。2006年11月被列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結構

羊角堡因為扼湘江守會昌,其東、西、南三面環水,北靠漢仙岩,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又是明清時期江西東南地區通往閩粵之咽喉,所以其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自古以來便是個兵家重地。作為攻防要衝,從西漢起,名將周亞夫就曾在這裡駐軍。至明、清進而設堡置營,成為軍事重地。

歷史

羊角堡城始築於明嘉靖22年,由贛州巡撫虞東捱建,把總李尚(浙江人,進士)監造,建有城門三座,其中東門直通湘水,上鐫“通湘門”三字,“城牆周圍三千尺,高十三尺,有垛口五百六十四個”。城堡建成後,原先散居在城堡附近的近千戶村民悉數遷入堡內。據明代歐陽德《羊角堡城記》記載:整座城堡約占地7.4萬平方米,城堡內街坊巷陌縱橫交錯,卵石鋪成的大街小巷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明清兩朝,羊角城堡內先後有兵署、衛衙、公館、宗祠、碼頭、圩市等諸多公共場所,堡內軍民、商賈雜處,因地處水陸交通之要道,在城堡東側辟有羊角圩,過往的貨船、客商、騾馬、挑夫等川流不息,熱鬧非凡。羊角城堡成為閩粵贛客家地區一座集防禦、治安、商貿、民居等融為一體的典型鄉村城堡。

羊角城堡在明清400多年間,遭遇了大規模戰火,見證了無數反抗與殺戮的歷史。城堡曾多次被起義的農民軍占領並毀壞,戰後又屢加修葺,民國以後,因城堡與城垛整體被廢棄,逐漸坍塌。如今,古堡的修復與保護已提上議事日程,古堡將在旅遊大潮中熠熠生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