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古城門

雖然廣州的城門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門變成了鮮活的地名。 新南城的南城門叫魚藻門,約在今北京路與大南路、文明路相交處。 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

羊城古城門

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囂就在廣州修築城池 諸多城門雖已消失卻變成了鮮活地名。小北路、大東門、西門口、大北立交、大南路,乃至文明路、朝天路、靖海路……
廣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越秀山上保存下來的明代古城牆是昔日的見證。雖然上世紀初由於開闢馬路拆除了各城門令人惋惜,可這些古城門化作了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活在廣州市民的生活里。雖然廣州的城門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門變成了鮮活的地名。
廣州城門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存廣州最早的地圖出現在明代,但關於廣州城門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囂就在廣州修築城池。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他建築了具有王國都城氣派的城池,史稱“趙佗城”。
趙佗城北至今越華路一線,南至今西湖路一線,西至今小馬站一線以東,東至舊倉巷一線,規模和範圍比任囂城要大,至少有東、西、南三個門。
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大將步騭,把交州刺史治所遷到番禺城,在被焚毀的趙佗城基礎上重建起宮殿城池。當時文溪東西支水道已較以前狹窄,珠江北岸也已向南推移,面積比趙佗城有所擴大,三個城門的位置,與趙佗城相去不遠。在現在的中山路南面,開始出現民宅商貿區,城門開始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成為百姓免受外敵侵擾的一道屏障。
鑿低番、禺二山 城市南拓至珠江畔,步騭城建成後,約800年間基本規模沒有大的改變,城門位置也沒有發生大改變。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隨著番山、禺山的鑿平,南城門開始南移。據記載,番山位於現在文德路第十三中學內高地一帶,禺山則約位於如今廣州百貨大廈一帶,約為越秀書院街以南的地方。番、禺兩山並非孤立的山峰,而是丘陵起伏,彼此相連,成為屏障。
但到了唐末,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南城門外形成繁盛的商業區,這二山反成了城市南拓的屏障。南漢國開國君主劉隱駐節廣州,他率先鑿低番、禺二山,重建南門城樓。在北京路的“千年古樓遺址”,仍可看到下面層層疊壓的門樓遺蹟。後來在清代,這裡曾建拱北樓,成為當時的地標。
到了南漢劉龑繼位,再次鑿低二山,城區突破了唐城的南界,擴展到約現在大南路、文明路一線,稱為“新南城”。新南城的南城門叫魚藻門,約在今北京路與大南路、文明路相交處。
宋代城中有城 穿越朝天門景致大不同,宋代是廣州城大規模擴建的時期,重修了中城,增築東、西兩城,史稱“宋三城”。東約至今芳草街一線,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線,北至今百靈路一線。在約為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16個城門。
當時,“宋三城”連在一起,又相對獨立,三城之間,有厚實的城垣與寬闊的濠涌相隔,城門便成了相連的通道。中城和東城,靠行春門連通;中城和西城,靠朝天門連通。城內有城,從東往西,穿過城門,三城氣象迥然各異:東城是新建的城區,還保留著一派田園風光;中城最古老,既有守備森嚴的官衙,又有書香氤氳的書院、學宮;西城是繁華商貿區,又是眾多寺觀的清修地。
明代廣州城大拓展 城門上建城樓,廣州的城市擴展在明代迎來大開拓,將“宋三城”合為一體,擴築了舊城,並建起新南城,城區範圍比原三城擴大一半以上。同時伴隨了城垣的北擴,原位於今百靈路、越華路、豪賢路南側一線的城牆北界,向北擴展到越秀山上。把原位於芳草街一線的城牆東界,擴至今越秀路一線,與擴展了的北城牆相連線。
原來“宋三城”之間的城門被拆去,合成一個完整的城池,四面開闢八個城門,建築更堅固雄偉,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明代的廣州城已經具備了今日越秀區的格局,明代舊城北面是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和小北門(今小北路與越秀路相交處)。南面城門從東至西,共有四個門:定海門、文明門、正南門和歸德門
其中,定海門又稱小南門,在今德政路與文明路交界處。歸德門,又叫小市門,在今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處。東面的城門,叫正東門,位於今中山路與越秀路相交處。正西門即現在西門口。
此外,隨著珠江北岸繼續南移,明代還建有新南城,是相對於舊城來說的。比舊城更加繁榮,於是新修築了城牆來保衛南城商業區。共建有8座城門:永安、小南、永清、五仙、靖海、油欄、竹欄、太平。
小北門旁依明城牆樣式重建小北城門,在廣州博物館碑廊,至今保存著一塊珍貴的文物:橫書篆體刻著“歸德”二字的城門石額,這是廣州僅存的明代城門石額。
在18個城門中,歸德門的地位尤為特殊。當時,廣州分屬南海縣、番禺縣管治,歸德門正好是舊城兩縣的分界。歸德門外建有歸德橋,南北向跨於玉帶濠上,門內有歸德直街,街的東面,是番禺縣屬地,西面就是南海縣屬地。因此廣州人把“歸德”借代為“門”的意思,把門關上,就叫“閂埋度歸德”。
雖然廣州的城門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門變成了鮮活的地名:直接以當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素波巷等,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此外,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漢路,這裡曾是清代的永清門,辛亥革命後,把“清”改為“漢”。
循著這些地名不難找到明清廣州城門的位置,追古溯今。去年,在小北路越秀公園的東門,即歷史上小北門的旁邊,依照明城牆的樣式重新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小北城門。高高的城牆以灰色為主色調,城樓上有兩層建築,門樓中間採用大拱門設計,城樓兩端則各連線一段仿古城牆。人來熙往穿過“城門”,頗有羊城古韻。
話你知,直接以當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等,素波巷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
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漢路,這裡曾是清代的永清門,辛亥革命後,把“清”改為“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